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观察者网一周军事观察:还剩多少卢布保卫俄罗斯

施洋施洋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发表时间:2014-12-21 09:39:36

本周,全世界的目光都毫无意外地被过山车似的卢布汇率所吸引。持续数月的低油价则让俄罗斯经济看起来岌岌可危。面对严峻的形势,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讲话虽然带着不同寻常的乐观和骨子里的强硬,却不得不承认“我们自己也有问题”,自然,俄罗斯的经济情况也将深刻地影响到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与此同时,印度本周连续曝出多件重大军事新闻,从航母工程新进展到核潜艇海试再到自称世界第四的重型运载火箭,“扬眉吐气”的印度却少见地放过了中国,这其中,又有什么玄妙呢?

俄罗斯的军费疑云

本周,卢布罕见地成为了全世界经济的关注点,原因不是什么重大变革,而是一次近似崩溃的过山车。周一,卢布暴跌15%;周二,卢布再跌19%;俄罗斯卢布兑美元汇率从一个月前的45卢布一路下探到突破80卢布,如果从年初1美元兑换35卢布的“好时代”算起,卢布的购买力已经缩水了60%以上。

当然,随着俄罗斯央行包括出售数十亿外汇储备甚至黄金储备在内的一连串紧急干预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强硬表态,卢布在跌落谷底后又稍微反弹,一度夺回60卢布大关,但谁都不对卢布彻底“收回失地”抱有希望,卢布的“新常态”似乎就此即将定型。

2014年9月至今的美元/卢布汇率走势图

一时间,俄罗斯人和在俄罗斯的外国人纷纷出动,大肆用卢布抢购电子产品、奢侈品。莫斯科的许多商场的化妆品专柜被搬了个底朝天。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1998年卢布贬值时,精明的印度商人用行李箱装满卢布沿街扫货的场景。唯一的不同,大概在于这次出动的,是满街的中国人。

卢布总算没有崩溃,俄罗斯经济界暂时可以长出一口气,可对于俄罗斯军队而言,恶化的经济形势将会给刚刚铺开的俄罗斯军备现代化泼上一盆冰水。在10月份,俄罗斯还在盘算将军费暴增1/3,用总额超过800亿美元的巨额军费加速现代化;现在改轮到他们来思忖这预订的预算能不能拿到现款的难题了。

对于俄军而言,今年是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周边安全形势最紧张的一年,东乌克兰局势稍稍缓和,俄军依靠大量秘密进入乌克兰协助东乌民兵作战才稳固下的底盘又面临乌克兰亲西方政府军和雇佣兵部队的新一轮打击;克里米亚半岛被俄军占领不到一年,正亟需重建防务,无论是平均舰龄超过25年的黑海舰队还是机场上早就烂成废铁的战斗机团,都需要先进而昂贵的新装备来替换;美国正如火如荼地讨论撕毁《中导条约》的计划,俄罗斯自然要在技术上和装备上同等应对;还有亟待换装的洲际导弹、远程轰炸机群、下一代战斗机……在这么个节骨眼上,俄罗斯经济却要“掉链子”了。

今年10月的报道中,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科莫叶多夫透露的2015年军费开支是创纪录的32868亿卢布,相当于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2%。这笔钱按照年初的汇率大约相当于940亿美元,在今年10月相当于840亿美元,而在汇率跌倒谷底的那天,只相当于410亿美元!即使按照60卢布的“新常态”,这笔钱也只相当于不到550亿美元。只看汇率翻滚,俄军的军费开支就从“比中国去年差一点”变成了“连英国都比不过”。

当然,对于能够自产武器的国家来说,大部分本国装备的采购费用都可以用本币支付,即使汇率出现波动,只要本国货币没有信用崩溃,装备采办就能基本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这一经验对苏联也许相当适用,可是对今天的俄罗斯来说,由于苏联解体造成的俄罗斯产业结构缺失和经济崩溃造成的去工业化,每年俄罗斯需要进口20亿美元以上的军需产品,几乎所有的大件装备上都难逃有几件必须用硬通货支付的“外国家当”。

