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山穹剑

一、一场惊心动魄的空中对峙
4月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克什米尔上空,一场现代空战的“暗战”悄然上演。
据新华社报道,印度空军4架“阵风”战机突然升空,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展开“威慑性巡逻”。巴方雷达迅速捕捉到这一动向,随即派出战机紧急升空拦截。最终,印方战机被迫撤离,未敢越界一步。
而更引人关注的是,巴基斯坦军事观察媒体透露,此次执行拦截任务的,正是巴空军最新列装的歼-10CE战斗机,且挂载了PL-15E超视距空空导弹。在双方短暂的对峙中,歼-10C的雷达一度锁定“阵风”,迫使后者迅速脱离接触。
尽管印度方面尚未公开承认此次交锋细节,但这一事件无疑标志着南亚空中力量格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制造的先进战机,首次在实战环境下与西方顶级战机正面“过招”,并且占据了上风。

二、歼-10C为何能压制“阵风”?
印度“阵风”战机单价高达2.4亿美元,号称“欧洲最强四代半战机”,为何会在与歼-10C的较量中落于下风?
1. 雷达优势:看得更远,锁得更准。歼-10C装备的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200公里,远超“阵风”的RBE2-AA雷达(仅160公里)。这意味着,歼-10C可以在更远距离发现目标,并率先发动攻击。
2. 导弹优势:PL-15E的“死亡距离”。歼-10C此次挂载的PL-15E导弹,射程达145公里(自用版超过200公里),远超印度“阵风”目前配备的“米卡”导弹(仅50公里)。即便未来印度获得“流星”导弹(射程150公里),PL-15E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仍使其在末端机动性上占据优势。
3. 体系支撑:中国“战力倍增器”。现代空战早已不是单机对抗,而是体系作战。巴方歼-10C依托中国提供的预警机、数据链和电子战系统,形成了完整的作战网络。而印度空军体系整合能力较弱,“阵风”难以发挥全部战力。

三、枭龙Block3:被低估的“小钢炮”
此次事件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是:如果巴方出动的不是歼-10C,而是枭龙Block3,结果会如何?
答案是依然不落下风。枭龙Block3换装了KLJ-7A雷达(与歼-10C同源),并配备PL-15E和PL-10E导弹,整体性能已达四代半水准。其雷达探测距离(170公里)甚至优于早期版“阵风”(140公里)。
更关键的是,枭龙Block3单价仅4000万美元,不足“阵风”的1/5,却能实现80%的作战效能。这种“性价比碾压”,让印度高价采购的“阵风”显得格外尴尬。
目前,巴空军已装备25架歼-10CE,虽形成了一定威慑,但数量仍显不足。而印度正在增购12架“阵风”(总价32亿美元),试图维持技术优势。
歼-10C和枭龙Block3的胜利,本质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胜利。从雷达、导弹到体系支撑,中国已形成完整的高端战机产业链。
印度盲目追求“万国牌”装备,却忽视体系整合;巴基斯坦则依托中巴合作,构建了高效、低成本的现代化空军。这一局,莫迪又输了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