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狼山:青年毛润之错过了什么?又最怕什么?

来源:中华必亮剑天天时事     2018-12-27 09:31:34

今天是2018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毛主席字润之,青年时代大家一般称呼他为毛润之。瀚海狼山就说说青年时代的毛润之错过的2件事情和他从青年时代就最怕的事情。

第一,毛润之为何错过了赴法留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就有留学热潮。大多数革命家青年时期有留学或者到国外勤工俭学的经历,完全没有留学经历的反倒是相对少数。当时留学最热的国家是法国、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和东邻日本。以日本留学费用最低,以去法国留学或者勤工俭学最热门。

青年毛润之虽然不是北京大学或者清华的学生领袖,但他却同样是年轻的风云人物。毛润之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过助理员,接触过不少的知名人物。回湖南后又创办了《湘江评论》,这本杂志除了在湖南本地,甚至在北京、上海都发行很好,有相当的影响力。因此毛润之也算是哪个时代的舆论大V和焦点人物。后来又组织新民学会。学会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组织青年人才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

为筹措赴法经费,青年毛润之曾向名人章士钊求助。章士钊当即热情回应,发动社会各界名流捐款,共筹集资金两万银元全部交给毛润之。解放后毛主席还专门为此事向章老“还债”。


2万银元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足够十几人出国留学,因此留学经费不成问题。为何最终没有成行呢?历史学家分析主要问题是在于毛润之的母亲恰巧病重并去世了。

毛润之对母亲有很深的感情,曾饱含深情地回忆:“我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妇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来乞讨的人。不过在父亲面前,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

青年毛润之由于时刻惦记着母亲的病情,“不得不赶回服侍”以及“有生一日,皆伴亲时”的想法,使之在新民学会诸友赴法留学前夕,因母亲生病以及后来的去世成了他不出国的重要原因。

第二,青年毛润之上门拜访鲁迅却未能见面,两人一生都最终没能碰面。

1933年底,毛主席曾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1954年,毛主席又明确:早年在北京,是会过不少名人的,见过陈独秀,见过胡适,见过周作人,但没有见过鲁迅。而鲁迅有记日记的习惯,其中确实没有两人见过面的记载。

两人最可能见面的时间,是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毛润之第一次赴京;和1919年12月至1920年4月第二次赴京时期。1918年后,毛润之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而当时鲁迅已经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被蔡元培聘任为北大的教员。鲁迅当时的薪水每月已经有数百大洋,可以在北京买下四合院。而青年毛润之的月薪只有8元,还是典型的基层“北漂”,只能和十几个同仁晚上挤在一个狭小宿舍的大通铺上休息。晚上想翻个身都要和周边的人先打招呼。可见当时两人的身份地位还是差距巨大的,但是却不妨碍两人有相同的思想意识。最终没能见面当面交流,堪称历史遗憾。

青年毛润之当时以后进青年仰慕者的身份,可能到鲁迅家里拜访过,但可惜鲁迅不在家,最终还是没能见面。后来毛主席成了革命领袖后对鲁迅评价极高,《鲁迅全集》常年在身边。


那么毛润之从年轻时代就最怕什么呢?

毛主席后来曾经对身边人说,他从年轻时就最怕听到穷人哭、老人哭,特别是穷苦人遇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候的撕心裂肺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毛润之从少年时代就乐于帮助穷苦人,一直到成了革命领袖,仍然见不得穷人哭!
1948年东渡黄河的毛主席乘坐一辆吉普车经过一村庄,突然发现一群人正围着什么。主席马上让停车,他们挤进人群一看,原来一个农村妇女正抱着一个几岁的小女孩,而小女孩双眼紧闭,脸色蜡黄,已经病的奄奄一息。

毛主席走上前蹲下来用手摸摸孩子额头问:“孩子怎么了?”农民流着泪说:“病啦,没钱找医生,孩子快不行了”。


毛主席转过脸去偷偷抹眼泪。然后他让随军军医给孩子看了病,并注射了盘尼西林。盘尼西林就是青霉素,当时全部为进口,极其紧缺,只有垂危的伤员或者高级干部重病才舍得使用。军医携带的几只盘尼西林就是为主席一行以防万一的。但是毛主席仍然坚持让军医给农民病危的孩子使用。果然这小女孩被抢救过来了。

建国后,毛主席看关于W生部门的报告,非常的不满意,批评他们:你们不该叫W生部,该叫城市老爷部!你们只会为高干和城市人服务。而占全国人口85%的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生,二无药!后来才有著名的医疗下乡和赤脚医生。对提高全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贡献巨大。全国人口在此期间增长了一倍,而中国人平均寿命也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