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政坛三大动向传递哪些政治信息

来源:解放日报2020/01/17 10:54:13作者:张全 李雪

 

1月1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一番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他首次在年初向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提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艰巨任务”,并提议对修改宪法举行全民公决;随后,他又接受总理梅德韦杰夫领导的政府全体辞职;接着,他迅速提名新总理。

一连串重要政治动向,传递出什么信号?分析人士认为,梅德韦杰夫“转岗”,公开解释是与宪法修改有关,但结合国情咨文中的治国理念,更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普京迫切需要以新鲜力量推动俄经济发展。而国情咨文中的修宪提议,则暗示普京开始为“2024后”投棋布子,通过增加政治系统内部相互支撑、辅佐、监督、牵制,确保继续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发挥影响力。

破例提前发表国情咨文

15日,普京向俄联邦会议发表年度国情咨文。相比前两年直至2月、3月才发布国情咨文,今年普京干脆把发布时间挪到1月中旬。

普京指出,首次在年初发表国情咨文,是因为“我们必须刻不容缓地解决国家当前在社会、经济和技术领域面临的艰巨任务”。在70分钟的讲话中,普京把艰巨任务分成几部分,最突出的两点集中在内政领域——

一是提议以全民公投方式对俄罗斯宪法进行“根本性改变”,包括限制将来总统职权、扩大议会上下两院权限、强化俄联邦国务委员会地位,等等。

二是用了很大篇幅谈到要有力提振俄罗斯经济,增强俄罗斯的科技基础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普京指出,到2021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应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普京公布国情咨文数小时后,梅德韦杰夫宣布俄罗斯政府辞职。他解释辞职理由时表示,普京已经作出一系列改变指示,那些变化方案一旦付诸实施,将“改变我们权力的平衡”,涉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体系。政府应该向总统提供为实现变化而做出必要决定的机会。

普京同意辞职请求,感谢梅德韦杰夫所做的工作,任命其出任即将设立的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并请俄政府充分履行职责直至新政府成立。

随后,普京向议会下院(杜马)提名俄罗斯联邦税务总局局长米哈伊尔·米舒斯京担任新一任政府总理。

欲以新鲜力量提振经济

西方媒体纷纷用“政坛震动”形容突如其来的变化。

美联社报道,这是俄罗斯大约20年来第三次以出乎外界预期的方式实现领导层变化。1999年,时任总统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由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普京出任代总统;2007年,即将结束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普京力挺相对低调的梅德韦杰夫出任下届总统。

解读这一次的变化,首要问题是梅德韦杰夫为何辞职?

对此,中方专家和俄方专家都认为,结合普京国情咨文中的治国理念,“小梅哥转岗”更直接的原因可能在于普京迫切需要减轻政治经济压力,以新鲜力量推动俄经济走出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冯绍雷认为,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经济低迷,其中不仅有制裁因素,也有俄罗斯经济自身的深层问题。在此背景下,俄民意受到较大挫折,近一年尤其明显。

“这一现状与普京倡导的在有限时间内将俄经济提升到一定高度、重回世界最强国家行列相矛盾。普京意识到必须有所作为,因此起用新人,更改思路,提振人心,全面部署,为俄经济走出困境提供有力推动。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冯绍雷说。

“另一方面,梅德韦杰夫说辞职与修宪有关,这种说法肯定也是有道理的。”冯绍雷说,“我不觉得像西方媒体说的,这是在暗箱操作,而是普京在为之后的布局做深入考虑。”

在冯绍雷看来,从国情咨文解读,普京想在未来几年推动并形成一个工作框架,服务于宪政体制的逐步转变,尤其加强议会、政党对行政系统的监督和辅佐。这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一批非常重要的人士作为他的杠杆。对梅德韦杰夫的新任命恰恰是普京构建未来工作框架的一个方面。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冯玉军指出,人事变动与国情咨文中提议修宪、实现权力重新布局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首要原因。“普京面对复杂经济形势,需要减轻政治压力。政府解散能够减轻压力。”

