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伊拉克巴格达的美国大使馆对媒体讲话。正在中东访问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9日突访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与伊拉克新政府领导人举行会见,双方讨论了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合作等问题。新华社发
1月8日至1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进行中东之行,匆匆穿梭于阿拉伯八国(约旦、埃及、巴林、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阿曼、沙特),来头不小,日程满满,但成果廖廖。实乃乘兴而去,扫兴而归。
“帮特朗普打马虎眼”
首先“安抚”盟友,未见成效。蓬佩奥此行主要目的之一是重申美国不会抽身中东,以平息特朗普宣布从叙利亚撤军而引起的盟友疑虑。但适得其反,人们不仅反应冷漠,反而疑虑增加。
1月10日,蓬佩奥在开罗美国大学发表题为“正义力量:美国在中东重振作用”的演讲,批评奥巴马政府的中东政策,认为:美国在中东影响力削弱、以色列等盟友利益受到损害、伊朗从中渔利以及“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势力坐大是由于奥巴马“误入歧途”的外交政策造成的。他说,特朗普总统执政后,正采取行动弥补前任政府的“外交失败”。
对此,当地媒体仅仅给予一般性报道,未予置评。这说明它们对蓬佩奥之“宏论”不屑一顾,认为他是在“帮特朗普打马虎眼”。其实,特朗普政府至今未提出明确的美国中东政策,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往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令人琢磨不透。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特朗普继续沿着前任路线,进行战略收缩,减少投入。最近美国从叙利亚撤军就是证据。即使在此问题上,特朗普的表态也是前后矛盾,造成外界多种猜测和混乱,致使其可信度明显下降。另外,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美在中东已花费数万亿美元,并抱怨什么好处也未得到。言外之意,美国不想留在中东了。对此,地区盟友普遍感到“失望和不安”。蓬佩奥的演讲只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描越黑。
海合会不给蓬佩奥面子
其次,促进海合会团结,化为泡影。眼下,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调解沙特同卡塔尔的关系。蓬佩奥为之积极斡旋,以了结“断交风波”,但双方态度强硬,各持己见,未给他面子,结果不欢而散。1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一份声明,强调“一个团结的海合会是地区和平、繁荣、安全和稳定的脊梁”。这充分表明美国对推动海合会内部恢复团结的迫切心情。目前看来,海合会内部已经“话不投机”,名存实亡,即使作为“老大”的美国也无回天之力。关于卡舒吉遇害案,沙方态度强硬,反对外来干涉,使蓬佩奥吃了一个闭门羹,只好走人。
“中东战略联盟”再受挫
再者,组建针对伊朗的“中东战略联盟”,困难重重。据报道,这是蓬佩奥此次中东之行的重头戏。他到处渲染伊朗的威胁和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但八国反应不一,沙特、阿联酋和巴林态度积极,特别是沙特愿做“领头羊”;约旦、埃及、阿曼和科威特反应一般,仅“不持异议”;卡塔尔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不利于地区稳定和安宁。
美联社认为,海合会内部矛盾制约了美为遏制伊朗而提出的“中东战略联盟”。沙特、阿联酋、巴林和埃及与卡塔尔断交已经一年半,美国、科威特多次斡旋未果。此外,美国务院斡旋卡塔尔断交事件的特使安东尼·津尼已辞职。这使美国欲构建的“中东战略联盟”再度受挫。
伊朗频频出招对美示强
最后,伊朗对美示强。面对美国的极度打压和蓬佩奥的访问,除公开反对美国组建阿拉伯反伊阵线外,伊朗还予以强势应对,大有剑拔弩张之势。近来,继海军在波斯湾进行大规模军演之后,伊朗空军也在实弹演习。与此同时,伊朗还计划用导弹发射卫星。这下又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蓬佩奥公开表示反对,并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对此采取行动。1月15日,伊朗发射了一颗卫星,不过未能进入轨道。
伊朗目前频频出招,主要有三重目的:一是彰显实力,坚定抗美决心,以凝聚国内民心,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转嫁国内主要矛盾;二是警告沙特等有关海湾国家,勿对伊朗采取“过激行动”;三是坚决回击以色列的“挑衅”。伊方具备对以色列实施远程打击的能力,以迫使以色列面对现实,不要玩火,停止对伊朗在叙利亚军事目标的打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