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闻 作者:江宇舟 2025-04-26
近日,一则消息从拉美飘出,巴西规划部机构协调秘书若昂·维拉韦德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巴西政府接待了中国代表团,讨论了若干南美一体化计划。
其中最为吸引眼球的,就是“两洋铁路项目”,即从秘鲁钱凯港直通巴西出海口、贯穿整个南美大陆东西两端的铁路项目。
会议现场照片,下图可见中方代表正在审视的地图标题正是“两洋通道方案示意图”。
消息不胫而走,不仅引发了欧美媒体的关注,像秘鲁这样当事国,也在《共和国报》刊登了这条消息,并在标题中直接打出“将取代巴拿马运河”,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由于近期众所周知的巴拿马港口风波,“取代巴拿马”也再次点燃了国内舆情,包括我身边不少朋友都竞相转载这一消息。
但随即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工程浩大,牵涉面甚广,且拉美出海方向相对固化,进而从政局、技术、效益、环保和我国影响力等角度,质疑该项目的可行性。
但我认为,结合当前形势与中国战略的长期展望,我们可以基于实际情况又高于当前现实,来审视这个项目。
从现状来看,超过 90%的巴西出口商品依然要通过大西洋航线运输,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市场主要包括了三条航线:由东南方向经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北上经巴拿马运河进入太平洋,还有少数南下麦哲伦海峡绕合恩角进入太平洋。
这三条线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巴拿马航线耗时较长,河道通行较窄,当前水位下降影响运力,且正遭受来自美国的压力。麦哲伦海峡靠近南极,全年强风不断,气候恶劣。
而最主要的好望角-印度洋航线,对于原产于拉美内陆地区的商品全要在出港前经历一番“西辕东辙”,陆运上额外多走一道里程,明明与目的地割太平洋相对,却搞成了“我一个要去太平洋的,怎么先跑大西洋又绕印度洋了”。
总之,都大大增加了物流时间和成本。
巴西主要港口及其来华线路,图表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这样正是“两洋铁路”的重要功能,就是将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中部内陆地区到秘鲁钱凯港的铁路网打通,让巴西、玻利维亚乃至阿根廷的大豆、糖、玉米、肉类、铜铁锂矿,直接从大西洋出口到亚太地区。
结合相关资源和商品的产地,我们就能看到,出产于拉美内陆地区的商品,如果要向亚太发货,多走一道上文所列的航线,有多么绕路。
根据现有的初步规划毛估,铁路全长约6,500公里,内陆地区还不需要走这么长的里程,装上钱凯港发货到上海只需23天,但从时长上看,确实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长。
“两洋铁路”(北线)示意图。图源:巴西《圣保罗页报》。
而且现有的轨道已经铺设了2600多公里,需要新建设的里程直接打了六折,其中也可以通过当地的公路路网与内河航运作为补充,形成一个陆路运输的集群。
其实这条通道也不是到今天才提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有构思雏形。2014年7月,,我国与巴西、秘鲁在巴西利亚发表了《中国-巴西-秘鲁关于开展两洋铁路合作的声明》,声明中曾表示:
推动南美洲和亚洲市场相互连接交换意见,强调愿共同挖掘潜力,实现巴西同秘鲁铁路线贯通。
……
三国元首指示各自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就建设连接巴西和秘鲁的两洋铁路进行可行性基础研究。
同月,我国发改委与巴西交通部签署了《关于加强铁路交通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转过年来的5月,我国发改委又与巴西交通部、秘鲁交通部三方签署了《关于联合开展两洋铁路项目可行性基础研究的谅解备忘录》。
规划中的两洋铁路,东起巴西里约热内卢州,西至秘鲁钱凯港,全长约6500公里,途经巴西铁矿产区“铁四角”、戈亚斯州农业带、秘鲁安第斯山脉铜矿区等资源核心区,未来还有条件延伸至玻利维亚锂矿与阿根廷“锂三角”。
南美四大经济命脉第一次通过铁路结合得如此紧密,可想而知其意义。
还不止于此,在当时,两洋铁路还有种种其他版本,每一条线路都对应着相应区域和势力的需求。
但就在预研的时刻,风云突变,当时拉美国家经历了一系列政坛骚动,其中美国的干预“功不可没”,平添不少协调压力,且围绕着改造地球、环境保护、出资投入,各方有所龃龉,因此在过去十年成效甚微。
此时重提,结合当前的地缘政治经济形势,就显得颇为意味深长了。
首先,这些年拉美国家转向亚太的出口规模正在提升,而且很大程度上还是拜美国持续的贸易战所赐,以巴西一国、大豆一项为例,中国进口中的美国份额从40%锐减到18%,中间替代份额的一大半给了巴西。真不知道是谁成全了谁。
对于巴西等国来说,这个项目还有个别名:“太平洋铁路计划”。
其次,拉美内陆运输在十年间有了一定的进展,巴西到秘鲁已经有了一条太平洋公路,从巴西的朗多尼亚州直通到秘鲁首都利马。当然仍然处于运力薄弱、亟待建设和升级中。
但反过来讲,铁路本身不正反映了这条物流走廊升级的需要吗?
