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教新路”说不

《赤道论坛》2012-05-01

•作者:舒庆祥•

“华教意识”是我国华社维护华教最强有力的的思想武器。正是在它的指导下,我国华教百余年来,歷经艰辛,百折不挠,才能一路走来,没有“华教意识”的支撑与引导,不可能有今日华教的地位与成就。

可是,升旗山国会议员刘镇东在《华教运动的出路》一文中(见2012年3月3日《言路》版)却这么说:“我们的运动必须建立在语言权利民主化、教育民主化基础上。我们不能做出每一名华人都得支持华教、华人支持华教是天地义的事,不支持华教是汉奸走狗的假设。”

他说,“华教的未来不应该是华人的民族主义运动”,“华教运动在诸多公民运动当中没有特权,没有与生俱来的支持者。”

在文中,他否定了对当下董教总领导能带领华教走出新路的可能性,並预言,董教总如果找不到新路终將被淘汰。同时,他也建议不须耗费400万令吉兴建林连玉纪念馆。

华教之路真的是到如刘镇东所言,非向“华教意识”说声再见不可吗?让我们先回顾华教的过去,再探討华教的现状,从而瞻望未来的华教运动。

华人南来之初,並没有实质上的华教,先贤们以有限的资源,开办私塾,启迪民智,传播文化,埋下华教星星之火;独立前,华社凭借一己之力,在各地兴建华校,立根、扎根,促进华教往后的发展;建国之后,结合朝野各方的力量,华小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环;部份华文中学不接受改制,走上独中之路;申办独大失败后,华社不屈不挠,摸石头过河,创办了3所大专院校。

歷经风风雨雨,今天我国华教格局焕然一新:国立大学早有中文系之设;保留了数十间具有华校传统的国民型中学;创立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及韩江学院,而南院升格为大专院校指日可望;维持了60间独中,另创建一间新的宽中古来分校,今年独中生人数创新高,有7万人之多;全国各地现有1千200多所华小,学生人数高达60多万人;数百所国小相继设立华文班;中国学位被承认,接著將是台湾大学学位,我国华教呈现了一片热腾腾的局面。

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华教意识”发酵的结果,我们应该十分珍惜。

诚然,今天华教还面对诸多困难,如3所大专院校学位之被承认仍有待全面落实;统考文凭被全面接受,还要爭取,华小的拨款、建校、迁校仍还未制度化;师资短缺严重,不具华文资格的师资被派进华小执教问题一篓篓,“3•25华教大会”的召开,就体现了当前华教面对的困境。

正因问题悬而未解,凸显了“华教意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华教意识”凝集了华社的人气,是华社共识的基础,思想动员的源泉,事实证明,这是华教行之有效的路线,也是华教今后必须继续坚守之路。

反观刘镇东口中的“新路”,却是一条“淡化华教意识”,甚至是“去华教意识”,没有董教总、没有林连玉色彩的华教运动,將丧失华教运动的特色及其內函,而其造成最大混淆还在於:模糊了华教运动独有的感召力及前进的方向。

事实证明,现有的华教之路仍充满活力、韧力、强力,且行之有效,“3•25华教大会”万人赴会,即是最新例证。何以要更改与放弃呢?具有“华教意识”的华教运动,万古长青,谨此向刘镇东所谓的“华教新路”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