《罗马条约》60年,“多速欧洲”方案能否化解危机?

来源:新华社 作者:沈孝泉 时间:2017-04-01

2017-03-2998.jpg

3月25日,与会领导人在意大利罗马参加欧盟特别峰会。纪念《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欧盟特别峰会25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新华社记者金宇摄

今年的3月25日是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罗马条约》签署60周年纪念日。正当欧盟遭遇多重危机的困扰、特别是英国脱欧造成的巨大冲击之时,欧盟27个成员国政府利用这次隆重的纪念活动表达了推动欧盟“再出发”的愿望和决心。

二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复苏、从根本上清除战争祸根、实现永久和平,欧洲国家作出了走“一体化”道路的选择。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等西欧6国政府首脑和外长在罗马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这两个条约被称为《罗马条约》。

《罗马条约》正式开启了欧洲一体化进程。60年来,欧洲一体化步步推进、不断深化,如今欧盟已经成为一个拥有27个成员国(不含刚退出的英国)、5亿人口和统一货币欧元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欧洲一体化在维护二战后的国际秩序、维护欧洲大陆的和平、推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一极。

然而,近些年来欧洲一体化进程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欧盟深陷多重危机之中。2010年,欧洲遭遇主权债务危机; 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使欧盟国家陷入同俄罗斯直接军事对抗的“新冷战”;2015年,欧洲遭遇了空前规模难民潮的强烈冲击;同时,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惨案,欧盟国家成为恐怖组织主要袭击目标。

欧洲一体化本身也遭到质疑,分离主义倾向加剧。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英国成为离开欧盟的第一个欧洲大国。今年是欧洲“选举年”,法、德、意等国先后举行大选。这些国家的极端民粹主义政党崛起和蹿升,一旦夺取政权,很可能做出放弃欧元、脱离欧盟的选择,欧盟面临分裂和解体的严重威胁。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使跨大西洋关系笼罩上阴影。特朗普批评北约“过时”、要求欧洲分担安全责任、抨击德国操纵欧元汇率、赞赏英国脱欧、鼓动其他国家仿效英国,以及对欧洲一体化前景表现出了冷漠态度。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论严重冲击了欧美关系。

此时,迎来了《罗马条约》6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向前还是后退,这成为各国成员国必须做出的选择。经过各成员国的反复争论和协商,一份代表欧盟一致立场的《罗马声明》3月25日在罗马签署。除了英国之外的其他27国领导人用60年前签署《罗马条约》的那支老墨水钢笔郑重地在这份文件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罗马声明》宣告了“27国欧盟”的诞生。声明说,在一个处于变化中的世界里,“欧洲是我们共同的未来”。纪念仪式的主持人、意大利总理真蒂洛尼指出,“我们吸取了教训,欧盟选择重新起航。”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则表示,对欧洲的前途“充满信心”,欧盟将踏上“新征程”。

最近一段时间,欧盟以及一些成员国之间展开磋商和讨论,努力探索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新路径,这些计划和设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多速欧洲”引起的争论

容克3月1日公布了一份关于英国脱欧后欧盟未来的白皮书,这份文件提出了2025年“27国欧盟”未来的五种设想,归纳起来是三个方向:一是退回到欧洲单一市场;二是沿着原来的计划加速深化;三是实现“多速欧洲”。

法国和德国主张“多速欧洲”计划。这个设想是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即欧盟已经从最初的西欧6国的共同体迅速扩大为二十多个成员国,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欧盟的政治和经济诉求差异很大。因此,欧洲一体化的很多制度设计很难得到所有成员国的一致认可,这就造成一体化进程因部分成员国的反对而停止不前的局面。其实,这种“有区别的欧洲”在欧盟早已是一个客观存在,如实行单一货币的欧元区、边界开放的《申根协议》和统一财政纪律的《财政契约》等,并非28个成员国全部参加,但这并不影响其正常运转。

“多速欧洲”在欧盟内争议很大,一些小国如希腊,以及中东欧国家担心,“多速欧洲”将造成大国和“老欧洲”主宰欧盟,而小国和“新欧洲”将被边缘化。持激烈反对立场是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4国组成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即V4集团)。这个集团国家虽然不一定执行欧盟的所有协议,但是要求在欧盟内的所有问题上拥有同等的话语权。显然,“新欧洲”国家不想在“一个次等区域的欧洲混日子”。

