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文系 熱愛中華文化 馬來女孩與春節結緣

她是馬來友族同胞,卻自幼便前往華小接受中華文化熏陶,她在大學時期繼續修讀中文系、兼修日語和德語,閒時也用廣東和福建話與朋友交流,只為了向夢想再邁進一小步。

  • 阿瑪妮娜(左)為拉曼大學中文系畢業生,華裔摯友也為她順利完成學位而感到高興。(圖:星洲日報)

來自吉打亞羅士打23歲的諾阿瑪妮娜,是個樂觀外向的女孩,她喜愛與人交流、分享,也因此定下成為外交官的志願。

“儘管想當外交官的夢想是在大學時期上外語課、及追美劇時才受啟發確立的,但也似冥冥中早已伏下的安排。在我堅持下,家人讓我前往吉華獨中就讀,那時我還是學校唯一的巫裔學生,就在這麼一個環境開始建立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也開始掌握福建及廣東話。”

外交部工作逾半年

阿瑪妮娜在外交部工作了逾半年,她的工作範疇包括為來自亞、非、拉丁美洲各國的外賓處理事務,及安排外交部活動。

她說,許多人包括她曾經以為外交工作是有點神秘、浪漫色彩的,其實在進入這領域後才發現忙碌是最真實的寫照。

“回想起入職時,還真有些神秘色彩,我們都被要求宣誓以確保不向他人包括家人,透露任何關於工作的詳情。當然也理解這是國家將重大使命委託給你的體現,每每念及這就會更精神抖擻、專注地面對工作。

“我們已習慣從早上8時至晚上11時的長時間辦公,雖說是一週工作5天,也鑑於外交部實行責任制,只有把任務完成後才能下班,曾試過連續工作一個星期沒休假。幫外賓排憂解難是我們主要工作內容,所以也必須隨時待命,並確保手機隨時能通訊。”

阿瑪妮娜表示,儘管入行後鮮少有空閒時候,但所累積的經驗及體會都是獨特、且難以言喻的。

“其中參與東盟峰會是截至目前最獨特的體驗,記得當時遇見許多原本只能在報紙上看見的魅力國際領袖,讓我也雀躍了一陣。但礙於遵守外交部規定,不得過於靠近國家領袖及情緒過于洋溢,我只得將那份喜悅深埋心中。”

她說,儘管峰會期間不能如採訪媒體般,自由地與國際領袖攀談、握手合照等,但在接待各國外賓過程中,體會各國的文化細節,也是非常難得的經驗。

慶幸學會中文方言

阿瑪妮娜也認為學習中文、中華文化既是終身學習、亦是受益終身的學問,所以相信日後必有能發揮的地方。

“我常慶幸能學會中文及其他方言,生命也因此有了許多不同的精彩際遇。大學期間我就曾遇過一華裔老婦人在巴士站焦急徘徊,她不會說華、巫、英語;我只能以廣東話安撫她的情緒並成功幫助她聯絡家人。事後我常想,若我只會馬來文,將無法讀懂老婦人的焦慮,更不用說提供幫助。”

她說,她早在幼兒園時期就學習華文了,家人也都會些基本華語,父親是華小畢業、母親則曾在大學學習中文,因此她及弟妹2人都被送往華小接受教育。

“這可能與自小的社區環境有關係吧,童年時一度居住在檳城的華人社區,所以童年玩伴及陪伴長大的摯友都是以華人居多。再者,巫裔學生前往華小就讀在北馬是非常普遍的風氣,只是前往獨中繼續研修的則較少見。”

鍾愛中國傳統戲劇

阿瑪妮娜在拉曼大學研修中文系時,也發現自己對中國傳統戲劇敘事的鍾愛,尤其《西廂記》、《牡丹亭》等劇本,所以也在大學期間積極參與戲劇演繹。

談起學習中文之路,她也想對老師多年孜孜不悔的教導、同學在課業上的協助表達感激,尤其同儕們在學習古文時所給予的幫助。她表示,學習中文及實踐外交官夢想之路都有一共同點,就是不應害怕挑戰,要不斷堅持才能離目標更近一些。

春節期間播放新年歌曲

阿瑪妮娜也與記者分享她的生活點滴,包括她多年來慶祝農曆新年的情景及各種美好記憶。

“我們家的生活與華社非常接近,家裡是作裁縫的兼賣印度煎餅等小吃,我媽向華裔顧客售賣煎餅的同時,也不斷向他們討教如何烹煮華裔擅長的菜餚。

“所以我家裡不僅學中文,連小時候吃的也與華裔一樣;新年期間母親也會在店裡播放農曆新年歌曲,更增添濃厚年味。”

(星洲日報/報道:劉耀勝)

– See more at: http://news.sinchew.com.my/node/465043#sthash.YP1OIfvY.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