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马史,从何说起?─巫统史观的渗透与传播

《东方日报》言论 2014年6月16日

·作者: 黄金城·
「一部大马史,从何说起?」不但是小学歷史教师的疑惑,也是任何有志于大马歷史研究者,或是记者、评论人、教师、文化工作者在书写文字,宏扬理念、现身说法时必需关注的要旨。

近来政坛的多种爭议,从巫统政客和党营媒体合唱的「华人还想要什么」(Apa Lagi cina Mahu?),到两部本地电影《王者之风》(Tanda Putera)和《新村》迥然不同的命运,甚至近来的爭尸案、阻婚案到人民代议士口出「马来西亚印度人生下来就是匪徒」的狂言,背后的傲慢与偏见,主要便是掌权者自以为是把自己当成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或「土地之子」(土著),余者都是「外来者」所致。一些教师责骂学生时,要他们「滚回中国」、「滚回印度」,其意识底层也和巫统政客声气相同,相信「我方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可见由国际公关公司制造,国阵政府推广的1malaysia,完全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一部大马史,从何说起?」,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今年起,教育部在小学四年级推行歷史科教学,但由于课本內容偏颇,意识狭窄,加上政治人物刻意製造「官方意识型態」,爭议不断。

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博士说,小学四年级歷史课本遗失了三大重点,出现了去印度化,去殖民化及去华人化的现象,最终將导致学生无法瞭解全面的歷史內容。教总总务陈清顺校长指出,华小歷史课本过于强调单一种族、文化及宗教的思维,已经造成严重的误导,这与教育部要通过歷史科的教学,促进各族新生代相互了解与培养团结友爱的目標背道而驰。

其实,两位文教界人士的谈话,都指出了小学歷史课本的严重偏颇;检视小学四年级歷史课本的生產过程,就不难理解这其实是执政者刻意以「巫统史观」渗透歷史课本,通过洗脑与「造神」,进而驯化「非我族类」学生,最终达致「巫统是国家主人」的目標。小学歷史课本的生產流程,不外是由教育部列出课本纲要、书商投標、编写课程、上呈审核、覆核定稿、印刷出版到派发学校。这一系列过程中,出版商不会冒著风险生產被教育部审查官拒绝的课本;为了爭取项目,甚至要揣摩上意、迎合需求。

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如果小学歷史课本「去印度化,去殖民化及去华人化」能够得到项目,反而力呈多元,不拘一尊的中立论述被拒之门外,市场上必然充斥「巫统史观」版的货色;更何况一些歷史教科书只不过將国小歷史课本照本翻译,就更「写实」的暴露了巫统史观在国小的渗透与传播。

我们都知道「歷史由胜利者书写」的道理。它的前提是:胜利者长期掌握「歷史詮释权」,得以利用国家机器与资源进行「歷史书写」、「意识形塑」与「造神运动」,对国家的诞生、社会的发展及对所谓的「国家英雄」、「国家伟人」及「建国贡献」进行「正面论述」,以钦定「谁是国家主人」、「谁是外来者」,凭藉官方歷史教材形塑教育出服从官方意识型態的所谓「国民」。

华人民间,甚至马来社会对马来亚、马来西亚的歷史,与巫统史观向来有著不同的立场。对马共、英殖民者、日本侵略者的看法也不同。官方歷史教科书反映的只是一种对歷史的詮释。

一部大马史,从何说起?要从马六甲王朝之前、要从其他文明开始。资讯时代阻挡了巫统史观的渗透与传播,然而,马来西亚的歷史却有待更多有识之士撰写,才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