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26 10:48 来源: 察网 作者:
在愈演愈烈的中印之争中,绝大多数人,无论是民间人士还是官员、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也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似乎都表现出一种同仇敌忾,而我却始终不以为然。我对印度的印象从不像他们那样一边倒的糟,我的态度来源于我对文化的长期思考和亲身经历。
2005年的旱季我曾只身在印度旅行了一个月,足迹遍及全印东西南北,2007年我又同翻译家芮虎在中东旅行了一个月,这两次旅行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我一直珍藏着这份美好的记忆。在印度旅行期间我遇到的四件事,给我印象颇深。
第一件事,刚到德里就碰上全国大游行,参与者都是高种姓的人,他们抗议政府强制性为低种姓高考学生预留更多名额,认为这是对高种姓成绩优异学生的不公。
第二件事,适逢BBC正在播出一档跨国访谈节目“CHINA OR YINDIA,WHO WILL BE NEXT SUPPERPOWER?”(中国或印度,谁将成为另一个超级强国?)节目持续了近一个月,我几乎每天都收看。记者采访了中印两国许多官员、学者、企业家、教师、公务员、大学生和民间人士。中方人士大谈中国在基础设施、生产规模和国家动员能力上的优势,印方人士则大谈他们在软件、语言、与海外接轨的制度以及与西方的融洽程度上的优势。双方争论非常激烈,BBC(其实是英国、也是西方)则躲在一旁观战并充当裁判。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最娴熟的统治术就是“挑拨离间”,在中东诸国,在印度与巴基斯坦,在西藏与印度,在许多英殖民地,至今还留着许多大英帝国的“遗产”。
第三件事,我遇见的每一个印度人对我都很尊敬和友善,但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中国打印度这件事。也许这种阴影有点像中国人提到日本,虽然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第四件事,是我从孟买横穿印度腹地去加尔各答的火车上,我的包厢内共有四个铺位,其中三个铺都是母亲带着孩子暑假外出旅游。有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似乎对中国特别感兴趣,他主动来找我聊天,还在我面前一口气说出十几个“中国第一”。那天傍晚,在窗外金色的晚霞中,静坐在对面铺上的妇女轻轻地唱起泰戈尔的歌,那旋律让我想起弘一法师的歌,我感到二者在最深处有某种相似的神韵,听起来是那样清新、质朴、明朗和欢快,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泰戈尔的歌曲和弘一法师的歌曲有多美。
中国文化是由儒道佛共同铸就的,如果没有佛教,中国文化的底蕴肯定要单薄得多,从文化角度来讲,中国是有恩于印度的。中国与印度拥有最伟大的智慧和传统,在原创价值上最接近。中印文明天生具有内敛而非扩张的基因,在近代都经历过受西方入侵的遭遇,在今天都面临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共同挑战(人口、气候、粮食、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等等),在未来都会遇到相似的历史抉择,都负有影响人类走向的使命,彼此的合作已超出了一般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这个世界可能只有中国和印度才能带领世界进行文明转型。中印双方都应有更大的心胸和抱负,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为整个东方的崛起和为彼此的成功感到鼓舞。
遗憾的是中印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始终缺乏世界战略和终极价值考虑,双方正纠缠于一些次要的问题,彼此猜忌,已陷入长期冷战,而问题的根源又主要是西方制造和遗留下来的。中印两国就像一所精英学校精英班上的两个最优秀的同学,两者都很杰出,但彼此又都很清高,谁也不买谁的帐。两国人民除了只对西方感兴趣外,对对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都不感冒,而普通中国人比普通印度人对对方抱有积极看法的还要少得多。
今天许多中国人对印度和阿拉伯人的偏见多源于其肤浅的现实优越感,他们评长论断的,无论是器物、制度和观念层面的优劣,都是西方的二手货,而对于中印纷争的根源——英国,却避而不谈,就好像从没有这回事一样。作为普通中国人这并不让人奇怪,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变得太现实、太势利、太西化,但对于那些关注人类命运和世界前途的人来说则令人失望。
中国人对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的排斥是西方最乐见的。如果占世界人口超过1/3的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陷入直接对抗,将使双方耗费额外的精力来牵制和防范对方,其结果只会增加中印双方的外交和军事成本,抵消双方多年来发展的成果,为西方提供地缘政治优势,给西方遏制中印双方,乃至整个东方添加砝码,这不仅是两国的不幸,更将是东方的悲哀。
惟愿中国和印度能够尽快消除对抗,避免重蹈西方大国崛起的覆辙,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将考验两个伟大文化传人的智慧,我对两个伟大民族的和平崛起和携手合作怀着极大的期待。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cwzg.cn/politics/201707/37398.html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