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战略优势的历史性转变(一)——西方文明的兴亡原理

作者:诸玄识 ·

文章发于:《儒家邮报》

更新时间:2011-10-30

(一)导论(10点)

★★第一,由于生态压力和凭借气候屏障,欧亚大草原的游牧部落成为世界历史的战争源和征服者,史称“草原暴力”(游牧暴力);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它被“海洋暴力”(西方文明)所取代。

★★第二,“草原暴力”让位于“海洋暴力”历时数百年,开始于13世纪末日本击退忽必烈入侵,完成于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这就是说,在近现代的军事意义上,“旧大陆”东西两端的大岛具有“海洋地缘”的战略优势。

★★第三,“海洋国家”是相对的和易变的。英国和日本曾久患于或深惧于海洋(近古中国更是如此)。中国科技之传播使它们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在西洋的科学革命的基础上,欧美及日本成为战争源地(美国在前期主要表现为灭绝土著和西部扩张)。

★★第四,由于科学和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升级,世界的地缘战略的优势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从能够威胁洲陆的大岛转到能够控制海洋的大陆;时至今日,“高山大海、广土众民”的中国,变成了全球最佳的“地缘政治”的国家。

★★第五,就现代战略而言,日本是个“残废军人”——心理残废和地缘残废。广岛原子弹致残其人的好战心理:打仗则必毁无疑,投降反而苟活,认贼为父更好; 何况历史表明,共产主义的战争机制是武士道的天敌,西方霸权是其克星。科技升级致残日本的海洋地缘:它真得成了“弹丸之地”而易陷火海。今之日本虽是狐假 虎威,实则贪生怕死。

★★第六,清朝为现代中国所打造的“最佳地缘”意味着,她在弱势时可仰陆退守,强势时则能俯海进取。在此方面,俄罗斯能守不能攻,其海洋地缘不良,难与列 强争。美国易从两洋钳制全球,但其广原却难以退守;且因文化浅薄,一旦其霸权受挫,它就会陷于分裂内战。印度地缘的正面,像今中国之俯冲海洋,而其背面则 似古中原之“逆形胜”之被动挨打。越南,昔之抗击美国有“大后方”,故能坚韧不拔;将来若与中国战,则为海陆多面受敌,此乃灭顶之灾。日、韩、越、菲等单 挑中国,均是螳螂当车;它们被美国结盟反华,也只是阻挡而已;加上印度,仅为部分“围堵”。

★★第七,1945-1990年冷战,中国是最初的受害者和最终的真赢家。冷战开始于美苏英三强共谋(雅尔塔密约),牺牲国民党和置中国于内战与阶级斗争 之战场。新中国施展“战国策”而“以夷制夷”:先合纵于苏联而有后盾,再连横于美国而有奥援;结果苏联帝国解体,美国霸权徒劳,中国先后利用两者来“结盟 自保”和“伺机崛起”。

★★第八,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军事重心从欧洲移向中东(西亚)、再移向东亚,意味着它的世界霸权的战略退却;再者,鉴于控制西亚是美国包 围中国的重要环节,更是其克服中国的地缘优势因而使之腹背受敌的关键步骤,所以美国的军事重心的东移,也说明它的中国战略从攻势转为守势。

★★第九,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构成西方军事优势的三要素(组织、地缘和技术)——西方称霸及其对其余世界战而胜之的“法宝”,现在开始发生根本逆转;而中国在此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潜力。

★★第十,在今之“地球村”的时代,征服性的智慧和消灭性的手段让位于“窝里斗”的智慧和“柔道式”的手段,看谁究竟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世界尚不至于战争毁灭或生态毁灭的话,一个民族的心灵优势与文化蕴藏将决定着全人类的未来。

