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叙利亚自由军”神秘面纱

拱振喜

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叙利亚自由军”(简称自由军)近来频繁见诸世界各大报端,随之引发叙利亚“爆发内战”猜想的报道。而自由军领导人里亚德•艾斯阿德最近 又声称,叙利亚“半壁江山”在政权的控制之外。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声称,自由军已有22个军营,分布叙利亚全国的13个省份。这些夸张的报道和声明为这支成 立不到半年的武装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与政府军相差甚远

其实,无论从装备还是战斗力来讲,自由军与政府军相差甚远,目前还很难与叙利亚政府军正面交锋,只不过是通过打游击的方式袭击叙军和安全部队而已。

自由军于2011年7月29日宣布成立,总部设在土耳其。9月,自由军与自由军官运动合并,成为一支主要的叙利亚反对派军事武装。11月16日,自由军宣布成立临时军事委员会,称其目标是推翻现政权。该武装组织自称拥有3万人。

叙利亚分析人士认为,自由军队伍最近几个月人员扩充迅速,从去年10月大约上千人,增加到目前的约上万人,对叙军和安全部队构成严重威胁。

自由军人员不仅包括政府军哗变军官和士兵,还包括平民志愿者。另有分析人士说,自由军所包括的志愿者多为失业青年以及—些自称是自由军的地方武装,自由军的核心力量(哗变军官和士兵)不超过2000人。

最近几个月来,自由军整合了其他一些反对派武装组织,成为目前叙利亚最大的一支反对派军事武装力量,并频繁对叙军警发动袭击,成为让叙利亚的“和平游行”演变为“武装对抗”的主要推手。

未能建立稳固基地

反对派一直致力于在叙利亚境内建立基地,但由于其武装力量较弱,至今没有在叙境内建立稳固的基地。反对派武装控制地区大体分布如下:

一、大马士革农村省部分村镇。

二、位于叙利亚中部的霍姆斯省的西部地区部分村镇以及霍姆斯市的6个市区:阿姆鲁门区,加拉比萨区,扎哈拉区,纳赫德区,瓦迪萨伊赫区,卡尔姆扎伊顿区。

三、位于叙利亚北部的伊德利卜省与土耳其接壤的大部分农村地区。

四、哈马省部分村镇。

五、德拉省小部分村镇。

反政府武装控制的上述地区,并不是长时间地完全控制这些地区。有些城市和村镇被反政府武装控制,其外围则由政府军控制。当政府军对这些城市和村镇采取军事 行动时,反政府武装人员有的逃跑,有的隐藏在当地。当政府军撤离这些城市和村镇后,他们又将其重新控制。在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观察团去年12月26日 进入叙利亚以来,叙军和安全部队撤离动乱城镇,反对派武装人员乘机扩展控制地盘。

这些反政府武装人员携带轻武器活动于城市、乡村和边界地带,主要使用步枪、机关枪、霰弹枪和肩扛火箭发射器等。这些武器主要是从周边国家走私偷运来的。

企图控制首都近郊

最近—个时期以来,反政府武装主要在霍姆斯市和大马士革农村省活动。今年1月,自由军控制了大马士革农村省宰卜达尼镇。该镇距大马士革30多公里,位于首都的西北部。叙军与自由军战斗数日后,双方达成停火协议,政府军和自由军均撤离该镇。

1月28日,叙利亚政府军开始对大马士革东部郊区采取军事行动,2000多名叙政府军兵在50辆坦克的掩护下于29日进入杜马市、哈尔斯特镇、萨格巴镇、 卡夫尔-巴特纳镇和古塔地区。大马革东部郊区古塔地区的目击者说:“自由军进行了战术撤离,政府军重新控制了大马士革东郊。”

自由军发言人纳伊米说:“坦克进入古塔地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由军在哪里。我们仍然在大马士革附近活动。”

叙政府则宣称取得了大捷,“打死大量恐怖分子”,并发现了制造炸药包和地雷的秘密作坊和关押被劫持平民的地点,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其中包括美国和以色列制造的武器。有报道称,1月29日的武装冲突造成66人死亡,其中包括31名军人和安全人员以及9名哗变士兵。

自由军控制首都大马士革郊区,意在向首都发动攻势,但在政府军的坦克和装甲车的打击下,惨遭失败。不过,为了挽回面子,自由军领导人里亚德•艾斯阿德1月31日在土耳其对记者发表谈话时说,叙利亚50%的领土已经在巴沙尔政权的控制之外。

他说,自由军目前在叙利亚进行“游击战”,对叙军和安全部队进行迅速打击后撤到安全地点,重点袭击叙军哨所和军车。不过,艾斯阿德承认,自由军没有完全控制任何地区。

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叙利亚问题决议后,艾斯阿德上校4日对媒体发表谈话时,指责叙利亚政权在霍姆斯对无辜平民犯下罪行。他说,他已要求所有自由军官兵站在叙利亚国民一边,打倒叙利亚现政权,“我已发布命令,在叙利亚所有地区打击政权所属的所有机构和设施”。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36期,摘自2012年2月9日《参考消息》)

登入为: admin
2012年妙文共享/揭开_叙利亚自由军_神秘面纱.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03/08 21:5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