再到具体层面,伴随着钱凯港的开通,拉美面向太平洋有了一个强端口。这个项目对沿途最重要的两个国家巴西和秘鲁来说,吸引力大大增强,巴西通往亚太的物流省了,秘鲁刚开通的钱凯港货运量又能大大提升了。
秘鲁发布的这张概念图颇为诗意,涵盖了铁水公空绝大部分的物流场景。
而与亚太经贸合作在此时,有了一个巨无霸级别的压舱石。
在过去的1/4个世纪,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增长了35倍,如今每年达到已近5000亿美元,中国是巴西、智利、巴拿马、秘鲁和乌拉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也是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和秘鲁的主要进口来源国。
如果铁路建成,各国可以通过次级道路网介入到这一铁路大动脉,区域合作也将更为活跃。
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钱凯港已经可以成为拉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商品走向亚太的枢纽,但东部更为深入的腹地,在不走海运绕行的情况下,确实需要横贯大洲的路网系统。
所以某些对该铁路经济性和运输承载需求的质疑,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我们对于现实的经济前景是可以抱有足够的信心的。这种内陆通海的运输模式,在拉美国家不仅有市场基础,并且基础还在不断扩大。但凡能在大洲人口与物产的腹地打上一条铁路大动脉,又怎么可能是亏本买卖?
更何况这条铁路的规划还两面通海。连接的是两大洋。
当然,问题咱也都知道:在当地征地、环保的种种要求,相对欠缺的基建配套,尤其是这些国家内部政局的稳定与否,以及面对域外国家和既得利益群体的抗干扰能力。
远的不去说,就说钱凯港,从秘鲁有识之士2007年开始倡议,到2019年寻得中国中远海运合作,就走了整整12年。
哪怕已经投入建设了,项目也时不时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干扰,甚至到港口开通前十个月,秘鲁政府还一度想要收回中企的经营权,中间又是好一番博弈,直到对方出台法案确保中企经营,并在去年11月顺利实现开通。
2024年11月14日钱凯港开通当夜的作业现场,该港也是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预计每年将产生 45 亿美元的收入,并创造 8,000 个工作岗位。
所以对于一个走出去的大国来说,只要地缘战略和经济效益过关,跨洲越洋去推动一项工程也是自身战略投送的一环,不用怕打持久战,更不能说一想到这个那个眼前的困难,索性放弃掉这一长远的目标。
想当年,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哪一项能够掌握地缘和区域市场命脉的重大工程,没有经历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扯皮?
