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

林明華 2012-09-26 09:02

批文爭議未了,禁考統考論又起爭論,華教隊伍是不是已進入了多事之秋,甚至又要面臨大分裂?

這當然是一個危機。但危機往往也是轉機,就看華教隊伍如何應變,如何整合了。 從負面看,單元化思維的中學教育政策,流露在《教育發展大藍圖》初步報告的字裡行間,華小師資問題還懸而未決,華文獨中仍被拒於教育主流之外,這在在顯示,當前華教所面對的挑戰,依然非常嚴峻。

尤其令人憂心的是,關丹复辦獨中的訴求,從當初的萬人相挺,全國呼應,待到千呼萬喚始出來,批文竟出現爭議,引發了“變種獨中"和“私營國中"等爭議,跟著又牽扯出准否參加統考的問題,各造爭論不休,難道好事真的已變壞事? 但從另一角度切入,這場牽動華社神經的大爭論,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儘管涉及爭論的各造基於立場和理念不同,甚至因為摻入了太多政治的判斷,而造成問題被复雜化,但有幾點“共識",卻是愈辯愈明,清清楚楚。這些“共識"包括: ●關丹華社極需一所華文獨中; ●這所獨中必須採用獨中統一課本、用華文教學、實施“三三學制"; ●這所獨中可以用“雙軌制"模式,但須以統考為主,官方考試為輔; ●關丹中華中學的批文不盡完善,因為它獲批的課程是國中課程,雖然第八項有特別闡明,“教育部也受到通知,這所學校也會教授國家課程以外的科目",但並沒有明確的說明它可以參加統考。

立足於上述“共識",各造如果能心平氣和的坐下來磋商,齊心爭取一份更符合華社意願的批文,結局也許是樂觀的,即使無法成功,至少華教隊伍還團結一致,不至於搞到隔空喊話,互相攻訐的局面,以致分成支持和反對兩大陣營。 我重看了已曝光的關丹中華中學批文一遍,發現它有註明其學制是中一至中六,並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國中“三二制";真正引發爭論的是:批文中的第八條文,是否真的有足夠條件確保它發展成一所華文獨中?

歸根究底,爭議的源頭來自批文的不明確,如果這是大家共識,那就同舟共濟,定下期限,朝著爭取修正批文這一共識前進吧,不要扯出其他無謂的枝節問題來,也無須在統考的問題上兜圈子,以免自亂陣腳。

無論如何,如果關丹中華中學能辦成,並如期於2014年開課,該校第一批學生也要等到2016年才能參加初中階段的考試。換言之,該校還有4年的時間去證明它是不是真的可以邊做邊厘清,未來4年的變化如何,大家可以密切監督,但無須過早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