(二)西方文明的兴亡原理

“西方”及其“文明优越”和“战略优势”是怎么缘起的?欧洲民族原本所处的地理环境,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A.“内涵”即生态,它相对贫瘠 (土地的生物量较小),难以支持可观的人口及其社会安和,因而其人相争相害、族群生生灭灭,这基本上否定了“文明”。B.“外延”即地缘(海洋地缘),易 于获得外来文化和技术;但在此之前,其社会或族群总是内斗。

一旦它能够凭借外来技术向外突破,西方社会(族群)的内在毒素——斗争性与冲突性——就会“化腐臭为神奇”:A.在其内部,由于能够向外宣泄矛盾,生存竞 争得到“最佳平衡”而最大化;这对它不仅没有害处,反而带来了资本主义、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及自由、民主和法制。B.对于世界,它的原罪和人性本恶—— 被启蒙运动和《人权宣言》所“解放”,又被科学和工业所驱动——愈益冲击全人类和生物圈,这是把其内部的“死亡本能”(弗洛伊德语)外化为地球的浩劫(英 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西方和西方化的国家走火入魔地,在这条充满灾难、通向毁灭的道路上你追我赶”)!

在造成上述人类厄运的过程中,西方社会凸显它的“死亡冲动”和“弥留亢奋”——后者表现为“物质奇迹”从而“西方优越”,前者形成其“战略优势”乃至“天 下无敌”。如果我们能够破掉西方的“战略优势”,那中国与世界就能幸存下来;否则的话,即使不是中国“身先死”,也是全人类与生物圈同归于尽。深入分析, 西方的战略优势是由科技、组织、地缘三要素所构成;但科技易被学习,组织亦可模仿,地缘终会改变。而另一方面,由其内在的斗争性和冲突性所决定,当西方对 东方战而胜之的时候,它便开始内里分裂而自相厮杀;这就给西方的受害者予以结盟和复兴的历史契机。

(三)西方文明的战略优势的“三要素”

“文明冲突”或中美两国之较量——是战是和?谁输谁嬴?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自从20世纪下半期以来,形势出现了不利于西方或美国的历史性的转机:这不仅指 西方内部“同而不和”,而且其经济正在滑坡;而更重要的则是,整个西方文明或美国霸权的战略优势正在发生逆变,这也是数千年来东西方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 详述如下:

自古迄今,处于兴盛期的西方(希腊、罗马和近现代)对于其余世界,恒具战略优势,其大体是由“三要素”(组织、地缘和科技)所构成:

(甲)契约组织→战斗序列,军国机制。此乃尚未物化的亲缘社群的凶神,因为这些社群的政治不具有那平时令人窒息的组织力和动员力,所以战时也就缺乏对外抵 抗力。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承认:“西方赢得世界所凭借的,并非思想、价值和宗教的优越性,而是运用有组织的暴力的优越性。”(Samuel P. Huny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Touchstone, 1998, pp51)

(乙)海洋地缘→倚海制陆,驰骋世界。此乃海洋性差的定居民族的困扰,因为这些民族不擅长向外冒险;再说,海洋对他们来说,却是艰难险阻,而对“海盗民 族”来说,则为机动捷便。美国战略学家马汉说:“如果一个国家所处的位置,既不靠陆路去保卫自己,也不靠陆路去扩张领土,而完全指向海洋,那么这个国家就 占据着比一个以大陆为界的国家,更优越的地理位置。”(Manan On Naval Warfare, Dover Publications,Inc. New York, 1999. PP.21)

(丙)科技强势→征服利器,无限升级。此乃文雅和静的文明社会的灾星,因为这些社会科技落后——它们鉴于科技的“双刃剑”,故用文化来控制它,唯恐其伤害 世间淳朴与天人和谐。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从科学那里,正如应用到工业主义中的情形一样,我们(西方人)汲取权力和权力感,以及这样一种信念,即:我们也 和神一样,可以成为不科学民族的生死的主宰者。”(the Problem of China, PP186)