俄罗斯舆论认为,俄政府辞职是为了让更多懂经济的人进入内阁,是对民众要求政府改善民生的回应,也是为了配合普京提出的修改宪法建议。

“小梅”转岗并非“靠边”

另一个问题是,梅德韦杰夫接下来的仕途会如何?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主任德米特里·特列宁表示,梅德韦杰夫没有“靠边站”,普京在过渡阶段仍然需要他。但也有不同意见认为,“小梅哥”处在普京阴影下,缺乏引导国家发展的实力,可能淡出权力核心。

冯绍雷认为,“普梅”关系众说纷纭,但目前看来仍处于正常状态。此次“转岗”属于工作调动,而且安全会议是俄罗斯非常重要的机构,从叶利钦时代至今,始终在加强国家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涉及国家安全事务的议程,还包括重要干部的任命,是对总统的重要辅佐。

“而且,尽管梅德韦杰夫与普京在施政方式上各有侧重,但仍旧是普京难得的伙伴和帮手,忠诚度更是毋庸置疑。”冯绍雷说,“与叶利钦相比,普京用人原则不太一样,他尽可能维持对原有干部的信任和使用。人员留用程度高得多,更何况梅德韦杰夫是普京多年的同学、同事、伙伴、忠诚追随者,而且俄罗斯的政治框架需要丰富完善,填补空白,需要有人辅佐普京实现政治理想。”

普京着眼长远政治布局

除了关注梅德韦杰夫的辞职,外界把更多注意力聚焦普京为俄罗斯政治权力过渡做出的安排上。这位经历4个总统任期、民意支持率超过60%的领导人将于2024年卸任总统。

《纽约时报》等不少媒体把国情咨文中的信息“转化为”以下猜测:第一,普京是不是要延长任期?第二,普京通过提议赋予议会和国务委员会更多权力,弱化部分总统职权,是否想领导上院/下院/国务委员会,甚至重新担任总理?

冯玉军认为,从国情咨文中看,普京着眼于长远的政治改组,以应对“2024后”问题。他提议修宪,是为了削减总统权力,使权力更分散,通过保持平衡、相互掣肘,实现某种程度的集体领导,防止出现一个大权在握的新总统。这样一来,既能保证普京任期届满后“平安着陆”,又有利于他对俄未来政治生活持续发挥影响力。

冯绍雷认为,“2024后”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普京有很多选项,所以不排除各种猜测成为现实。但普京最基本的思路是,在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政治更替过程,既保持总统制,又适当增加议会权力比重,更有效地与总统制配合监督。这对西方发达国家尚且是难题,对国情复杂的俄罗斯更不容易。“解决‘2024后’问题一定要提前运筹和部署。虽然俄罗斯跨越2024的前程不会平坦,但是,当下的调整和部署,还是使人们对未来寄予期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修宪后,俄罗斯变成“总统—总理—议会”三驾马车格局,分权职位中将诞生更多潜在接班人人选,便于普京遴选。冯绍雷认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州长选举还是其他场合,普京已经把注意力投射到政府系统之外,对议会、政党都予以高度关注。“普京对未来人选的偏好是:低调务实、有魄力、政治敏锐、具备强大个性。这一人选的可靠程度和业绩,需要2至3年时间检验和认可。这也是普京谨慎地提前三四年就开始政治布局的原因,以便留出调整余地。”

冯绍雷说,俄罗斯未来的发展还是会在两个取向——西方模式构建还是本土模式构建之间不断争辩,所以推进宪政改革会面临较长的过渡阶段。况且眼下俄罗斯内部和外部环境都非常艰险,所以政治转型、国家建构过程一定比其他国家复杂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普京这么早就着手,设置未来政治更替的议程安排。

原标题:俄政坛三大动向传递哪些政治信息

责编:许舒琦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