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丁賢‧他們的名字叫同胞

《星洲日报》2012-05-01 09:04

大集會後的第三天,周圍的朋友還是很亢奮,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集會故事。

大家談當天如何整裝出發,如何繞過路障,如何會合,如何唱國歌,如何喊口號……。

說著說著,眼睛閃爍出光茫,口頭上的“我”,也轉換成為“我們”。

而在428之前,“我們”這個集合名詞,原本是一群原本互不相識,未曾往來的人們。

就在428,大家聚集在一起,發現彼此竟然有共同的想法,同樣的激情,相同的理想。

乃至於相同的遭遇――特別是水砲和催淚彈射來的時候。

水砲和催淚彈不長眼睛,不會分膚色和宗教;而它一射來,目標不分你我,而是射向“我們”。

有人跌倒了,身邊人過來攙扶;有人被催淚彈熏了,旁邊遞來一把鹽;有人被化學水噴了,身旁送上清水沖洗。

關心你,幫助你的身邊人,很多是不同膚色,講不同語言的人。很多參與者,過去半輩子接觸的友族,都沒有這一天得多。

你叫不出他們的名字,然而,有一個共同的代名詞,叫做“同胞”。

阅读更多

向“华教新路”说不

《赤道论坛》2012-05-01

•作者:舒庆祥•

“华教意识”是我国华社维护华教最强有力的的思想武器。正是在它的指导下,我国华教百余年来,歷经艰辛,百折不挠,才能一路走来,没有“华教意识”的支撑与引导,不可能有今日华教的地位与成就。

可是,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在《华教运动的出路》一文中(见2012年3月3日《言路》版)却这么说:“我们的运动必须建立在语言权利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基础上。我们不能做出每一名华人都得支持华教、华人支持华教是天地义的事,不支持华教是汉奸走狗的假设。”

他说,“华教的未来不应该是华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华教运动在诸多公民运动当中没有特权,没有与生俱来的支持者。”

在文中,他否定了对当下董教总领导能带领华教走出新路的可能性,並预言,董教总如果找不到新路终將被淘汰。同时,他也建议不须耗费400万令吉兴建林连玉纪念馆。

华教之路真的是到如刘镇东所言,非向“华教意识”说声再见不可吗?让我们先回顾华教的过去,再探討华教的现状,从而瞻望未来的华教运动。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