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强硬背后暗藏理性和玄机

来源:环球网 2016/12/30 10:47:55

导读: 以色列政府对安理会决议的回应貌似强硬:暂停与12个相关国家大使馆的工作关系,总理不接见这些国家的外交部长,外交部不接待这些国家的大使,限制内阁部长们前往这些国家,外交部重新评估对联合国机构的支持和资助等等。

2016年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2334号决议,谴责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修建定居点的行为违反国际法。内塔尼亚胡下令暂停与投赞成票的12个国家驻以大使馆的工作关系,批评奥巴马政府放弃动用否决权的“可耻”行为。以色列激烈反应令人瞠目。

很多人认为,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的行为本来就理所不容,其在被占领土上兴建定居点、企图将占领行为永久化、合法化的做法更是荒诞不经,国际社会对其进行谴责和阻止天经地义,以色列有何底气进行理直气壮的反击?而且,作为一个强敌环伺的弹丸小国,以色列又何敢开罪整个国际社会而得以自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上述问题。

以色列定居点政策从何而来

现在的以色列是犹太人基于“犹太复国主义”信念并在联合国的帮助下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国家。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面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巨大压力,生存与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以色列在西方大国(主要是美国)的支持下,坚决以军事力量在中东立足,并通过战争守住和扩大了领土。

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和安全,也为了建成犹太国家的最终目标,以色列一方面不断驱逐反以的阿拉伯人,另一方面坚持在阿拉伯人的废墟上建立犹太人定居点,做实犹太国家在巴勒斯坦地区存在的事实。以色列不仅在自己的“本土”(联合国分治决议划给以色列的领土)上修建定居点,还发展到在新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兴建定居点。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以色列政府提出了在被占领土兴建“安全带”的计划,要求在约旦河沿岸修建一条10至15英里宽的“新安全疆界”,疆界周围修建大量定居点,将受过军事训练的犹太人充实其中,并通过国防军将其层层保护起来,以达到永久占领约旦河西岸、消除东部安全隐患的目的。这一计划被历代以色列政府继承下来,截止目前,以色列已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被占领土上兴建了近500处犹太人定居点和军事设施,超过60万犹太人迁居于此。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兴建定居点的做法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国际社会也屡屡表达不满。但以色列政府不为所动,为使自己兴建定居点的政策合法化,内塔尼亚胡政府推动内阁于2016年12月5日通过了一项法案,允许政府在约旦河西岸未被开发的“无主地”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色列的做法最终引发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强硬反应,通过了谴责以色列的2334号决议。

以色列强硬的背后暗藏理性和玄机

以色列政府对安理会决议的回应貌似强硬:暂停与12个相关国家大使馆的工作关系,总理不接见这些国家的外交部长,外交部不接待这些国家的大使,限制内阁部长们前往这些国家,外交部重新评估对联合国机构的支持和资助等等。

但实际上,以色列政府的这种表态,是在充分权衡利弊以后做出的选择,在看似鲁莽的背后暗含着理性。以色列政府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修建定居点的做法,是受犹太复国主义信念和建立犹太国家的最高目标驱动的,在以色列国内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国家决策者往往无意也无力违背。同时,以色列政府面临国内政治势力的巨大压力。反对党一直指责政府在定居点问题上表现软弱,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后,以色列国内指责政府外交不力的声音进一步增加,以色列前总理甚至将此称为“史无前例的外交失败”,要求内塔尼亚胡撤换外交部长。同时,以色列右翼势力比较强大,他们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执政基础,不允许政府在定居点问题上做出让步,内塔尼亚胡的强硬表态,既是对其支持力量的宣誓,也是对其反对力量的表态。

内塔尼亚胡貌似强硬的立场背后暗藏玄机。仔细分析以色列政府的表态,我们可以发现,以色列虽然暂停了与12个安理会成员国驻以使馆的工作关系,但没有禁止以色列派驻这些国家的大使继续同驻在国进行合作,这等于为以色列政府与这些国家保持协调和沟通预留了官方通道。通过这一通道,以色列与这些国家的重要交往不会停止。同时,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以色列尽管向美国表达了“措辞激烈”的外交抗议,但并未暂停与美国的外交合作。尤其在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公开支持以色列扩建定居点政策的背景下,以色列的所谓激烈抗议无非是对即将离任的奥巴马政府的抨击,不会影响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特朗普也公开表示了这种支持),所以内塔尼亚胡才可以有恃无恐。

中以关系不会受到实质影响

中以关系具有历史基础,不会因为中国反对以色列定居点的正义行为而受到根本伤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犹太人就参加了中国军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卫生部长的罗生特、在山东反扫荡斗争中牺牲的希伯等就是典型代表。在以色列建国初期和第一次中东战争时期,中共也对以色列表示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色列很快正式宣布承认“中国新政府”,并决定支持新政府获得联合国席位。虽然中以建交问题受到朝鲜战争爆发和中阿建立战略关系的影响而推迟,但中以之间的实质交往从未中断。1957年11月莫斯科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期间,毛泽东单独会见以共总书记米库尼斯,并帮助其解决了苏联不能出版犹太教祈祷书的问题,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中以正式建交之前,以色列始终坚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拒绝跟台湾当局交往。在以色列与埃及签署和平协议后,中国与以色列于1992年1月24日正式建交。建交以后,中以关系一直健康发展,尽管也曾受到2000年中东和平进程受挫和以色列取消出售预警机的影响,但两国关系大局和各种实质性交往仍然稳步发展。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定居点事件”不会对中以关系发展的大局造成实质伤害。

中以之间的战略合作是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基础。一方面,以色列是小国,其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世界大国的支持。在世界大国里面,以色列除了依靠美国以外,还非常重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的中国的力量。近年来,随着美国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亚太,以色列更加需要中国在中东的存在和对其的支持。所以,以色列很需要跟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承认以色列生存权的政策,力求在中阿关系和中以关系的平衡中发展中以关系,尤其发展高水平的务实合作关系。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向中东拓展,以色列的战略地位也日益重要。高技术研发和应用是以色列的强项,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着力点,中以两国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当前,尽管发生了“定居点事件”,两国关系也因此出现了波折,但中以两国关系发展的主要基础和深层逻辑没有发生变化,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原标题:高尚涛:以色列强硬背后暗藏理性和玄机

责编:林春蕊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海疆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