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来源:汉唐归来111的博客      (2017-10-05 10:00:43)

龙之声观察员  龙大猫    

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2016年5月3日和9月2日,Xi两次会见老挝国@家主>席@本扬。9月5日,奥@巴马访问老挝。8月19日,Xi会见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9月14日,奥@巴马会见昂@山素@季。10月17日,Xi再次会见昂¥山素……季。如此频繁密集的外交活动再一次表明:中美两国正在中南半岛展开新一轮博弈。

第一次交手

中美两国在中南半岛的第一次博弈始于1949年,新中国建立,终止于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其中,从1945年开始,由于美国当时正在逐步替代英法,成为全球霸权,因此,此时美国大力支持中南半岛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以此作为拆解英法殖民霸权的手段,客观上打击了英法的传统殖民势力,促进了各国的独立。

  

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后,由于很快两国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美国认为刚刚独立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薄弱环节”,因此很快就放弃了对中南半岛各国人民独立斗争的支持,而是转而支持各国的反动势力,打造旨在颠覆新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而我国为了打破美国的战略包围,扩大本国的战略纵深,维护国家安全,相继进行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抗美援老等一系列直接和间接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直接失去了南越、老挝等一系列战略支撑,经济上透支了国力,间接性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在中美的第一次博弈中,中国国力逐步增强,切实体现了冷战中“第三极”的地位,并通过一系列的战略胜利,在中南半岛初步建立了与美国势力的隔离带。

虽然中国在第一次博弈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但是,由于中国自身政治经济走向的影响,中国并没有在驱逐美国势力后,在中南半岛建立牢固盟友关系,以至于东盟数个国家独立之后,对中国的离心力逐步增大,有些甚至以边境战争收场。

第二次交手

中美之间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是新一轮博弈产生的原因。2013年,中国制造业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服务业迅速发展,开始向后工业国转型。2015年中国GDP占世界的15.5%,相当于美国的63.5%,已经具备了和美国“夫妻吵架”(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语)的能力,在亚洲建立了以自身为核心的经济圈。同时中国拥有了全球领先的军事力量,成为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美国GDP占全球约24.4%(2015年),美国经济的支柱依然是高科技产业、金融业和互联网业,但其国内工业“空心化”十分严重,由此导致美国虽然保有全球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但是制造和维护军事装备的成本大大增加,已经难以保持原有规模。

  

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中美中南半岛第二次博弈的核心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引发的产能“外溢”。中国国内深化改革本质上说是痛苦的,去库存、去杠杆、环保检查、压缩成本……直接打击了国内的资源型企业、产能过剩企业、高负债企业。这些企业的出路只能是“外移”,外迁到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欠发达的中南半岛地区,是上述企业最直接最简单的出路。因此,中国产业对中南半岛的转移就是客观的必然,这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公司不断从中国大陆前往东南亚地区。
  

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对美国而言,美元战略转换是美国重返中南半岛的原始动力。1979年以后,美国的虚拟经济不断发展,印钞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美元和石油挂钩,形成石油美元体制,以全球的石油贸易确保美元信用,并由此保障了美国近30年的繁荣。但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大规模量化宽松(QE),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疲软导致全球石油需求也大规模转弱,单靠石油确保美元信用已经非常困难,石油美元逐渐走到尽头。2008年后美国逐渐改变策略,企图通过美元捆绑新经济体,以继续确保美元的霸权地位。为此,不仅仅是中南半岛,美国和中国、日本、欧洲都爆发过激烈的汇率和银行监管斗争,其中,美国引爆希腊债务危机,打击了以德意志银行为代表的欧洲金融体系,迫使日元按照美国的利益运行,同时对中国向中南半岛输出资本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

博弈特点

中美在中南半岛的第一次博弈是典型的冷战模式,我国的核心利益是建立“隔离区”,迫使美国势力尽可能的远离我国边境,减轻我国所面对的战略压力。第二次博弈则带有深刻的地缘色彩,可以说地理位置是本次博弈中,双方战略设计的关键。

因为美国和整个东南亚之间隔着辽阔的太平洋,“劳师远征”是兵家大忌,美国只希望借助东南亚国家的力量遏制不断“外溢”的中国资本,尽可能的拖延“人民币经济圈”的形成。

  

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而中国在中南半岛的投资,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我国对于中南半岛的经营是长期的,稳定的,但是这也导致中国在中南半岛的投资必然是前期投资巨大,但是回报缓慢,中间甚至会出现反复。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不能因为一时的得失就怨天尤人。特别是“一路一带”规划出台后,东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相关地区,我国对东盟各国不同的经济情况,会专门“对症下药”,充分扶植各国的发展,逐步把东盟各国纳入“大中华经济圈”,为各国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以贸易促博弈,以博弈促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这比美国人打的“民主牌”更实际,虽然“见效”慢,但是效果持久有效。

博弈走向

中南半岛各国虽然发展阶段不一,但是总体上说,都是经济水平不高,农业GDP占国家经济的大头,大量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是城乡对立、地域对立、行业对立非常严重。东盟各国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是原本存在且很难弥合的,这直接导致了各国政治上分歧严重。

  

龙大猫:龙战于野—中美关于中南半岛的博弈


同时,东盟各国都普遍依赖国外投资,没有外部投资,东盟各国普遍难以发展。这种状态给了中国极好的发力之处,因为中国目前就是因为国内深化改革和工业产业升级,正好有大批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需要逐步外迁,人口稠密,经济欠发达,又迫切依赖外资发展的中南半岛地区是我国投资的重要地区。与日韩不同的是,中国资本首先具备更丰富的扶贫经验,其次,中南半岛历史上和中国就有紧密的联系,当地居民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更有亲近感,第三,东盟普遍基础建设较差,而被网友笑称“基建狂魔”的中国,在中南半岛会有更多的施展机会。

美国针对中南半岛的政治经济结构也有很多牌可以打。美国历来善于收买外国军队和军阀,例如,2009年美国换取缅甸军方向政府交出部分权力的条件之一,就是减少对缅甸克钦族武装的支持。在泰国,泰军的上层大多为贵族,政治立场普遍亲美,这无疑也为美国势力涉足泰国政治经济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中美两国的博弈带给中南半岛乃至整个东盟的,是“真正和谐”还是“脆弱平衡”的博弈,这既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力量对比,也取决于中南半岛全体人民的智慧和选择。美国有人把中美在中南半岛的博弈比喻成19世纪的英俄博弈,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南半岛不是中国的“软腹”,而是一个“硬腹”,中国可以轻松进行南北向的力量投放,没有任何其他强国的力量可以在这个地区对中国构成威慑——抗美援越和中越战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对于美国而言,与中国在中南半岛爆发正面冲突将会是高耗费并且必然失败的。

结论

中南半岛国家是东盟国家的一部分,它们的选择和后果不仅仅对于东盟,而是对于整个世界具备示范效应。目前我国在中南半岛的多个项目在经历风波后逐步重新开工,这预示着我国在本轮博弈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军事力量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对外投资的不断增加,美国可打的牌会越来越少,虽然中南半岛的博弈还会持续一个时期,但是就目前来说,前景对于我国而言,是比较乐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