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才:教育部四度修改‧歷史課本內容益發狹隘

《星洲日报》2014-06-15 09:37

(吉隆坡14日訊)隆雪華堂總執行長陳亞才表示,正當全球隨著科技的崛起朝“地球村”方向邁進,我國的教科書的歷史內容卻越走越狹隘。

 

  • 李金樺(左三)頒發紀念狀給主講人。左起為安煥然、唐威傑,右起為陳清順、廖文輝和陳亞才。(圖:星洲日報)

他說,我國教科書自1957年獨立以來至2009年之間,經教育部四度修改其課綱,並經歷了4個轉變階段。而自1967年至1988年的第二階段,是教科書從“多源流”朝向著重“單源流”方向邁進的關鍵期。

茅草行動後本土意識抬頭

他指出,我國在1969年經歷了五一三事件,1971年政府落實新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政策、大學固打制和各種工商界新政策,1987年則發生了著名的茅草行動,“本土意識”此時在遭修訂後的教科書內容中抬頭。

“加上1974年時國陣成立,政治局勢重新洗牌,巫統主導地位的確進一步促進了單源流文化的意識。”

然而,第二階段的教科書內容依舊奉行“一綱多本”的出版方式,呈現教科書多樣化的風貌,不似今日“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單一化現象;當中內容也仍然偏重重大國際事件,以及國內各相關民族文化的歷史。

陳亞才今日在“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歷史教學研討會”的講座上指出,教科書在1989年至2001年的第三階段,和2002年至2009年的第四階段中,逐漸確立了以“馬六甲王朝”為歷史源頭的內容,進而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宣傳管道。

他說,第三階段是巫統黨內鬥爭最激烈的時期,前任首相敦馬哈迪一度在黨爭中以42張多數票贏得黨主席的職位,這引起國內“誰更維護馬來特權”的相互較勁。

“這時候的教科書內容開始以馬六甲王朝作為歷史開篇,人們說歷史的延續,而從馬六甲王朝所延續的就是馬來人政治、馬來蘇丹和一脈相承的馬來人本土意識,舉例而言像是盤古開天劈地的全都切掉。

“教科書內容以愛國和效忠國家作為主要訴求,其餘文化的敘述則變得越來越少。”

第四階段以馬來民族為主

他進而說,從教科書第四階段開始,其內容以馬來民族和執政黨為主導,世界各大宗教的敘述篇幅越來越少,相反的,當地種族的色彩濃厚。

“例如說,教科書中的學校一定是國小,家庭一定是馬來家庭,如果有國外考察團前來我國做考察,我想這將使得他們產生一定的錯覺……事實上若仔細回顧,這樣的趨勢並非一夜形成的。”

促教師另作補充
擺脫教科書限制

同時,陳亞才也在會上分享了一些早期教科書內容和目錄,並指出當中的“多源流”、“多元化”風貌在今日的教科書中已經找尋不到。

他舉例說,早期教科書以同等的篇幅敘述馬六甲王朝以前的印度文化,並在敘述馬來人的歷史以前首先提及當地原住民的歷史,當中甚至採取“部份馬來人是來自雲南”的論述。

提問環節中,有教師提問本身該如何才能擺脫教科書內容的限制以教導學生,他認為,教師不需要以另一種單源流思維來進行對抗,並建議教師在講述教科書的故事時,提供學生另一些故事。

“我想教師不必被教科書的內容綁死,教科書這麼說,但教師可以另作補充,提供1+1或1+2的歷史故事,而教師也不應該認為某些部份敏感就特意不去提起。”

他也指出,1980年以後的教科書內容,本國史佔了85%,外國史佔了15%;同時,馬來人歷史佔了73%,原住民歷史14%,中國歷史9%和印度歷史4%。

陳清順:太過強調一個種族
華小歷史不符多元國情

教總今日舉辦“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歷史教學研討會”,邀請學術界的專業人士和教師們一同探討歷史教育的課題,以及華小歷史課本偏向“單源流”

內容的編寫方式。

隆雪華堂總執行陳亞才主講“多元社會情境的歷史教學”,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輝講述“從多元角度認識我國的歷史”,而南方大學學院副教授安煥然則以“小學歷史可以這樣教”為題,探討小學歷史教學的可能性。

參與教師將在講座結束後的工作坊上,分成7個小組以針對相關課題做進一步的交流和探討。

教總總務陳清順在研討會上致詞時說,教育部從今年開始在四年級推行歷史科教學,然而大多數教師都沒有經過正式的歷史培訓,加上歷史課本問題多,而教育部也沒有提供輔助教材,教總希望這一項研討會能夠給予教師們支援。

“我們也希望聽取教師們的意見,以進一步瞭解問題,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

他說,讓小學生認識國家歷史,特別是有關各族群共同爭取國家獨立、攜手推動國家發展的歷史,以及我國的多元種族、文化和宗教特徵,非常重要,然而目前的華小歷史課本卻出現了種種問題。

“特別是課本內容太過強調一個種族、一個文化和一種宗教的單元思維,這完全不符我國多元種族、文化和宗教的國情。

安煥然:小四歷史課本缺陷多
教師應擴大學生視野

南方大學學院副教授安煥然表示,依據華小標準課程綱要(KSSR)而編制的小學四年級歷史課本,存在翻譯、常識和內容編選的缺陷,華小教師應在不違背教學宗旨的情況下,在教學時避重就輕,並恰當的超越課本格局,擴大學生視野。

“作為小學歷史教師,在既有教材課本和教學宗旨的範圍下,要如何教導歷史,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也是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直譯”錯誤

他指出,在面對歷史課本既有問題的情況下,華小教師應在講授歷史時留意3點,首先為翻譯問題,其二為歷史常識問題,最後是其帶有主觀偏見的選擇性擬定課題綱要和課程編寫的內容導向。

翻譯上,華小教師最好能在講解課程時,參考歷史課本的馬來文原版,檢查及留意“直譯中文版”翻譯上存在的許多粗糙問題。如“奴才”(Hamba)一詞的使用,華小教師必須向學生嚴正指出“直譯”導致的錯誤。

針對常識問題,小學歷史課本為說明馬六甲王朝的商貿地位,在插圖中把中國商人都加了一條“辮子”,結果把各朝代的中國人都混在一塊,造成了“時空倒置”,是個低級錯誤。

同時,該課本內容選材缺乏多元性,其編輯視角上也缺乏世界觀,造成嚴重的缺陷。

“如果歷史視野格局太小,所培養出來的公民素質也有限,而格局決定格局,光有瘋狂的愛國心卻看不見世界,這樣的公民意識是自欺欺人。同時,強調捍衛主權,卻不真正面對本土,這將使我們走不出國門,也難以面對全球化的嚴峻挑戰。”

安煥然指出,單元思維的官方國史不僅無助國民團結,更是破壞了社會和諧,壓抑了國家遺產豐富的多元性,國人應該正視此問題,並且展開一場全民歷史教育的醒覺運動。

【本篇內容已在2014-06-15更新。】

(星洲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