通观总论:科技及其扩散会改变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之战略意义,乃至改变地缘政治的世界格局。例如历史上,在得力于中国技术之前,英国和日本这两个岛国全无 战略优势,倒是相反:日本民族畏惧瀚凕(见牧口常三郎著《人生地理学》),而英伦三岛则屡屡被侵略和征服(例如北欧海盗和1066年威廉征服)。是中国科 技的广泛传播令它们时来运转,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其标志性的历史转折点分别是13世纪末日本成功地抵抗元朝进攻和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 队。进而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生了科学革命,两个岛国对之倍加利用,遂能先后成为世界战争源,而害人利己,且历时良久。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则发生了 “否定之否定”——科技与武器的不断升级,使两国原先基于客观条件的战略优势,全都丧失;要说其“地缘政治”的价值犹存,那只是被美国霸权所利用、换来好 处和保护而已!尤其是日本,它被推到了“恐怖平衡”的前沿,其民族苟活于灭顶之灾的阴影之中。那么时至今日,地缘政治的战略优势究竟转入何方?下文分解:

(四)战略优势的历史性转变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欧美的各种优势正在丧失,而且从大趋势来看,西方文明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

……西方基督教世界从公元第15世纪的最后10年开始……不断扩张。从此以后,随着世界其他部分被纳入……西方的疆界之中,这些地区也被带进历史的范围之 内。……似乎西方在全球所取得的优势将会永世长存。到1973年,人们仍能感觉到西方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之史无前例;但如今似乎又感到,这种优势也将象从 前蒙古人、阿拉伯人、匈奴人、罗马人、希腊人、波斯人、亚述人和阿卡德人曾取得的规模稍小些的世界优势那样转瞬即逝。(《人类与大地母亲》序言,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1年)

在20世纪,当西欧人由于发动了两次自相残杀的战争而丧失了世界霸权后,主导作用转移到了美国。在本书写作的年代,人们已经看到,美国在文明中心的优势, 似乎也将是昙花一现。就象蒙古人曾经取得的优势那样。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在文明中心历史的下一个章节中,主导作用可能会从美洲转移到东亚。(同上,第 31页)

具体一些,仅就中美两国的对抗而言,上述西方的三个优势正在改变。眼下,经济上已是显而易见的,在科技方面,中国也正在追赶。虽然美国在科技和军事上还极 占优势,但其战线长和对手多,特别是伊斯兰文化与西方愈益对抗,并弥漫于西方社会。下面重点分析在组织和地缘两个方面,中国和西方之间或中美之间的优势转 移。

(甲)在组织方面,传统中国与其说是“中央集权”,不如说是“太平政治”;它的组织力与动员力很有限,只是“治水防夷”而已,并不足以应对强大暴力。—— 传统中国的旨趣是,防止政治重压,推进天下太平;所以她对于内外暴力的抵抗力和国际竞争力,均相对较弱。然而,从战国七雄乃至兵马俑可见,中华文明乃极具 尚武之潜力,而且必要时,她还可以容摄外来文化乃至战争机制——“借人之力,以夷制夷”。20世纪中国的转型与引进,表面上是抛弃传统,实际则为历史变 通。西方的极端体制和暴力之最,经苏联转手,结合于中国的当时情势,而扫乱象,合群力,步调一致,同仇敌忾;其在冷战中发挥出神勇神效,若非武器和科技的 相对落后,中国军力是不逊于超级大国的。不过,过度发力、超限运作,以致元气大伤、机体变异;幸亏其文化深厚,而潜在文化协调,修复循环功能。

