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所料,為了應對油價滑落對國家經濟帶來的衝擊,首相兼財長納吉宣佈了一系列經濟撙節與扶掖措施,並且採取多項促進物品與服務出口的舉措及推行國家財政改革和整頓措施,以提振投資信心,並增加國家的收入。
眾所周知,國際原油價格跌跌不休,已創下近6年的低位,馬幣兌美元的匯率也應聲而跌,這給國家經濟造成了立竿見影的沉重打擊,一個最明顯不過的結果就是,政府去年在提呈2015年的財政預算案時,原預算可從新的油價機制中增加37億令吉的收益,但隨著國際油價下跌,政府的收益反而預料將銳減138億。面對這樣一個低迷的經濟形勢,政府主動採取行動展開各種應對措施,是可以理解,也是勢在必行之舉。
首相說,這些經濟調整措施和方案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確保國家經濟能持續穩健成長,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不受影響。但我們瞭解,任何的經濟調整和市場干預政策,都會有利有弊,政府必需做到的是,儘量達成新的措施和方案朝向有利的方面發展,同時把其負面的影響減到愈少愈好。
首相納吉並沒有如經濟分析員所料般暫停發展項目,相信是擔心此舉會衝擊國家經濟增長的勢頭,因為任何原定的發展計劃一旦被擱置,必然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政府必須審慎地盤算其所可能造成的利弊,不能貿然而行,也不能因噎廢食,矯枉過正,失去了原有的經濟發展大目標,一切都需以國家的長遠利益為考量。
另一出乎預料的宣佈是,政府將暫停2015年的國民服務計劃,以節省4億令吉開銷。較早前有傳政府將豁免中國遊客簽證的措施,但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政府只是提供包括中國遊客在內的免簽證費優惠。前者屬於撙節措施,後者的原意則是開源,振興旅遊業的企圖心顯而易見。但鄰國如印尼已讓中國遊客免簽證入境,泰國則早在2013年就已推行免簽證費的措施,因此,在爭取龐大的中國客源方面,我國的新措施並無甚麼優勢可言。
當前人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即將在4月實施的消費稅,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理論上,消費稅是個比較理想的稅制,有助於政府實行財政改革,鞏固財政狀況;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消費稅實施後,會不會又引發另一波的物價上漲潮?這是人民最大的擔憂。
事實上,油價跌之後,人民只看到馬幣幣值一跌再跌,物價卻不跌反升。如何抑制這種漲風?擱置今年提高電費的建議及增延舉辦購物嘉年華的期限及次數是否真的有效?這些問題,還有待時間證明。
油價是不是已經跌至見底,並触底反彈?這個問題,相信沒有一個經濟專家敢站出來寫保單。政府將2015赤字從原本預測的3%修訂為3.2%,並把2015年經濟成長預測降低至4.5至5.5%,這都在在意味著,未來的一年,我國將繼續面對教人憂慮的經濟形勢。這對首相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策劃團隊而言,無疑是個非常嚴峻,也考驗智慧的巨大挑戰。
(星洲日報/星‧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