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称将全力挽救伊核协议,但欧企却准备退出伊朗

作者:李焕宇     2018-05-21 17:10:36         来源:观察者网

【编译/观察者网 李焕宇】“除了试图给伊朗一些安慰以外,没有什么灵丹妙药。”

最近,欧盟被美国执意破坏伊核协议忙得焦头烂额,尽管他们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将继续履行伊核协定,但已经有欧企因惧怕美国制裁打“退堂鼓”,欧盟是否有能力维持伊核协定成了一个问号。

5月19日,一位欧盟官员就对路透社说了上述言论,表示眼下欧盟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目前,已经有包括道达尔、安联、马士基在内的多家欧企都表示可能会暂停或者完全停止在伊运营计划。

欧企退出伊朗意味着欧盟难以继续履行伊核协定,但伊朗已经给出警告,如果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那么“什么都可能发生。”

路透社报道截图

欧盟:会全力挽救协定  伊朗:你们的企业想跑

据新华社21日报道,主管气候行动与能源的欧盟委员米格尔·阿里亚斯·卡涅特19日访问伊朗时说,尽管美国强行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欧洲联盟仍然致力于挽救这份协议。

他说,欧盟国家将“努力增进与伊朗方面的贸易活动,这对伊朗经济有好处”。

另外,欧盟方面还在考虑启动《1996防卫法》,这条法律理论上可以保护与伊朗做生意的欧盟公司,让它们免于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

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也呼吁,欧盟应该给予会因制裁遭受损失的欧企补贴,不能放任美国当世界经济警察:

“我们要允许美国做世界经济警察么?答案是不。”

勒梅尔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过,伊朗方面的回应非常谨慎。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称,伊朗外长扎里夫在和卡涅特会晤时直言,欧盟对伊核协议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欧企有可能撤出伊朗,他呼吁欧盟能够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合作,光有政治支持是不够的。

“欧盟主要企业可能退出伊朗,这与欧盟的承诺(维持协定)不一致。”

19日,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也回应称:“如果欧盟信守承诺,那么我们也将信守承诺,我们希望局势不会恶化到一个地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做‘最坏的选择’。”

“什么都可能发生,例如我们可以……恢复提炼丰度为20%的浓缩铀”。

扎里夫此前在访问欧盟时曾指出,他希望在未来几周就能看到欧盟方面的进展,另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8日的报道,伊朗副外长阿拉克奇给了英法德60天的时间,要求他们保证与伊朗的商业关系能够继续下去。

扎里夫会见卡涅特 @视觉中国

维持伊核协定,欧盟押注《1996防卫法》?

为了继续遵守伊核协议要求,欧盟国家需要尽力保持在伊朗石油和投资的流动,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不少欧企都在美国有密切的关系,无视制裁继续对伊投资可能会令他们蒙受不小的损失。

半岛电视台21日报道称,已经有几家欧企对美国退出后继续与伊朗开展业务表示担忧。其中,丹麦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德国保险公司安联(Allianz)和意大利钢铁制造商丹尼利(Danieli)都宣布了暂停或完全停止在伊运营的计划。

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Total)也警告称,除非得到美国当局的豁免,否则它将退出一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伊朗的南帕尔斯气田,该项目曾多次被伊朗视为核协议成功的象征。

为保护这些企业继续在伊投资,欧盟正在考虑启动《1996防卫法》。

所谓《1996防卫法》,就是《欧盟理事会1996 年11月22日第2271/96号条例》,他国制裁在可能损害欧盟利益或影响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情况下,该条例可以禁止欧企遵从制裁,明确反对其他国家国内立法在欧盟的域外效力。

欧盟当初颁布这一条例是为了应对美国对古巴的禁运。但是,由于这一条例从未启动过,因此它能产生多大的实际效力还是个未知数。

CNN认为,这一条例意味着它将保护欧盟企业免受美国制裁,但如果欧企选择切断与伊朗的关系,可能会让它们受到欧盟的惩罚。可是具体的惩罚很难实施,例如法国就不愿意对持有股份的雷诺等公司罚款,因为这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雷诺汽车在伊朗的工厂 图片来源见水印

此外,《1996防卫法》的法律用词模糊不清,条文中关于防止欧企屈服于美国制裁的措施,可能因为国际金融体系的复杂性以及美国在国际经济的重要性,而难以落实。

尽管维持伊核协定困难重重,但欧伊双方还没有放弃努力。央视新闻报道称,虽然西门子、安联保险等大型德国公司相继表示,将不会与伊朗签署任何新的合约,但很多德国中小企业则在继续与伊朗业务往来的同时忙着和政府协商,希望能得到欧盟的帮助,继续与伊朗进行贸易,毕竟他们在美国没有分公司。

在石油领域,伊朗石油部长比詹·纳姆达尔·赞加内会晤卡涅特后说,虽然美国强行退出伊核协议,但是在欧盟努力挽救下,预计伊朗石油出口不会下降。

据路透社报道,在进口伊朗石油的国家和经济体中,欧盟曾经排名第一,如今的进口量也不容小觑。欧盟委员卡涅特还称,欧盟会考虑在双方的石油能源贸易上直接采用欧元结算,避免受美国金融体系的制约。

责任编辑:李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