比较一下:在组织上,俄罗斯(苏联)曾经把“现代的战争机制”发挥至极,今却松弛,但潜力犹存(目前中国也如此,然介于前苏联和今俄罗斯之间)。印度虽是 民主制度,但它的缺乏组织力和动员力的政治系统与社会结构,很难转变成为有效的现代战争机制;在这方面,印度仅是近似于新中国之前的中华民国,后者的组织 力和动员力显著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其他参战国。日本的组织质量,原先比中印两国稍胜一筹,而较之苏联共产主义和西方霸权主义则是“小巫见大巫”,今天更 是等而下之。在二战中,日本相对于美苏两国乃漏洞百出——各军种(陆海军)、战区(南北线)和级别(下克上)之间难以协调;只是具体的战斗单位有过人之 处,但这也只是依靠武士道作为精神纽带相维系而已。武士道,对付像国民党那样的“准现代战争机制”尚能奏效,但初试苏联共产主义时则完全失灵(1939 年);它较之西方的基督教式的爱国激情,既显幼稚和单薄,尤难作为持久信念。但无论如何,自从广岛核爆之后,武士道乃至日本军国主义几乎灰飞烟灭,绝难恢 复;因为无胜算之情,有灭种之忧。如果真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也倒好。但问题是,打仗则必死无疑,无法逃离;不战反而苟活有路,认贼为父。现在的日本 人最为贪生怕死,到了关键时刻,“有奶便是娘”——脱欧入亚,弃贼父认慈母,回归“朝贡”这不是不可能的。“文明冲突”首倡者亨廷顿说,日本是个极不可靠 的“西方盟友”。

(乙)在地缘方面,古中国之大一统基于稳定的中原,但其地势被动,多面受敌,动辄板荡。清朝为之改变:绝千年胡患(夷狄蛮戎),囊四疆形胜(蒙藏满疆); 从而为中国打造了一个最佳地缘——从世界屋脊俯冲太平洋,退可立于不败之地,进可伸张海权——这样的地缘政治,对于中华民族摆脱至大外患和致力于“和谐世 界”来说,真是“自天佑之”!

笔者诗(清朝首功)云:

烟尘虏患终于清,万古胡云一扫晴。
形胜四疆吞海寇,昆仑九派逐洋鲸。

另一方面,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因为科技进步使海洋变得“单薄”之后,地缘政治的内涵为之丕变:从原先的海洋性很强的国家转移 到了“大海高山广土众民之四维一体”的国家。在战略上,中国的海洋之辽阔令俄罗斯乃至印度“望洋兴叹”;而其陆地之复杂性则叫美国“高山仰止”。美国的地 理(广原和两大洋),易于出击而宰世,不堪弱势而自保;而且其人不能忍受没有霸权的日子,那样就会分裂内战,因为该国缺少民族融和的文化纽带,它不是“以 情相凝”,而是“暂且互利”。印度的正面海陆使之具有和中国相似的“战略倾势”,但印度洋没有太平洋广大和重要;其背面却很被动,犹如古中国的中原那般的 “逆形胜”,而且国防工程也会便利对方。更为严重的是,印度以邻为壑,使之两面受敌,此乃兵家大忌(苏俄曾竭力避免,遂能坚忍不拔)。然而印度和日本等被 揽入美国的“地缘政治”之中,此确能致患中国。

世界的地缘战略的历史演变:A.历史上:欧亚草原(游牧部落:气候屏障、骑兵机动捷便。战例:中国胡患。另外,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俄罗斯 也是如此,但逊于海洋霸权) → B.中古后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濒陆大岛(英国、日本:风浪屏障,船舰机动捷便。战例:日本战胜元兵和英国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 → C.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大洋大陆(美国:“内涵外延、两栖巨霸”,从两大洋钳制世界) → D.从今往后,陆海形胜(中国:即大海高山广土众民之四维一体。另外,印度在较低程度上也是如此)。不过,美国正在尝试以“太空边疆”的战略,来抵销中国 的地缘战略的绝对优势。

总结一下,在军事战略的意义上,中国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它有“四性”——地势形胜性、国土倾海性、纵深复杂性和生态多样性。这“四性”对 于现代中国的国防分别意味着:A.地势形胜性→能使侵略者望而生畏;B.国土倾海性→便于她自己海洋立国;C.纵深复杂性→战争的潜能与后劲大;D.生态 多样性→生物量大,人口多、繁衍快。后两个特点决定着,中国在战时的幸存率最高——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核战争或生化战争,只要不是彻底灭绝,中国都能比 他国坚持得更久。

