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7日,一個於2019年開始籌備,總算獲得社團註冊局批准的政黨,心民黨(HATI),在前馬華領袖陳思源和曾經輾轉於巫統、土團黨和祖國鬥士黨的阿都拉薩卡立領導下,正式成立。他們強調將會把人民福祉置於首位,為我國政壇帶來新氣象,同時也為對政府失去信心的人民帶來希望。雖然心民黨有著極大的野心,想要在現今多黨混戰的我國政局分一杯羹,但現今的馬來西亞政局,似乎對新黨並不友好,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極其有限。
近年來,隨著國陣的勢力日漸衰退,政壇不再是一黨獨大的局面,而是陷入了群雄混戰的局面,西馬已分裂成了希盟、國陣和國盟三分天下的局面,東馬的沙巴也陷入了沙盟、國陣和民興黨三方混戰的局面,只有砂盟依舊牢牢掌控砂州。在這種背景下,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馬來西亞即將陷入歐洲多國那種多黨混戰,誰都可能成為政府的局面。
但馬來西亞和歐洲的政治背景一點也不同,比起歐洲,我國人民較難支持新成立的政黨,除非該政黨得到某些老牌政黨的背書,或是從老牌政黨中衍生出來的新政黨。
近年來新成立且較為成功的政黨,實際上寥寥無幾,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土團黨和誠信黨了。但這兩黨的成立,都和老牌政黨脫不了干係。土團黨脫胎於巫統,誠信黨是從伊斯蘭黨分裂出來的。而且他們的領袖基本都是從舊政黨帶過去的,也帶走了部分舊政黨的基本盤,才得以讓他們避免創黨初期難以獲得支持的困境。同時,他們也先後得到了彼時已成氣候的希盟的背書,讓他們得到了希盟其他政黨如公正黨和行動黨支持者的力挺,使得他們的勢力可以迅速壯大,最終得以躋身主流政黨行列。
由此可見,若新成立的政黨沒有獲得老牌主流政黨的背書,他們也是難以生存的。
這一點,也可以反映在那些主流政黨的明星領袖脫離政黨後,自立門戶所面臨的問題。我國近年來不乏資深或是明星領袖被動或主動脫離主流政黨,自立門戶的事跡。前有馬哈迪被土團黨開除,成立祖國鬥士黨迎戰大選,後有賽沙迪因理念不合,率領大馬民主聯合陣線退出團結政府的事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馬民主聯合陣線沒有正式加入希盟,但他們在選舉時,是依附於希盟來獲取選民支持,可視為希盟附屬政黨。
上述兩位政治人物在脫離主流政黨以後,最終都陷入了難以獲得支持的局面。馬哈迪的祖國鬥士黨於2022年大選中慘敗,他本人也保不住浮羅交怡國會議席。賽沙迪和大馬民主聯合陣線退出團結政府後,除了在2023年的六州選舉成為「攪屎棍」,分散希盟的選票外,並沒有取得多大成就。同時,他們還招來了希盟支持者的埋怨,日後處境可能會更艱難,只能靠吸收對政府不滿的選民支持來度日,賽沙迪的麻坡國會議席,也可能會在下一屆大選丟失。由此可見,連明星領袖都難以撐起新黨,其他新成立的政黨,就更加難以獲得人民的支持了。
此外,巫統最高理事博安日前也曾建議,由在公正黨黨選中失去支持的拉菲茲、聶納茲米聯合前巫統領袖凱裡、沙裡爾,以及大馬民主聯合陣線賽沙迪、能源部副部長阿克瑪納西爾、土團黨前青年團團長旺賽夫和全民黨黨魁孫偉瑄成立新政黨。這就讓人不禁遐想,若一群在主流政黨邊緣化的政治領袖和一些不屬於主流政黨的知名領袖合作,成立新黨,能否攪動馬來西亞的政治局勢。
從目前來看,就算這些政治領袖願意合作,也難以在現今的政治圈子混戰中,成功闖出一片天。且不論這些理念不同的政治領袖將會產生多少嫌隙和衝突,他們一旦脫離主流政黨,能帶領多少原有的支持者來到新政黨,都得打上一個問號。畢竟馬來西亞的選民大多還是處於「投黨不投人」 的地步,很難會拋棄自身支持的政黨,選擇追隨該位退黨的領袖。
這類例子並不少,比方說公正黨前副主席蔡添強於2022年以獨立人士上陣他曾經擔任國會議員的峇都國席,最終只取得4000多票慘敗,證明了支持希盟的選民並沒有大規模轉移至他身上,只有少數選民願意支持他,導致他最終的得票數遠遠落後於希盟、國盟和國陣的候選人,殿居第四而已。這就證明了我國人民還是傾向於支持政黨多於領袖本人,新黨若沒有獲得主流政黨的背書,是很難獲得選民的認可的。
若拉菲茲等人脫離自身的政黨,和那些第三政黨還有無政黨的領袖合作成立新黨,也可能面臨這些問題,因為他們連自身的基本盤都很薄弱,自己想要選上都有一定的難度,更不用說攪動主流政黨的基本盤了。
拉攏對團結政府不滿選民
至於近日成立的心民黨,能否在政壇掀起風浪,目前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不說他們,就連獲得國盟支持的印度人民黨,在2024年成立以後,並沒有掀起太多的風浪,除了他們和民政黨與伊斯蘭黨爭奪檳州國盟的領導權以外,他們鮮少獲得他人的矚目。
而由已經在舊政黨邊緣化的領袖成立的心民黨,他們想要像土團黨或是誠信黨那般,從以前的政黨拉攏支持,基本是不可能的,畢竟他們在舊政黨也沒多少影響力了。他們可以寄望的,就是盡可能拉攏對團結政府不滿的選民來支持他們,以求獲得一兩個議席,來維持他們在政壇的影響力和度過創黨時期的艱難期。
從心民黨的結構來看,他們的領導層是以華裔、巫裔和印裔混合組成,並由華裔領導,和希盟行動黨還有國盟的民政黨相似,都是以爭取非穆斯林選票為目標的政黨。他們的目標也非常明顯,就是把自己塑造成非穆斯林選民另一個選擇,在行動黨、公正黨、馬華、國大黨、民政黨和印度人民黨以外,可以選擇的另一個政黨。
但心民黨的問題在於,他們完全沒有任何基本盤,單靠不滿票支持,最多也只能成為大馬民主聯合陣線那種分散選票的第三勢力政黨而已。因此,比起躋身主流政黨行列,他們更可能成為大馬民主聯合陣線那般的小黨,在各個選區分散選票,為選舉結果帶來更多不可預測的局面。
總的來說,新政黨在現今的馬來西亞政黨,若無法獲得主流政黨的支持,基本是難以生存的。他們想要生存下去,除非是成為地方性政黨,只在限定地區上陣,才有可能以薄弱的資本維持政黨的營運,同時爭取獲得一兩個議席來保持民眾對其關注。若他們想要單靠自己成為全國性的政黨,最終的可能就是成為下一個祖國鬥士黨或是全民黨,落得政黨泡沫化的下場。因此,新政黨在馬來西亞的政治圈子生存不是沒有可能的,但這取決於他們選擇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