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文】印度教与基督教徒:培育一个“包容”的文化

来源:每日蚁论  2014年10月22日 上午 08点30分

theantdaily team

吉隆坡:自马来西亚诞生以来,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连同那些国内其他宗教信仰都一直和谐与宽容地生活在一起。其实,早在成为马来西亚人以前,这个国家的多元种族和多元宗教的公民就如此生活在一起来了。

遗憾的是,近年来,宗教宽容和种族间的和谐受到一小群种族主义者和偏执狂的威胁。

也许一个不起眼的来自吉宁(Kerling)的村民,76岁的贾米尔(Jamil Mohd Yusof),最好地总结了大马今天的可悲情况。他说,大马已经失却了爱的感觉。

贾米尔对马新社电视台表示:“家庭和睦在我国当今社会非常缺乏。之前不是如此的……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曾经像一个家庭般生活。我们分享经验,特别是在节日季节中,我们一起庆祝……这些真的是很开心的场合。”

正当印度教徒今天欢庆屠妖节之际,贾米尔却成为了交谈的一个话题。他的言论吸引了社会各界,包括海外居民的关注。他的一个70秒钟的视频剪辑已被上传到社交媒体网站如面子书、YouTube和WhatsApp。

在全球的另一端,教宗方济各也表达了他对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歧视、暴力和排斥现象的关注。

圣座宗教交谈委员会主席托朗枢机在今年祝贺印度教屠妖节的文告中,呼吁基督徒和印度教徒共同携手培育一个“包容”的文化。

上述文告是由八打灵再也神父劳伦斯安德鲁转发给《每日蚁论》。他指出,教廷使团想要转发教皇对所有印度教徒的呼吁,包括正在大马庆祝屠妖节的印度教信徒们。

文告表示:“在世界各地面对日趋增加的歧视、暴力和排斥现象的当儿,‘培育一个包容的文化’可以正确地被看作是世界各地的人们最切实的愿望之一。”

“全球化现象的确在社会和政治方面开辟很多新领域,提供了新契机,例如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它使全球对民主和社会正义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但也可以说,全球化并没有达到它的首要目标,使地方上的人融入全球化的社会。相反地,全球化在许多民族失去自己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特性上,有极大的影响。”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比如推广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使人更以自我为中心,渴望权力,对他人的权利、需要和痛苦漠不关心。”

“这就如教宗方济各所说的,‘全球化冷漠使得我们逐渐地对别人的痛苦习以为常,更自我封闭’(《2014年和平日文告》)。这样的冷漠态度产生一种‘排斥文化’,导致穷人、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权利、机会和资源被否定,而这些都是社会其他成员得以享受的。”

“他们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累赘和无用之人,他们被利用或如物品一样被丢弃。在许多方面,这种文化剥削儿童和妇女,遗弃老人、病患和残障人士、移民和难民,少数族群遭迫害。他们是排斥文化的有力指标。”

“培养包容文化是个共同的召叫,共同的责任,必须紧急实施。这项计划涉及所有关怀世界上人类家庭的健康和生存的人,即使得面对排斥文化的拉力,大家也要达成这项计划。”

文告也呼吁印度教徒和基督徒“与其他宗教信徒和善心人士团结一致,为公正与和平的社会推动包容文化。”

“在屠妖节的节日中,我们喜悦地问候各位。愿光明节照亮你们的心、家园和社区,并愿所有的庆祝活动加深你们家庭与邻舍的归属感。”

文告总结时,如此表示:“我们希望你们大家有个快乐的屠妖节!”

– See more at: http://cn.theantdaily.com/Article.aspx?ArticleId=17533#sthash.HJowNjM5.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