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报》2013-01-18 09:01
首相提出承认统考,但附带2项条件:SPM国文要有优等;独中历史和地理科更加符合国情。
有人欢喜接纳,认为华社争取政府承认统考数十年,而今终於盼到佳音。
有人心有存疑,一方面欢迎承认统考,另一方面却疑虑首相的条件,担心改变独中的特质。
也有人冷嘲热讽,当头泼下冷水,说这是政府阴谋,意图将独中“国中化"、“马来化",要独中变质。
3种反应,类似关丹独中风波的再版,看来又要引起华社另一番论战。
哈哈,这就是华社当今的生态,见怪不怪;要保持一颗清醒的脑袋,还真不容易。
我的建议是,先抛开无必要的政治和政党立场,从华文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独中生的需要,来探讨承认统考和两项条件。
首先要探讨和了解,纳吉建议的两项条件,是否合理?
SPM国文要考获优等,究竟是为难?还是难为?又或是必要?
我想,身为大马公民,掌握基本的国文能力,是必须的事,因此,不应说是为难。
而要在SPM考获优等,又是否难为?
我找出资料,2010年度的SPM考试,考获国文优等的考生占75%;华裔考生考获国文优等是63%。
说起来,并不太难,但也不会太容易,国文程度中等,甚至中下者,就可以考获优等。
当然,华社团体和教育组织,还可以向当局争取,是否可以只要国文及格,而不必优等,就符合承认条件;这应该是可以争取和探讨的部份,而不是定论。
华社也可以问说,统考的国文科何以不能作为国文能力的标准?能否以统考国文取代SPM国文?
当然,这涉及教育部对统考国文的评估,以及统考国文本身的水平、连贯性,可监定性等。不管怎样,这也可以进一步商讨。
历史和地理科方面,原则上,自然要有本国元素;现今的独中历史和地理科,也已经有本国的单元。
而纳吉提出说“要更加符合国情",看来只是概括,而没有说明到底是量方面不足?还是质方面不符合要求?
华社要了解纳吉和教育部对“符合国情"定义和范围;同样的,当局也要了解独中历史科和地理科的性质和意义。
不同於国中的是,独中史地必须包含传授中华文化的知识,因此,中华文明的部份要相当显著。
与此同时,独中史地也要有国际观,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都不能忽略。
当然,本国和东南亚史地,从占婆、贞腊、马六甲王朝,英殖民地到华人南来,也是重要;地理亦然。
独中的史地科,是通过三大部份,即中华、国际和本土,组织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观,这和国中偏重本土和伊斯兰有显著不同。
政府和华社有不同的观点和价值,然而,也有共同的需要和立场;因此,在接受和拒绝之前,必须是沟通、争取、磋商,找到一个平衡的共识,让统考得到承认,让独中生有更多的选择,更好的前途。
切勿再蹈关丹独中的後尘,让政党、政客和政治立场介入,把教育变质。
(星洲日报/马荷加尼•作者:郑丁贤•《星洲日报》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