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招生,情非得已

马青总团长张盛闻在马中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会开幕仪式上,发表了他不主张华小以悲情牌招生的看法。

他说:「悲情办学的时代已经过去,年轻家长不会因为悲情牌把孩子送到华小,校方不能再用『华小即將被关闭』等说法招学生。」他也说:「宪法只阐明国人有自由及权利去学习与发展母语教育,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经过协商、谈判及取得共识后所保留的教学模式,並非理所当然。宪法没有说明一定能够让我们保留现有的教学模式。」

张盛闻所指,应该是处于乡区,新生来源出问题的微型华小。因报道过于简略,显得语焉不详,让外人误以为华小这些年,都是靠悲情招生的。

何谓微型华小?教育部把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归类为微型学校,即「Sekolah Kurang Murid」」。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小学之中,微型学校占的比例是32.55%;1294所华小之中,约有39.06%属于微型小学,也即是说,微型华小所佔的比例,高于全国小学的平均比例。

根据这个比例,马来西亚共有超过500所华小属于招生困难的微型华小。情况虽然比占63.19%的泰小好些,与只有27.8%属于微型学校的国小相比,却是膛乎其后的。

微型华小基本上分佈在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城乡发展与人口分佈不均;乡间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乡间华小缺乏学生来源,逐步萎缩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隨时被关闭的危机。

微型华小年底招生的时候,往往要使出各种「优惠」奇招,赠送校服、书包、鞋子之外,还要加上奖助学金和交通接送。百般法宝出尽,能招到的新生,有时也只有小猫三两只,情况尷尬又淒惨。

影响深远的《教育发展大蓝图》开始落实,教育部已经向多州微型华小作出「合併」献议。张盛闻在这个关键时刻发出「不要悲情招生」呼吁,颇有与当局配合之意。

公平对待源流学校

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教育资源,关闭微型华小,或者把多所微型华小合併成中型华小,无可厚非。不过,这个抉择必须建立在公平对待所有源流学校的教育政策基础上。增建华小难如上青天阴影下,华社担心的,是关一间少一间。

过去的惨痛经歷教育了我们,这个担忧绝非杞人忧天。独立以来,华小数目由1346所锐减至1294所,52所被关闭了。

华社要求在人口稠密地区增建华小的呼声绵绵不绝,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回应;高举「与华小共存亡」旗帜的马华对华社的需求,虚与委蛇多于实事求是。马华应对之策,是鼓励与协助微型华小搬迁。这个方法虽然可行,但是成功搬迁的微型华小屈指可数;政治利益掛帅,迁校已成为一种政治上的策略需求,作为当局在適当时候安抚华社的权宜之计居多。

马华標榜华人代表,理应以华社为本;母语教育是基本人权,马华应当配合华社的需求,真心诚意为华教解困,做些该做的事。微型华小悲情招生是情非得已,马华理应积极爭取微型华小应得应享权益,不是鼓励华社「曲线救华教」,更不能以「宪法没有说明一定能够让我们保留现有的教学模式」威胁华社。

张盛闻作「不必精通华文」发言之后,又有「並非理所当然」之说,让人感觉马华明日之星的华教思维,不过尔尔。

愿或不敢以华社为本,马华要在来届大选贏回华社的心,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