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把政府当企业、把政策当商品

来源:每日蚁论  2014年10月30日 上午 10点00分

庄迪澎

直言不讳:纳吉自2009年出任首相以来,大政策乏善可陈,小动作却很多,最近的一个搞作就是“按收入买汽油”的所谓“新燃油津贴机制”。根据第二财政部长阿末胡斯尼透露,这个可能在2015年6月实施的新机制,月入超过一万令吉者將不再享有燃油津贴,月入五千令吉至一万令吉者享有部分津贴,而五千令吉以下者则享有全额津贴。 

具体要怎么做,政府还说不出来,只说还在研究;然而,业者和公众都满腹狐疑,甚至忧心忡忡,毕竟我国用车人口之庞大不在话下,要多大程度的大费周章始能把事情办好(甚至根本办不好)?而且到加油站添油的消费者,每一次添油都是在告诉业者和工人,他们的收入有多高。这是隐私权的隐忧,也是治安的隐忧。

抑或,这是政府一石二鸟之举,一方面要“节省”政府补贴油价的开支,另一方则是藉机掌握民众的收入情报,毕竟除了受薪者因雇主预扣所得税的措施而无所遁形之外,有高收入而不缴税者不乏其人。然而,同样是马来西亚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恐怕“有办法”的高收入仍得以经过补贴的油价添油。

然而,国人尤其是低收入者应该更介意的问题,不是“新燃油津贴机制”,毕竟不论这个机制如何实施、高低收入的分界线划在哪里,都已是国阵政策思维的结果了;只要国阵的政策思维如此,即便不是这个机制、不是汽油这种产品,而是其他机制、其他产品/服务,害惨百姓的结果也是一样的。

为何国阵的政策思维会是如此?以油价为例,每每提到补贴油价,官方论述永远都是“人民不能永远依赖政府补贴”、把政府补贴物价(不只是油价,包括必需品)当做是“花钱”(浪费),甚至逢有税务减免时就说“政府少了若干收入”云云。这套思维恰恰是把政府当营利企业、把政策当商品,而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按照资本主义的逻辑赚钱:用最低的成本赚最多的盈利。

然而,政府和政策本不应如此。补贴物价或税务等措施,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及弥补市场失灵的缺失,保障社会上比较弱势的群体也能享有生存的权利。例如,若不补贴油价和柴米油盐等必需品,当这些物价太高时,就有可能导致一些社会成员无法享有这些必需品,甚至是以这些必需品为原料生产的其他产品或服务。补贴这些物价的开支,说是政府的钱,其实是民众所纳的税,让政府重新分配财富,保障社会公义与安宁。

不幸的是,这些必要的治理手段,对国阵政府而言却成了没有生产力(就是无利可图)的开支,总是想方设法要将它减到最少。同样不幸的是,每每提起补贴,社会上那些市场拜物教信徒,如金融机构里的经济师、财经专家和资本家等等,也唱和政府的说辞,把“补贴扭曲了市场机制”挂着嘴边当口头禅,而懒惰的媒体则只会访问这些他们认识的人,宣扬他们的市场教条。

庄迪澎长期观察及评论本国媒体业、新闻自由与政治变迁,他认为推广传播学教育和媒体识读是新闻自由运动的重要工作,而且只要发言的自由意志仍在,知识分子的声音禁不了。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789#sthash.dA94ryYR.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