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稀土问题在有关中欧关系的讨论中被广泛提及。欧方抱怨中国对欧洲稀土出口下降,对欧洲企业造成了“非常、非常严重”的影响,并称将在不久后举行的新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上与中方重点讨论这一问题。前几天的七国集团(G7)加拿大峰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煞有介事地拿出一块稀土磁铁,诬称中国“将稀土武器化”,鼓吹“志同道合的伙伴”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中国冲击”。
中国是欧盟最重要的稀土供应方,这是事实。在今年2月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欧盟主管官员在一场讨论矿产资源的边会上称,欧盟稀土进口“100%依赖中国”。众所周知,稀土是能源转型和国防安全的核心资源之一。中国长期向欧盟出口稀土,为欧盟实现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目标、提高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安全提供了巨大支撑,为此中方也承担了资源环境代价。欧方一些人非但不领情,反而出台各种花式“伤人”操作,令人十分费解。
中国依法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目的是更好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体现了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一贯立场。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已有十多个国家对稀土、锂、镍等矿产出口实施限制或禁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不久前发布的《2025年工业原材料出口限制清单》表明,2023年全球工业原材料出口限制措施比2009年增加5倍,2023年的限制增速较2022年翻倍。有关国家加大对相关物项出口管控,既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的演变趋势,也是近年来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地缘政治紧张的必然结果。中方有关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和趋势,是非歧视性的,不针对特定国家,绝非欧方所指责的将矿产资源“武器化”和对欧盟进行“经济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