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9 月 3 日的大阅兵,不只是一场纪念仪式。当邀请函递向各国政要时,这场盛典早就已经变成大国博弈的棋盘,每一张确认出席的回执,每一个犹豫的沉默,都是各方战略意图的无声宣言。我国在这场外交邀约中埋下的伏笔,藏着当代国际政治最精妙的谋略。

对欧洲来说,接不接这张请柬,已经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这张邀请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欧洲在大国夹缝中的真实心态。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始终在 “选边站” 的焦虑我摇摆:既想维持和美国的传统盟友关系,又不敢彻底得罪能源命脉捏在俄罗斯手里、经济合作深度绑定我国的现实。
我国的态度很早就挑明了:俄乌问题上,不站队、不拱火,但也绝不认同 “俄罗斯必须输” 的逻辑。这一立场被部分欧洲国家解读为 “牵制美国” 的策略, 他们以为我方想借俄乌战场拖住美国,好在亚太从容布局。
但他们没看懂,这其实是我国对欧洲的一次 “战略校准”:那些真正有自主意志的欧洲国家,会明白平衡大国关系的重要性,自然会出现在阅兵现场;而被美国深度捆绑的势力,只会用缺席表态。这场测试,无关输赢,只为看清棋盘上的棋子到底会往哪边走。

大国博弈的奇妙之处,在于焦点永远在动态转移。当下的美国,正陷入战略收缩的悖论:亚太驻军看似威慑,实则成了 “人质”。撤军,意味着放弃对亚太盟友的承诺,美债信用将因军事背书削弱而动摇;不撤,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地缘牵制,又让他们无力在欧洲持续加码。
我国对此看得透彻。与其逼迫美国撤军引发激烈对抗,不如维持这种 “微妙平衡”:美国不放手亚太,就腾不出手彻底掌控欧洲;我国不主动打破美元信用体系,手里的美债就能保持实际价值。东西半球的暂时 “休战”,反而让欧洲成了大国角力的新舞台。而俄乌战争,正是这个舞台的核心道具。
俄罗斯如果能稳住阵脚,意味着我国通过能源合作、战略协调在欧洲的影响力已扎下根。如果俄罗斯溃退,美国主导的 “单极秩序” 将在欧洲复辟,我国的战略空间会被挤压。所以,“俄罗斯不输” 从来不是对俄的单方面支持,而是我国为自己在欧洲博弈预留的 “安全垫”。

高手下棋,从不在乎一子得失,而在掌控全局。欧洲主要国家领导人来了,是信号:他们承认我国在多极世界中的分量,愿意在中美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我国顺势可深化和这些国家的经贸、能源合作,让 “去美元化”“自主供应链” 等议题在欧洲获得更多共鸣。
如果他们不来,也没关系。我国手里的牌早已备好:在俄乌和谈中更明确地发声、推动上合组织和欧洲国家的安全对话、扩大对中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动作足以让欧洲明白:当美国的保护伞越来越靠不住时,没有 “钢铁意志” 的自主决策,只会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

这正是 93 阅兵背后的顶级智慧:不预设结果,却能让所有可能的结果都为己所用。请柬发出的那一刻,我国就已经站在了博弈的制高点,因为真正的战略,从来不是逼对方选 A 或 B,而是让对方发现,无论选 A 还是 B,都绕不开你的规则。
这场围绕阅兵的外交博弈,终将写入当代国际关系的教科书:当硝烟散去,人们会发现,决定胜负的从来不是谁的军舰更多,而是谁能在纷乱中,始终握住棋盘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