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视窗】:1.单源流教育的政治正确 2.学生募捐对不对?

单源流教育的政治正确

《赤道论坛》2017/08/10 光华日报/异言堂

~文:吴嘉豪

政客不时表明废除多源流教育制度,为官者却问谁有此政治胆量?倘若问无法纠正华文师资数据的政党,该党走过一甲子只能告诉华社,变种独中和承认统考,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仍存有技术问题。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后,小镇的中六华文班一年比一年少;在许多地区城市化后,镇内的国中华文班纳入正课遥遥无期。这证明搬迁华小需一里路,增建华小要十里路,为了下一代的政党依然走回旧路。

华小的功课量很多,到了中学阶段华文课却不多,多么想问自诩捍卫华教的政党领袖,在政府将成立强化伊斯兰法庭委员会之际,是不是将个人得失放在首位,进而在华社大课题方面畏首畏尾、僵化保守,最后导致华社人才外流?

眼见目前仅剩23%人口的政治力量,已让口头上一直讲捍卫多源流教育制度的政党,迫切想实践开放党籍给非华裔的想法。然而,华裔选民想问该党在历史课本改了又改后,为何只见越来越多单元主义的内容,却不见多元主义的叙述?

推广终身学习运动的政党现在应该破除逃离政治、因循守旧的思想意识,总不能太过迷信主干政党的权威,在大课题上噤若寒蝉。

设立使用华文教学的政府技职教育学校,需要的不仅是先进国家的技职教育教材,更需要多语翻译人才。这又回到了重复性的话题:华文师资何处寻?

要以标准作业程序来聘请专业的技职教育导师,才能够塑造华文技职学校的形象。如果以聘请外籍导师来解决师资问题,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要留住本地人才,最理想的情况是由本地人栽培本地人,不但创造就业机会,而且长期而言也能降低华裔子弟的辍学率。

华中华裔教师在校内的比率低过50%,因为教育部没设立华文改制中学部门,在调派中学组教师方面忽略了华中。以华裔政治力量立足的政党要负起极大的责任。有关政党除了要思考如何逃过关门大吉的政治利益,也要思忖怎样成为华教的良心政党,毕竟只有正确地应对因人口结构变化衍生的挑战,才是政治正确。

 

学生募捐对不对?

2017/08/09 中国报/评论版

~作者:陈绣郿

某间政府中学家协日前发卡要求学生对外募捐,口头上虽没规定募捐款额,但卡里注明每张卡必须募捐到50令吉。

学生对外募捐并非新鲜事,相信不获政府补贴及拨款协助发展的独中学生最为清楚,尤其某独中更在每年中元节,让学生出外售卖大马彩募捐学校发展基金,作为校友的我何尝不清楚?

有些家长反对学生对外募捐,原因是担忧学生安全,尤其害怕女学生碰到歹徒,遇劫或非礼等;有的担心孩子在外面跑会遭遇车祸等意外,也有家长认为学生的任务是读书,不该去负家协等应负的责任如募捐教育基金等。

众说纷纭,各有利弊。若是站在独中一方,我个人不反对募捐,一是学校本来收入有限,一间独立中学每年需要的发展基金非常庞大,本就少了中央政府拨款支持,所以需华裔社会热心人士伸出援手。

若从另一角度看,危机就是转机,走出学校去募捐,可锻炼学生的口才及胆量,更可激发商业创意去兜售,这可是很多家长乐见其成的事。

换作那被投诉的中学家协,却犯了家长不能认同的错,就是硬性规定每张卡要募捐到50令吉,试问,捐款是自由乐意的事,谁愿意“乐捐”还要被强迫捐多少?这还是“乐”捐吗?若孩子没达到50令吉,搞不好还要自己倒贴钱,谁家在这经济不景气时期,被“逼着”拿出一笔钱做“乐捐”?再说,该中学还是政府中学,本来就该由政府承担教育发展基金,筹款何时变成学生的工作?反弹声音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家长反对的理由。

每间学校发展一路走来都不容易,若非情况不一般,大家都不会轻易去破坏,希望该校家协主席能与该会成员,重新商量採用其他方式筹款,譬如音乐会等,毕竟该校过去也常办音乐会筹款,更有大众热烈支持,何乐不为?也希望对方发起活动前,慎重考虑每件事的利弊,勿贸贸然决定,搞到家长、学生溷乱烦恼,岂不更影响计划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