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地铁车厢犹如蒸笼!为何不装空调?

来源:风闻    作者:后沙月光      2025-07-10

7月8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伦敦部分地铁因为没有安装空调,尤其是最繁忙的中央线(Central Line)、维多利亚线,车厢内温度飙到了40℃以上,犹如蒸笼。

有大批乘客在车厢内被热到有呕吐感、虚脱、犯晕,许多人下车后愤怒地向伦敦市厅投诉。

“英国地铁车厢四十多度”的话题也微博热搜,很多网友调侃:

这是伦敦地铁独特魅力的一部分,里面散发纯正的英国汗臭味

英国政府苦一苦老百姓,则是为了节省能源和减少碳排放。

运猪车都比这强

虽然车厢里热,但是乘客们心凉啊

……

当然也有为英国地铁洗地的,从海洋性气候说起,说什么伦敦夏天大概率不会有酷暑,即便这几年气候反常,也很难出现像中国一些城市一样的极端高温天气……还贴出伦敦近期温度都没有超过30度,以证明伦敦地铁不需要空调。

敢情他们认为英国人在酷热的车厢里煎熬是理所应当之事,比英国人还懂英国?

而英国人在网上这么说的:动物的待遇都比我们好吧?

一位记者质问,每天6.8英镑左右的车票钱,乘客却得忍受40多度高温,让孕妇、老人、小孩处于危险之中,政府到底管不管?

伦敦交通局回应:空调列车要等到2030年。

5年之后才会有,官方回应可以说相当佛系了。莫急,莫急,等冬天来了就好了。

其实,对于客运车厢温度,欧盟是有规定的:超过30度的密闭车厢,只能用来运送牲口。

但英国已经脱欧了,这标准英国可以不用参考

一个能派航母到中国南海边上秀肌肉的国家,却要让民众多年在地铁里忍受高温,这是怎样一种精神……病?

那么,英国当局真的不想解决这一问题吗?也不是,但解决不了。

2013年10月15日,时任伦敦市长约翰逊曾在北京地铁考察,他用的最多的形容词是“真棒”、“真干净”、“真便宜”、“人真多”……

但他回去后,也没有将考察成果化成实际成效。然后,他到内阁当外交大臣去了。

为什么英国地官员都知道地铁困境,却无力去改变?为什么中国人认为政府必须立即处理的问题,伦敦却敢拖到2030年?

根源是英国不顾国情,跟着美国瞎嗨,盲目信奉“新自由主义”,将一切推向市场(私有化),将“小政府大市场”理论视为金科玉律。

私有化浪潮

二战之后,工党政府实行了“国有化”路线,将公共事业掌握在国家手里,成立了“国家企业局”。政府成为公众利益看管人,想通过渐进式国有化,提高英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1979年,保守党上台,撒切尔夫人内阁将“国家企业局”与清闲衙门“全国发展研究公司”(NRDC)合并,改名为英国技术集团(BTG)

国企局没了,英国私有化之路就少了一块挡路石,撒切尔夫人很顺利地贱卖掉了英国航空公司、英国电报公司,而全国货运公司只卖了5300万英镑。

当时美国正兴起“新自由主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成了新自由主义的“圣经”。

《通往奴役之路》主要表达了什么?

民众享有极度的个人自由,国家只负责国防和秩序,法律。民众可以吸毒,可以进行任何方式的性行为(只要你高兴你可跟山羊发生关系),可以拥有枪支,企业可以发行货币,打破国家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货币竞争越激烈,货币越有效。

民众个体和企业拥有极度自由时,他们也将失去政府的福利、劳保及最低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激发出最大活力,促进经济繁荣。

这套理论,在英国叫撒切尔主义,在美国叫里根经济学。

英国铁路就是在那时候开始私有化进程的。

但掌管英国铁路局的彼得.帕克爵士反对将铁路私有化,他坚持认为铁路应承担社会责任,盈利不是主要方向,但他说服不了舆论界和内阁。

到九十年代初,英国基本完成了私有化进程,后果如何?撒切尔夫人已经看不到了。

只有下一代英国人,下下一代英国人去承受。

伦敦地铁

1993年11月,在保守党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了《铁路改革法案》,1994年实施,1997年完成私有化。