经过反复磋商和争论,刚刚签署的《罗马声明》对于原方案中的“部分国家可以更加紧密行动,以更快速度深化一体化”的表述修改为:“根据需要,以不同的节奏和程度朝着统一方向共同行动”。德国总理默克尔指出,“一个有着不同速度的欧洲绝不意味着没有一个共同的欧盟”;法国总统奥朗德强调,“我们团结在一起会更加强大”。

欧洲防务联盟计划提上日程

欧洲防务建设不是一个新话题,建立独立自主的欧洲安全防务体系始终是欧盟主流国家追求的目标。1991年12月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把“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作为欧盟三大支柱之一而确定下来。2007年签署的《里斯本条约》确立了欧盟的领导机构,在欧盟内设立了“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一职和相关机构,专司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防务政策。2011年7月,欧盟时任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提出,欧盟应常设军事总部,以实现欧盟独立军事行动的规划、协调与指挥。法、德等国表示支持,认为这是欧洲迈向独立防务的重要一步。但在英国的反对下,这项计划无果而终。由于美国和英国的阻挠,欧洲防务计划被束之高阁。

当前,欧洲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峻的安全形势,欧盟有必要尽快提升自身整体防御和处理危机能力。英国决定“脱欧”给欧洲防务建设排除了障碍、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去年9月初提出了一份欧洲“建军”计划,计划包括在布鲁塞尔成立欧盟军事策划和行动总部。法德两国国防部长也共同建议设立“永久性的欧盟联合军事指挥部”,以负责欧洲在海外的各种军事部署。去年11月欧盟举行外长和防长会议,会议就欧洲“建军”计划达成共识。这次会议还提出了一项欧盟安全和防务计划的合作方案。12月欧盟通过《欧洲防务行动计划》,加大对欧洲防务建设的投入,从2020年起每年拨款55亿欧元设立欧洲防务基金,以加强各国在国防上的合作,确保联合防务有关项目的研发。

欧洲防务建设明显地加快了节奏,这除了内部原因之外,特朗普上台后跨大西洋两岸关系出现变化也促使欧盟清醒地认识到加强自主安全防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欧洲试图通过防务一体化建设来摆脱或者削减对美国的依赖,从而逐步走上欧洲独立防务的道路。

但是,在欧洲防务建设问题上的困难和障碍依然不少。中东欧国家面临俄罗斯的直接威胁,它们把安全保障更加寄托在美国身上,担心欧洲另搞一套将会削弱美国对欧洲安全方面的承诺和行动。因此,这些国家采取更加慎重和保留态度,更反对用欧洲防务来取代北约的职能。新老欧洲之间的争论和矛盾将会极大地拖延这一计划的实施。

关于欧洲自主核威慑的设想

在欧洲探讨建立自主防务计划的框架下,欧洲拥有自主核威慑便成为一个随之而来的话题。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欧洲实行“战略收缩”,俄罗斯东山再起、对欧洲安全形成威胁,而美俄之间出现了可能结盟而把欧洲抛在一边的前景。面对这一新形势,欧洲开始意识到拥有自主核威慑对维护自身安全和提升自身地位和实力的现实意义。这一设想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决策层成为认真考虑的前景。有媒体报道,德国执政党议员和外交政策发言人罗德里希•基塞韦特就是持这一看法的重要人士。他提出,欧洲自主核威慑“应当以英国和法国现有的核武器为基础”。基塞维特认为这一计划有4个要素:法国承诺把本国核武器用语共同的欧洲防务,德国提供资金以体现这一项目的集体性质,实行联合指挥,把法国核弹头存放在其他欧洲国家。他认为,这是“政治武器”,目标是维护“欧洲的防务和国际外交地位”。

早在1995年,法国总统希拉克就提出法国核武“欧洲化”的设想。但因为政治风险太大、同时缺乏战略上的紧迫性而作罢。巴黎战略研究基金会的布鲁诺•泰尔特雷认为,由于特朗普的上台,“这一考量可能会发生变化”,“随着英国退出欧盟,法国可能觉得它作为欧盟内唯一的核国家,承担着特殊的责任”。

当前关于欧洲自主核威慑的设想显然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因为今天的欧盟内部情况比上世纪90年代更为复杂,不可能很快达成共识。但是,当前讨论这一问题对深化欧洲防务一体化具有特殊意义。

以上几点表明,欧盟在经历了多重严重危机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开启新的征程,探索一体化的新路径,尽管这条路上充满了难以估量的艰辛和困难。

本文链接: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17145.html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