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去理解,只有能够驾驭这样工程的国家,才配讲对这片区域、乃至对这个世界,有了可以布局和协调的能力,才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性大国。
所以只要经济基础这一关过了,投资收益比能算出来,其他困难就不该是拦路虎,反而应当是踏脚石。
其实中国投资钱凯港,很可能就是比肩上述伟大工程的一环。连BBC也承认,短短6年时间,一个小渔港已经变身南美超级大港,目标当不仅限于秘鲁,还包括如巴西内陆和阿根廷北部的资源输出。
在更为形而上的层面,“两洋铁路”方案在当下还有着另一重意义,那就是向拉美、向世界给出了一份确定性、建设性的方案。
这种反差对比将会是非常强烈的。
如今,世界大国的确定性、建设性,已经成了当前国际社会相对稀缺的产品,就在昨天,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了一场主题为“单边制裁对全球和平的影响”的非正式闭门会议,多国代表在会上批评美国的理由之一就是用破坏性的单边主义,削弱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可预测性。
在4月23日中方对美国的驳斥,就强调了确定性和稳定性。其实不仅是稳定,还要能做出增量,这就是建设性。如今对美国已经是要求足够放低了。
但要做到确定性、建设性,不是喊喊口号就算完了的,需要:
1、证明自己能顶住单边主义的霸凌,甚至让霸凌方每次挑衅的损失比自卫方更重。
2、能够给出清晰明确的方案,带动兄弟们一起吃上肉。
3、能够将方案化作实际,还能一点一点填充完善,芝麻开花节节高。
所以“两洋铁路”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更何况中国给拉美的不只是这一份方案,而是几十年来的积累沉淀、开枝散叶,这个新方案不过是花开新一朵而已。
过去近20年间,从绝对规模来看,中国在拉美仅基建投资就达上千亿,带动就业77.8万人。其中有超四成的项目、近三成的就业形成于2020年以后。在拉美视角项下,2020-2023年,当地基建项目金额的近2/3、创造就业的80%以上均来自于中国。
大家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爆发的速度。
图表来源:2024 年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报告。
基建投资的项目也愈发多元化和市场化,2005-2009年,能源基建占所有基建项目份额的六成以上,且主要集中于化石能源领域。到了2020-2021年,能源投资占比已下降至22.81%,非化石能源项目也随之增多。2021年以后包括港口、机场、道路、电动公交等项目,已成为中国在拉基建投资的最大板块,投资占比已接近六成。
而且近年来中国对拉美的“优先行业”投资攀升较快,这些优先行业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电池、数字化、电信、金融科技、电气化和人工智能,国内称之为“新基建”。还在3年前,上述业务的投资就占到当年中国在拉美投资的近60%,占中国企业当年宣布的对外项目数量的 60% 以上。
比亚迪在巴西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工厂开幕式前的舞蹈(左)和赣锋锂业位于阿根廷胡胡伊省的 Cauchari-Olaroz 锂厂的卫星视图(右)。
看过我前文的朋友都知道,近些年我一直在总结一个概念,那就是外循环项下包括商品、资金、技术、基建,也包括运营维护、行业标准的一揽子出海。
而如果新技术、新基建、新产业覆盖到一定比例,整个翻新的保养维护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标准制定与商品定价,就成为了可以去突破、可以打破欧美垄断的新方向。
不是一直说贸易战只打美国人的货贸不过瘾么?那么打击服贸,这是必须得有的一环。
要干,先得有人跟,人家愿意跟,是因为值得信、有钱赚,对应的恰恰就是确定性与建设性。
而要让人成众、人家变大家,那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确定性、建设性,就此又要多加一条:可持续。
在我眼中,一带一路的两只翅膀是在东南亚和中东。可现在来看,遥远的拉美一样也是个增长极,几十年的数据不会骗人。某些朋友一说起拉美就是慵懒、不讲规矩,能举出这样那样的例子,但反过来讲,案例终究是一个个个别的故事,数据才是全面的反应。
更何况这还是穿越了七八个乃至十几个周期的数据,但凡这市场没钱赚,这数据早就该崩了。
而这些数据增长的背后,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场景也在增长。
近些年我比较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率,因为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就是欧美科技尤其是美国科技看似仍在涌现,可为什么生产与出口结构里尖端制造业产品的占比越来越低?
