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洋网》2025年05月25日
在这个信息一夜万变的时代,“AI GPU”一词已成牵动中美神经的敏感源。5月19日,马来西亚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宣布,将部署东南亚首个主权全栈人工智能(AI)生态系统,并由华为的昇腾(Ascend)GPU驱动,整合中国新创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开源模型。
然而,仅隔一天,新闻稿中“华为”与“昇腾”二字已悄然撤下,相关声明也再未出现在任何官方渠道。数日后,才澄清该基建项目与政府无关。
要知道,美国特朗普政府才在5月15日正式废除拜登政府时期对AI芯片的出口管制宽限措施,并表示将逐国逐案重新谈判技术输出条款。
换言之,依据特朗普政府的最新立场,凡使用中国GPU、搭载敏感开源模型,或接入美国战略对手算法的行为,皆可能被视为违反出口管制。
一纸国内新闻稿,恰在马来西亚派团赴美谈判关税之际,意外引发白宫警觉。美国白宫人工智能顾问萨克斯更在X平台发文直言:“中国的完整AI体系已经出现。”他警告,我们正沦为其部署前沿——这不是讽刺,而是警讯。
AI冷战打破“骑墙空间”
过去十余年,马来西亚外交主轴是“维持中立,不选边站”。我们既欢迎美国技术,也乐于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一方面引进谷歌、亚马逊的云端平台,另一方面也敞开门户让腾讯、阿里设立区域枢纽。
我们接受来自美国的高端封测投资,也不拒绝中国品牌设厂拓销。但这场AI冷战,正逐步打破这种“骑墙空间”。
中美之间的分歧,早已从贸易摩擦演化为科技竞争与制度对抗。特别是在AI领域,这不只是技术之争,更是认知主导权的延伸战场。美国要的不只是贸易顺差,而是确保其技术不落入战略对手手中;中国也不仅追求市场,而是打造不受美方制约的技术闭环。
在这种结构性冲突下,任何试图同时接入两方系统的行为,都可能被视为潜在威胁。马来西亚还能稳住中立吗?抑或,我们早已成了“必须被归类”的对象?
这起华为AI基建争议,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而在立场模糊。一开始由政府高层宣布,后来却澄清“与政府无关”。
如此反复,只会让外资看不清我们到底在谁的系统中运营,也会让美方在谈判桌上质疑我们的可信程度。
要真正做到中立,就必须制度化地划清界线——哪些是国家项目,哪些是私营合作;哪些属于开放平台,哪些涉及受限技术。
同时,也应建立国家层级的AI使用审计框架,向国际伙伴证明:马来西亚欢迎任何合规技术合作,但绝不会成为任何势力的数据跳板。
美国最关切的,是其核心技术是否会落入“不该拥有”的手中。
透明机制换取美信任
马来西亚可主动提出:愿意建立透明的技术使用报告与监管机制,例如设立“AI基础设施使用申报平台”,要求所有导入AI基础设施的企业申报其用途、来源与对接对象,以确保敏感技术不流入制裁名单内的单位。
这样的透明机制,也许能够换取美国在关税或技术许可上对我国区别对待,既保障其技术安全,又保留马来西亚在部分领域的合作空间。
马来西亚长期自诩为区域数据枢纽。但在中美AI冷战的格局下,若无法升级为“可信任的战略桥梁”,最终将沦为“不可靠的技术跳板”。
因此,我们应主动提出区域多边合作倡议。例如,邀请东盟国家共建“AI可信任数据联盟”,推行统一的数据保护与技术溯源制度;再联合中美科技巨头推动“非军事化AI合作倡议”,聚焦医疗、农业等和平应用场景,让技术造福马来西亚社会。
中美之争,表面是大国博弈,实则已将所有中型经济体逼入必须表态的角落。不选边,正变得越来越难。
真正的考验不是选边,而是我们是否具备足够的制度能力、产业成熟度与外交谈判力,来守住中立、稳住利益。
要走一条“不选边,也不掉队”的道路,靠的不只是善意声明,而是让人安心的制度、可信的规范,以及让国际认同的国家意志。
这,才是马来西亚能否在新格局中赢得尊重与主动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