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互联网跑马圈地,中国迈出关键一步!

来源:游无穷    由 戍天九思       2021年5月3日

4月26日,业界期盼已久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以新央企的身份在京召开成立大会,并于4月28日在雄安新区正式揭牌,成为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至此,中国太空互联网国家队星网、鸿雁、虹云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也是为即将到来的6G作出的重大布局,中国正加速进入太空互联网新时代! 

▲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专程到场视察、揭牌

 

“中国星网”将是第四大通信运营商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卫星中用于通信领域的比例仅为14%,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50% 的占比相比明显较低。因此,加快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势在必行。

从国资委官网中央企业名录中可以看到,中国电信排列序号为23,中国联通排列序号为24,中国移动排列序号为25,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排列序号为26。从排列顺序以及组建时机来看,“中国星网”虽然成立时间晚于中国广电,但是其定位明显高于后者,为事实上的第四大通信运营商——卫星宽带运营商,主要承担统筹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任务。而且,“中国星网”也不同于航天科技下的“中国卫通”。

从成立背景看,太空互联网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多企重复投资及内耗。近年,轨道和频段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纷纷加快低轨卫星互联网部署计划,争取先发优势。国外有埃隆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已累计发射24批1443颗“星链”卫星;英国老牌玩家一网星座发展也如火如荼,已成功发射了74颗卫星;国内有航天科工、中国电科、银河航天等企业布局的低轨道卫星星座,但数量上屈指可数。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鸿雁”、“虹云”等系统计划已具雏形。因此,有必要成立一家央企统筹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任务。

从国家卫星星座布局看,“中国星网”可能统筹“鸿雁”“虹云”两大系统建设。据国际电信联盟披露文件,2020年9月,中国以“GW”为代号申报了两个低轨卫星星座,共计12992颗卫星,分布在距地面590公里至1145公里的低轨轨道,频段为37.5GHz—42.5 GHz及47.2GHz—51.4GHz。专业人士解读,“GW”即“国家卫星网络”的简称。这两个频段也是6G的频段,卫星互联网还是6G网络的重要架构。

 

面对国外发展迅猛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分别提出“鸿雁”和“虹云”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计划分别发射300颗和156颗低轨通信卫星组建太空通信网,两大系统计划将于2023年建设完成,目前两大系统的首颗实验都已于2018年底试射成功,工作频段为KA频段(40-60GHz)。

近日,在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董事、总裁葛玉君表示,据了解,包括航天科技集团的“鸿雁”系统、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系统在内的相关星座建设计划,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统筹规划,“我们理解‘鸿雁’星座的原计划将出现重大变化。”

 

为什么有了5G网络还要发展太空互联网?

 

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通过手机信号连上互联网的区域面积不到地球总面积的20%,全球还有30亿人没有接入互联网,而且能够手机上网的大部分人生活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可以说,全球80%的地区是“信息荒原”,即使是手机信号覆盖较好的中国也是这样。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就开始探索采用通信卫星大范围解决“信息荒原”问题。最著名的有“铱星计划”,于1991年正式启动,到1998年一共发射了66颗卫星投入商业运行,总共花掉了50多亿美元。但是,仅仅运行一年之后,1999年“铱星计划”就提出破产申请,原因就是带宽太窄、网速太慢、成本太高。2001年,铱星计划被美国军方收购,主要用来为美国军方和政府服务,终于在2008年成功实现了盈利。

下一步如何为这80%的信息荒原提供信息服务?可行的路线是采取地面和太空两条腿走路,两者各有优劣,相互补充,地面通信网络频带宽但覆盖范围小,卫星通信频带窄但覆盖范围大。一个4G地面基站覆盖范围为5—10平方公里,一个5G基站覆盖面积为1平方公里,一颗高度1000公里的星链卫星可覆盖上百万平方公里,1颗高度30000公里的高轨道通信卫星可覆盖地球四分之一的面积(1.25亿平方公里)。因此,地面通信网络适合在人口密集、架设基站成本较低的地区,卫星通信适合在人口密度小、架设基站成本很高的地区。

目前,各大国发展太空互联网主要采用低轨巨型宽带通信卫星,主要有三大应用场景:

第一类场景,无法架设基站或架设维护基站成本很高的地方,如海上、山区、雨林、沙漠,还有飞机上。

第二类场景,虽然卫星作为信息中转通道能同时服务的用户数量不多,但作为信息广播平台优势明显。如北斗系统可全球提供短报文服务。

第三个场景,军事应用——卫星拥有在“不合作的环境”里搭建通信网络的能力。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美国调集了超过100颗卫星云集在中东地区上空,提供战时信息支持。

 

大国发展太空互联网(低轨巨型宽带卫星)争的是什么?

 

未来五至十年,将是卫星互联网全面创新、构筑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机遇期。目前,太空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轨道和频段,地球能够容纳的巨型通信星座数量有限。国际上轨道分配有两大原则:“先申报,先使用”“后来的让先来的”。一旦有谁率先建立了第一个巨型星座,后来者将面临巨大的“后发劣势”,根本承受不起低轨巨型宽带星座排它性的后果。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太空资源竞赛”。大国竞争争的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最重要的还是军事应用优势。2020年1月3号,美国操纵无人机杀死了伊朗少将苏莱曼尼。毫无疑问这背后离不开通过卫星网络实现的高速全球通信能力。世界大国都在发展的全球打击能力,都是建立卫星网络基础之上的。2019年底,美国空军一架C-12侦察机率先发来了星链网络速度的测试结果——610M/s,比现在美军通信标准快了102倍,星链背后巨大的军用潜力可想而知。早在2019年美国空军已向星链计划赞助了3000万美元用于军事用途研发,还投入2.15亿美元专款用于资助其它高速卫星网络项目。

二是争夺信息上游的主导权。近年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围绕网络信息主动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美国垄断着互联网就有网络霸权,掌控着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社交媒体的脸书和推特就有制订规则权、话语权,还一度剥夺了特朗普总统的话语权。而一个全球通信星座将会掌握航空、航海甚至物联网等多种应用,也就掌握着全球数据规则制定权,必定是一个争夺信息主导权非常强大的工具。2019年,俄罗斯拒绝了一家知名的低轨宽带卫星公司“一网”在本土建卫星通信站的申请。理由是2019年5月普京签署的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俄罗斯网络流量必须通过由政府监管的设施。同年,印度政府也拒绝了“一网”公司在当地部署卫星通信站的申请。

第三,通信星座可能成为未来金融的全球基础设施。全球化网络通信能力可能会转化成搭建全球金融工具的能力。2019年,脸书宣布了一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项目Libra。它的愿景是世界上只要能上网的地方,就可以跨越国境使用Libra数字货币进行交易。如果可以通过卫星便利地连接到互联网,一些有恶性通胀国家的人们,就会有很大可能抛弃不断通胀的本国货币,而去使用数字货币,这就大大降低了货币国际化的成本。可见,巨型低轨宽带通信星座很可能是未来一系列黑科技的基础设施。这样天大的机会摆在面前,各大国都纷纷加入新一轮“太空资源竞赛”,争夺未来的主导权。还因此改变了全球卫星轨道申报规则:新规则要求运营商必须在申报2年内发射10%的卫星,5年内发射50%,7年内全部部署完成。否则,将被视为逐步放弃相应资源所有权。

这样,虽然可有效防止单凭一纸申请就能占有大量太空资源的问题,但是,也让新一轮太空资源竞赛更加激烈。中国星网的成立,必将让中国加速进入太空互联网新时代,势必会影响未来20-30年的世界通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