国家铁路局(公司)被120多家私营企业取代。

管理方式从行政体系发号施令,变成了依照合同办事。合同嘛,按最低要求完成就OK了。

车厢高温只是问题之一,还有安全问题。

私有化一完成,安全事故频发。

1997年,英国两趟列车相撞,7人死亡,150人受伤。

1999年10月5日,帕丁顿车站,列车相撞,31人死亡、500多人受伤。

2000年10月17日,一列旅客列车在哈特菲德弯道脱轨,4人死亡,近100人受伤。

事故原因是钢轨出现裂隙,导致断裂。

2001年2月28日,北部大黑克镇,客车和列车相撞,13人死亡,70人重伤。

2002年5月10日,波特斯巴车站,一节车厢脱轨冲上站台,7人死亡、67人受伤,两名中国台湾女记者遇难,香港凤凰卫视主播刘海若重伤。

铁路安全质量急速下降,票价却一涨再涨,伦敦市长利文斯顿强烈批评伦敦地铁私有化后,安全问题恶化,私人公司只会全力赚取利润,不会为改善铁路安全和服务增资。

2001年4月10日,伦敦市将私有化计划告上法院,官司最终是胜诉了。

英国TV4也做了一次民调,60%以上民众希望地铁收回国有,不能再让私人公司经营。晚点、停运、脏乱差已变成了常态。

2002年开始,伦敦地铁采取PPP模式,政府只管运营和票务,其它都交给了SSL、BCV、JNP三家公司经营(特许经营权),从私有化往回退了一步。

这三家公司稳赚不赔,英国政府每年还要给它11亿英镑的服务费。政府是希望它们对地铁进行大规模投资,改善伦敦市民出行条件。

私人资本天然属性是“获取利润”,而且越快越好。

得到项目之前,三家公司都口吐莲花,说自己如何如何有良知,有道德。到手之后,却在票价上折腾了七年,然后一家接一家地宣布破产。

2010年伦敦地铁又回购了财团的股票(3.1亿英镑),地铁控制权回到了国家手里,安全问题总算基本解决了。

私人公司可以倒闭,破产,装死,最终还得国家出来收拾烂摊子。

通风,敞亮,空气清鲜,自由飞翔,大英帝国可不想过这样的日子。

为什么国家不能不接盘?

因为这是伦敦地铁,事关千百万人伦敦人的日常生活。本来政府想甩开财政包袱,轻装上阵。

结果私有化后,全国铁路补贴每年高达29亿英镑,还要付给私人投资者一大笔利息,离“甩包袱”目标越来越远。

私人公司拿到政府补贴会怎么做?尽力完善服务条件和安全设施,还是尽力留下最多的补贴余额?它们连车厢清洁工阿姨都要省,省一份工资就多一份收入。

现在好了,政府地铁预算折腾光了,换新车,装空调?议会得吵死,军费要不要?满世界送民主的伟大事业要不要?还有七七八八的难民补助拨款……

能跟你说2030年有空调,已经不错了,至少有计划了,等着吧。

私有化造成的滚滚热浪,伦敦市民怎么办?“心静自然凉”,做个佛系乘客,火气再大也没用,不如,看看书,读读报。

1992年的古董车,一把惊艳的手扇,车厢里充满了浓浓的贵族体味。

一百多年前,是大英帝国来帮中国修铁路造车厢。

一百多年后,我们也能帮修大英帝国铁路造车厢。

但人家死活放不下那破架子。

低廉的车票价格、优质的车厢设施、准时的乘车时间、畅通的手机信号、快捷的行车速度,它们都做不到,中国却都做到了。

所以,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带着自卑和迷信眼光仰视西方国家?

英国铁路私有化失败教训是一本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事关国计民生的领域,决不能“一卖了之”,“一私了之”,否则,就会掉坑里。

我们走好自己的路,让他们去享受“民主”的高温烘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