目前,俄军新装备坦克的关键设备之一——热成像仪全部是外国产品:今年投入东乌克兰作战的T-72B3坦克装备白俄罗斯产的 “松树-U”热成型仪;更先进的T-90A主战坦克装备法国产“凯瑟琳-FC”热成像仪;新一代的T-90SM/AM坦克上则同时使用了白俄罗斯和法国热成像仪,颇有一种“两大强国伺候我一个”的感觉;部署到克里米亚的苏-30SM战斗机使用法国的平视显示器和导航系统,而机上的雷达计算机,则来自被俄罗斯坑了无数美元的印度;至于俄罗斯海军,除了100%法国造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外,在建的主力水面舰艇上的燃气轮机全部来自乌克兰。俄罗斯正在建造的一批护卫舰已经因为乌克兰的禁运陷入船等主机的尴尬境地;今年8月,俄罗斯《消息报》称,受困于西方制裁,俄罗斯航天火箭工业和国防工业综合体的企业计划在未来2年内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从中国采购数批电子元件基座——考虑到“华强北”的产品往往比西方制造便宜得多,俄罗斯军队对外国电子设备的依赖,显然已经不是孤立事件。

俄罗斯T-90AM坦克,关键的火控部件非常依赖国外进口

如果将目光提高到整个工业体系看,目前俄罗斯每年新增的机床中99%依赖进口,接近120万台,在俄军工企业中,这一依赖同样高达90%。根据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2013年透露的消息,未来3年俄罗斯军工领域每年需要1000亿卢布(32卢布兑换1美元时期的)的机床设备。在卢布汇率惨跌的情况下,进口机床的价格在俄罗斯已经翻番——俄罗斯自产机床每年1万台左右,性能也不如进口产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需求。偏偏俄罗斯目前正在大力推行“进口替代”工程,试图在本国量产过去从乌克兰进口的军用设备和零部件——且不讨论俄罗斯残破的军工体系能否成功制造这些零件,但大跌的卢布汇率无疑给添置机床等设备设置了高高的障碍。今年7月卢布崩溃前,俄罗斯航天署曾计算,光是航天工业摆脱乌克兰零件需要的资金大约就达到10亿美元,卢布贬值对整个军工行业“进口替代”的影响不言而喻。

更让俄罗斯糟心的是有限军费的使用情况,这从俄军最先进装备相对集中的克里米亚半岛就能略观一二:在贝尔贝克的一个歼击机团里,混编了苏-27SM3和苏-30M2两种战机,加上塞瓦斯托波尔部署的苏-30SM和刚刚服役的苏-35,不难发现俄军近年来同时装备了4种性能、用途都差不多的战机。这其中的苏-27SM3是利用库存机体改造而来,倒也是物尽其用,其他3种战机则都是全新的,出现如此“重复建设”的原因,无非是传统的俄罗斯问题:两家战斗机工厂各自有自己的关系网络和上层人士,在各自的新型号上互不让步,最后互相妥协的结果就是装备几种差不多的战机——这其中盘根错节的利益,苏联时期的总书记们也无可奈何,想指望普京能三下五除二彻底解决,恐怕是过于乐观了。

当然,俄罗斯军工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近日,俄总统助理表示,2014年俄罗斯武器和军事装备出口超过130亿美元。这一数字虽然比2013年的157亿和2012年的151亿缩水不少,但仍然十分可观。至少,元气大伤的俄罗斯军工还可以从中多少恢复些元气,至于俄罗斯军队,就得等到一切都好起来再说了。

印度奇迹“与中国无关”

本周的印度可谓风生水起。本周一,印度海军自豪地第一次用现在时态而不是将来时宣布,印度首艘核潜艇“歼敌者”号当天离开了维沙卡帕特港,依靠自身的动力开始了第一次正式海试;周四,印度自行研制的“世界第四”重的GSLV-3重型运载火箭的首次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上面携带的一个模拟载人舱在打开降落伞后溅落到孟加拉湾,并被出发搜寻的印度海岸警卫队成功回收。

印度此刻的感觉与中国1971年的感觉颇为神似:当年中国首艘核潜艇开始海试,第一颗科学试验卫星也与同年发射成功。不过印度的底气似乎更足,就在不久前,获批经费恢复建造的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已经开始搭建舰岛,排水量近四万吨的船壳多少有了航母的外观;而在此前举行的俄印首脑会晤中,印度向俄罗斯提出了租借第二艘971型(即阿库拉II级)核潜艇的要求。

