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进礼 、霍得森•

【内容摘要】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外开放。强调要对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实行开放,并学习它们的长处;向外国学习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 全盘西化”和防止“ 和平演变”。虽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今天对此加以学习和研究,对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一、对外开放的对象是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

毛泽东对外开放的对象,应该是世界上的一切民族、一切国家。不仅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落后国家。

早在1949 年3 月5 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指出:“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 关于同外国人做生意,那是没有问题的,有生意就得做,并且现在已经开始做,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正在互相竞争。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 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1](P1435)1956 年9 月15 日,毛泽东在党的“ 八大”开幕词中强调,国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和短处, 因此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1957年2 月27 日,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又提出了要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他说:“ 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2](P401)他认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同时,他又指出,至于帝国主义国家,我们也要团结那里的人民,并且争取同那些国家和平共处,做些生意。可见,毛泽东对外开放的对象,是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

二、要学习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优点和长处

毛泽东认为,我们要全方位、宽领域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合作。不仅要与外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而且还要善于学习它们的优点和长处,做到“ 洋为中用”。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要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应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1956 年4 月25 日,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又说:“ 应当承认,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同时,每个民族也都有它的短处。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哪有这个事? 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2](P285)我们应该要学习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优点和长处。因此,他强调:“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2](P285)

在政治方面。1954 年我国在制定第一部宪法时,毛泽东就要求政治局委员和在京中央委员“ 抽暇阅看”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各国宪法,指出:“ 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3](P708)当1956 年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问题被揭露出来以后,“ 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4](P333)这从而揭示出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制度的弊端, 因而我们有必要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

在经济、科学和技术等方面。毛泽东反对守旧,提倡向外国学习,接受外国的东西。他形象地说:木船是民族形式,要不要用轮船代替?为什么人们不喜欢旧茅厕,要有抽水马桶? 飞机、汽车、坦克哪一样是民族形式? 因而,针对我国科技和设备的陈旧落后,妨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实现,因而毛泽东认为要实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积极引进包括成套设备在内的外国先进技术设备,购买技术资料和专利,加强国内外经贸往来,开展对外科学文化交流,并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他特别强调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指出:“ 一切国家的先进经验都要学。要派人到资本主义国家去学技术,不论英国、法国、瑞士、挪威,只要他要我们的学生,我们就去嘛!”[5](P163)在文化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非常注重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力争做到为我所用。1940年1 月9 日,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6](P706-707)

三、对外开放过程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本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它是指在不损害国家主权的条件下,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按照平等原则,立足本国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努力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国有益的东西,来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相辅相成,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就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后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又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1936 年7 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反复强调了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他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是争取外援的前提和归宿;虽然外援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应尽力争取之,但决不可过分依赖,更不能拿原则作交易去换取外援。1938 年10 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中国无论何时也应以自力更生为基本立脚点。但中国不是孤立也不能孤立,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的事实,也是我们的立脚点,而且必须成为我们的立脚点。我们不是也不能是闭关主义者,中国早已不能闭关。[7](P16)这段话,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之间的相互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一方面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努力争取和扩大对外交往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的前提下,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他又明确表示不惧怕美国的封锁,不急于要与美国建交,不急于进联合国,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外交政策,而绝不拿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尊严做交易。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争取外援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争取外援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争取外援。

四、对外开放要避免“ 全盘西化”和防止“ 和平演变”

毛泽东在注重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的同时,又指出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意避免“ 全盘西化”。他强调:资产阶级的东西也要认真学,非学不可。但是学习外国不应该是照搬照抄,而是要进行分析、研究和加以理解,要反对“ 全盘西化”。“ 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8](P83)他说“ 全盘西化”,过去有人提倡过,但是行不通。应该是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因此,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 所谓‘ 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6](P707)毛泽东非常注重从中国国情和民族实际出发, 十分鄙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他认为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因此,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6](P707)他强调:“ 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收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8](P83)可见,外国的优点和长处,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变成我们自己的民族的东西。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也应如此。

毛泽东强调在向外国学习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资产阶级“ 和平演变”。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已指出:“ 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6](P707)他后来在《论十大关系》中又强调:在向世界上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学习时,“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2](P285)可见,毛泽东在主张对外开放、向外国学习的同时,明确要求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防止资产阶级的“ 和平演变”。

五、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虽然重视对外开放,但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践。1957年前,我国的对外开放不全面,只是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部分开放;1957 年后,尤其是“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总体上是关闭的。之所以如此,有其一定的主客观原因。

主观方面。虽然毛泽东重视对外开放,但由于对世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够,对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作用了解不多,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研究不深等原因,没能看到对外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而,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还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阻碍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客观方面。新中国是希望对外开放的,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新生政权极端仇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看作是一个“ 邪恶的”非法的政权。政治上对我国实行孤立和打击,并影响和胁迫其他国家参与其中;经济上实行封锁、制裁和禁运,它们管制中国在美国的全部公司财产,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对我国实行禁运的提案,禁止在美国注册的船只开往中国, 颁布不许美国人访问中国的禁令; 军事上实行包围和入侵, 它们侵占我国的领土台湾,又把战火逼近我国的鸭绿江边,从而对我国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美国政府曾叫嚣:绝不要承认北京,也不与之做生意,而且要创造种种条件,来促使这个政府垮台。同时,由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恶化,苏联单方面中断与中国的合作,撤走苏联专家,并影响和胁迫东欧国家断绝与我国交流和往来。因此,邓小平指出:“ 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 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4](P127)

虽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外开放, 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如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在坚定不移地维护我国国家尊严和利益的基础上,打破了国际敌对势力的重重封锁和障碍,从而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国际环境。特别是到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我国又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也与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为我国后来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影响和威望,奠定了坚实基础。因而,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选集( 第4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2] 毛泽东选集( 第5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l977.
[ 3] 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 4] 邓小平文选( 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l994.
[ 5] 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探索[ M ]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 6] 毛泽东选集( 第2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7] 毛泽东外交文选[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 8] 毛泽东文集( 第7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49期,摘自2012年第12期《社科纵横》)

登入为: admin
探索2013(2)/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6/14 18:06 通过 admin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