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网》2016年12月22日
陈六使,一位靠着自身努力,从胶园小工登上新马千万富豪的传奇人物,最令人称道并非是他的千万家财,也不是他在企业上的成就,而是他倡议办南洋大学(简称南大),让千万华人学子,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没有了陈六使,可能不会有南大,没有南大就不会有这么多在工商业界,教育界和科学领域的杰出校友。
林语堂曾表示:“南大可以没有林语堂,但不能无陈六使”。
南大能够在1950年代落实办学的理念,就是靠着陈六使冒险、果断和敢做敢为的精神。
若替代之以他人,可能会因经费、师资来源不足和政治压力等问题而却步。
在区域教育扮要角
南大从倡议到开办,遭遇层层阻力,若无陈六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顿挫跟前不气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持,南大不可能渡过英殖民政府与马来民族的阻力以及“林语堂事件”的打击。
创建南大,给新马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子弟,以华文完成大学教育的机会。南大对本区域教育的贡献,如承传中华文化,培养师资和造就社会各领域专门人才,扮演重要角色。
南大虽然在1980年消失了,但南大在海外华人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章。海外华人将永怀南大创办人陈六使的不朽功绩。
目前有活动纪念华人许多先贤,而陈六使是其中之一。然而相较于陈嘉庚或李光前,有关陈六使的专门著作仍然相当的少,笔者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研究陈六使的行列。
应给历史客观评价
研究者本来就不是为了某些人服务,而有多少史料说多少话,尽量陈述历史的真相。
我们都是人,而非神有其优点,也不会没有缺失,因此未来研究陈六使应该给予他在历史上的一个客观的评价。
陈六使由于没有筹办大学的经验,个人见识的局限,使南大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不足。惟作为研究者不能就此抹杀陈六使敢担当和为华文教育献身的精神。
没有他的登高一呼,出钱出力的积极态度,南大不可能屹立在裕廊山岗上,华文中学生的升学之路也不会因此露出曙光。
陈六使在新马华文教育上的贡献,绝对可与陈嘉庚与李光前相互辉映,成为二十世纪新马华文教育的三根擎天巨柱。
(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