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5-01-21 09:57
國際原油價格暴跌、令吉匯率大幅下滑及東海岸40年來最嚴重水災的內外夾攻,為大馬經濟蒙上陰影。
油價令吉跌,已大幅影響國家收入,屋漏卻偏逢連夜雨,澇害範圍不僅廣大且禍患匪淺,樣樣需要用錢,40萬災民需要安頓和援助,毀路斷橋和各種基本設施,最少需要29億令吉來修復;重建之外,還要一筆巨款進行防洪治水工程。
換句話說,政府此刻就像生意周轉不靈的商人,必須想出良策渡過難關,生意才能繼續做下去,否則後果堪虞。
首相兼財政部長納吉宣佈3大策略與21項措施,來應對這些挑戰,希望調整預算案及通過“開源節流”,讓國家順利渡過難關。
所謂開源,包括協助中小型企業在新興市場尋找新客戶,到歐亞、中東及美國市場推銷本地產品;提昇國家旅遊工業,給中國遊客免簽證費等。
所謂節流,則包括暫停今年的國民服務計劃可節省4億令吉,及政府希望在行政開銷方面削減55億令吉。
能省則省,不過該花費的還是必須花費,例如所有大型基建計劃照常落實,用來發展人民房屋、防洪、水供、電供和公共交通設施的485億令吉發展開銷不變。
我國目前經濟狀況雖然還不至於如1997和1998,以及2009年那樣,處於危急關頭,但財政緊縮的年代還是到來了,而策略只是表面功夫,行動才是化險為夷的關鍵。
4月1日如期落實消費稅,人民普遍將面對物價上漲,生活負擔加重的困境,必須勒緊腰帶適應高價生活,避免入不敷出。
政府的撙節措施能否真正為政府節省開銷,要看大小官員是否像人民一樣,有勒緊腰帶過日子的意識。
行政開銷要合理,不能再像平日那樣花公帑像開水龍頭,毫無節制,更不能像總稽查司每年的報告所敘述一般,在採購方面當冤大頭。
官方活動,尤其是不必要的排場最浪費公帑,可免則免。官員應減少出國考察,尤其是一些不實際、“考察”與“觀光”不分的活動,或公私不分、舉家出國報公賬的考察團更應嚴禁。印度當年力行撙節政策,禁止官員搭機坐頭等艙,值得我國倣效。
法國政府在實施撙節措施時,第一步是暫停公務員加薪。我國政府則比較大方,雖然國家稅收大幅度減少了,但公務員現有的升職加薪都不受影響,他們在1月中還有半個月或至少500令吉的花紅。
政府為了增加國庫收入,看來會大幅度削減各種津貼,減少開銷,而政府減津貼則意味人民要增加開銷,迎來各種物價的“漲潮”。政府官員和公共機構的主管若還繼續過奢侈的生活,繼續揮霍公帑,恐怕會成為人民“公敵”。
(星洲日報/游走邊緣‧作者:陳寶卿‧《星洲日報》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