不过本次热闹报道的印度媒体的“调门”却与以往有所不同。被印度媒体一贯当做“假想敌、对手、竞争者”的中国并没有出现在各类报道中。热爱攀比的邻居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这其中的玄机却并不难找。

“歼敌者”号核潜艇是使印度成为世界上第六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但这艘潜艇的各种奇怪的设计却不得不让人怀疑印度对潜艇的使用战略。该艇装备了弹道导弹,似乎想要作为大国核威慑的组成部分,配备的导弹射程却只有700公里,在世界潜射弹道导弹射程排名倒数第二,几乎起不到任何威慑作用;该艇似乎具备理论上的威慑能力,印度海军却将其归为攻击型核潜艇,让它带着这毫无用处的导弹在水下游击……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设计上,印度核潜艇与已经发展了3代,具备成熟作战能力和丰富实用经验的中国核潜艇有着巨大的差距,强行比较的后果,恐怕只能让印度媒体不开心。

印度海军“歼敌者”号潜艇目前为止最清晰完整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核潜艇上的反应堆,报道此次核潜艇海试的《印度教徒报》报道,“歼敌者”号核潜艇采用的是印度以俄罗斯反应堆技术为基础自行研制的核潜艇。不过该报同时提到,俄罗斯专家帮助印度海军训练了100名操作核反应堆的艇员。孟买原子能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则获得了俄方的指导,这让他们能够缩小反应堆尺寸以将其装进直径较小的印度潜艇内。在此之前,有消息称印度核潜艇使用的核反应堆型号为OK-350B,这一标准的俄罗斯核反应堆代号似乎证明莫斯科在核技术上给予印度帮助的力度巨大。

不过关于核反应堆性能的消息则是混乱异常,目前各方都确认印度核潜艇反应堆的功率是82.5兆瓦,《印度教徒报》在确认这一些消息的同时还称该艇反应堆与俄罗斯“阿库拉”级潜艇的反应堆一样。可是俄罗斯“阿库拉”级使用的VM5反应堆的热功率171兆瓦,输出功率38.2兆瓦,哪一个都和印度潜艇的数据对不上。若是以82.5兆瓦的数字推算,印度核反应堆的性能与美苏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相当,远低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超过100兆瓦的热功率,至于输出功率,目前大约14.7兆瓦的说法虽无法证实,但若以该数字计算,印度核潜艇的水下航速可能在24-25节左右.总体来说,印度核潜艇的核反应堆虽然性能较为落后,但勉强达到了核潜艇的入门要求。

印度媒体预测的“歼敌者”号剖面图

至于印度自称第四的运载火箭,其所谓的“第四”居然指的是火箭起飞重量。这个自豪的点本事就值得商榷,阿琼坦克的战斗全重还世界第三呢,印度陆军也没敢自称性能世界第三。 虽然640吨的重量确实够得上重型火箭的名号,但如此沉重的火箭,换来的仅仅是近地轨道载荷10吨,同步转移轨道载荷4-5吨。相比中国的“长征三号乙”火箭,重量比它轻180吨, 载荷能力则差不多。至于造价,印度媒体报道称该火箭造价约为1.4亿美元,而中国长征三号的价格仅为7000万美元。中国下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重量与其相当。

GSLV-3运载火箭

至于这次发射,则是外行觉得非常热闹,内行看不出有啥门道。这次火箭发射的再入速度不到每秒5公里,检验不了任何与再入有关的技术问题;飞行轨道仅200公里高,没有穿出大气层,所谓的“模拟载人舱”从下落到开伞根本没有经过任何烧蚀,几乎崭新地掉进了海里;更不用说“模拟载人舱”直接倒置在火箭上,既不能调整姿态、也没有逃逸救生设备……这个舱除了长得像载人舱,其他的东西暂时都不能过多期待。

我们大约也理解了印度媒体不提中国的原因——媒体毕竟是要提振本国士气的,自找不痛快不大合适。说到底,印度在这些领域的水平离中国还有很大差距,其本国的种姓制度传统和所谓民主体制也对其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在印度政府坚持不懈的投入下,印度在航天和核工业走出了一条虽然不快也不远,但却坚定慢慢向前的小路。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这样的成就已经足以让新一代印度人在大多数时候自豪了。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4_12_21_303984_4.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观察者网 | 责任编辑: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