就以美国为例,出口结构中,制成品和中间品的占比是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农产品、能源、金属和基础原辅材料,占比已由2000年的不到28%增长到2023年的43%,其中近半数还是包括页岩气在内的能源贡献。
对此我还总结了一句话:
“PPT会骗人,产出和出口不会。”
对这个问题,我近阶段的心得之一就是应用场景:
是否能有足够的产业和消费市场去承接这些技术应用,检验其成果转化,并能促使其乃至整个产业链迭代,由技术革命拉动产业升级进而再带动消费扩张、进而鼓励企业研发再投资又去发展技术,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这洋洋洒洒的方向都可概括为“场景”二字。
而我们的海外投资,尤其是涉及新技术与规模效应释放的投资,无疑正是在给新动能寻找释放和检验的场景。
像钱凯港能成为南美首个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背后正是大量新技术在此场景中被前所未有地应用。
钱凯港的自动化码头
又像是阿根廷的高查瑞,全年平均日照超过2500小时,这么多年愣是没有国家能给他利用起来,直到中电建和上海电力前几年介入建设光伏电站,一口气解决了25万个家庭的用电[11]。
高查瑞壮观的光伏电板
由这一层给我的启发就是:我们目前和发达国家的竞争里,自然也包括场景竞争。谁的场景越多,场景与场景之间串联得越好,谁的竞争力就会越强。
由这个点发散开去,再看我们以内外双循环去应对贸易战的单边主义霸凌,前者是要去开拓场景,后者无论怎样都在削减自己面向全球的场景。对于打赢这场战争,信心无疑是更足了。
在这点上,每一个市场都很珍贵,牵动起不同的场景。而基建扮演的就是联通、赋能、释放规模效应的重任。
这些场景的检验,不仅是技术的检验,也是我们服务质量、营运可靠性乃至职工工作标准、生活条件的检验。国内现在是比较卷的,需要走出去、争取更大的收益,稀释这样的“卷”。
由此又带来一个副产品:鲶鱼效应。
是的,不仅是引进来的企业发挥鲶鱼效应,走出去的投资一样可以在诸多领域对内发挥鲶鱼效应。
我们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拿着自己的产业生产能力与职工生活条件去与这些国家对标,很多时候在碰撞中就会暴露问题,企业出海后,对于在安全、效益、福利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又会多一道来自海外的监督,并通过互联网“出口转内销”,形成境内舆论机制的倒逼。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层对外的鲶鱼效应,那就是我们如何更好地实现海外利益的维权。
前阵子我一直在边跟踪边写香港长和向贝莱德出售港口(详见:贝莱德收港:本就违反“在商言商”的总体战酝酿),部分内容还被港澳办转载。
随着这场买卖的暂缓,某些势力又开始搞小动作了,巴拿马、澳大利亚陆续表示有可能要弃约剥夺中国企业在其港口的运营权。
当然,他们要真这么干了,后遗症会很大,前面我曾分析过这么做对弃约国的后遗症,并将巴拿马与这条“两洋铁路”联系起来。
相比起这种,还有一些烈度更低的经营冲突或是分歧。譬如钱凯港最近就又出现一些风波,秘鲁方面又想管控港口的费率,中远也不甘示弱,表示准备启动诉讼。
有句老话“做得越多,错得越多”,如果从积极的态度来反向理解这句话,反而因此更要多做,不怕多触礁,就是要通过批量化的尝试去聚焦堵点,去摊薄我们的试错成本,锻炼我们企业走出去后在商务和法务上维权能力。
而在此之上,就要加入一道终极保障:
那就是国家硬实力的投送能力,仗剑行商。
这些年我明显感觉我们国家要从“船台下饺子”走向“远航下饺子”。包括海空军、也包括远洋执法力量,出航的里程和频率要能跟得上装备更新的速度。
当如今的企业出海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像在要点地区、重大项目上受到他国行政粗暴干预,就会成为倒逼我们提升实力投送的推力。
玉渊谭天最近做了一期新节目《如果银河号事件发生在今天……》,最后是壮观的海军规模,表示历史将不会重演。我相信这也是一种信号,预告我们未来会将这些真理,渐渐向着我们企业所需要的角落一一投送。
军舰一定是在大海上出现才有威力的
总之,南美这段“两洋铁路”,依然将经历漫长的盘整,此时发布关于它的信息,可能有着远大于这段铁路和这个片区贸易的考量,折射着我们国家政治经济学正在进行的刷新与重构。
顺着可能的方向,本文也略作一些发散,相信其中面对的问题,会在未来5-10年得到更好的解决。
那时候,就是我们完成从赶超到引领,更加理直气壮地用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刻。
那时候,这些牵绊甚深的工程将有望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效率去完成,并填充共同体和星辰大海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