(五)“岛链”所形成的战略对峙

然而,现代中国的地缘政治也有其弱点:一是美国经营“岛链”犹如“拦路虎”,一是西方伸入中东犹如“芒刺在背”。但最近美国计划从中东撤军,这意味着什么 呢?鉴于中东乃地缘政治学所称的“世界岛”的心脏地带,是世界的战略制高点,加上诸大国的背后和石油等因素;美国果真从这里撤走,那说明它的世界霸权的战 略从攻势转为守势。再鉴于中东是美国包围中国的重要一环,它若放弃,那就等于它的中国战略,也从攻势转为守势,尽管其把战略重心移于东亚。

其实“岛链”并不可怕:它似为地缘优势,实乃技术优势;后者变化很快,前者则慢。从地缘上说,美国本土对此乃鞭长莫及,而日、韩、台、菲等及关岛则皆为脆 弱之点面(技术优势若丧,便玉破沙散),更何况此脆弱性是随着军备竞赛和技术升级而递增的——科学再进步,则“岛链”就会贬值,正如日本的海洋地缘发生历 史性的逆变一样。再者,日本越是发展军备,哪怕拥有核弹,那它就越危险、毁灭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由于历史的罪恶感,日本这样做就会鼓励他国对它先 发制人、最大打击,却很少会负国际法之责任。今之日本的地缘,与昔之元兵遇神风和日俄大海战,均非同日而语;比较中国乃绝对逆境,动辄吞灭于战火,其海上 生命线亦会使它窒息。上述“岛链”或“点面”,平时以美国为后盾,但唯恐被霸主困绑而送死,而且是“树倒猢狲散”。美国在东亚只能是对峙和威慑,最多是阻 遏,而不能真打大打。这样就对中国有利,因为她是近水楼台,又是传统“儒教文化区”,尤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辐射,握其命脉;凡此皆为中国“不战而屈人 之兵”的良好条件。积攒力量,角逐抵牾;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假以时日,水到渠成;从而突破岛链,驰骋海洋。

朱熹诗云: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从心理学上讲,如果战线长的一方,在某个局部势均力敌于一个“生命攸关”的对手(例如中国把台湾问题视为“生命攸关”);那么,它在精神上就会处于劣势, 因为它是“生存多途”,故很理性而不冒险,终会退让。然而这一退让会影响到“全盘均势”,但很少人会远虑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中国能够解决台湾问 题,甚或中美两国能够在太平洋上“平分秋色”;那么,美国霸权就会摇摇欲坠,而变得特别依赖中国;后者自然而然地按其既定目标和文化志向,向前迈出一大 步,此如《易经》曰:“见龙在田”(农业文明,普施德泽)→“或跃在渊”(海洋文明,利进无咎)→“飞龙在天”(和谐世界,万国咸宁)

从今往后,在战略对峙的情况下,中国克敌制胜的办法是“文攻武卫”,必须双管齐下,但要避实就虚——以“文攻”为主,以“武卫”为辅。

第一、“武卫”即富国强兵,整军经武,以致坚如磐石,龙蟠虎踞;虽是坚甲利兵、磨刀霍霍,务必后发制人、各个击破。

第二、“文攻”即攻心为上,恢宏华夏,以致意服心仪,近悦远来;虽是气贯长虹,长驱直入,务必暗渡陈仓、瞒天过海。

总而言之,首须战胜自我,方能临民服众;再是以仁制暴,终乃兵威去残。儒经云: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而致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大小归一。因此,“文攻”的步骤是由内而外,先近后远:

A.九州(中国大陆):民族自信、众志成城 → B.诸夏(港台海外)向心凝聚、抵制西潮 → C.亚太(海陆近邻):一衣带水、历史情怀 → D.泛教(印回东正):和而不同、多元文化→ E.欧美(西方世界):互利共存、相害皆祸。

《易经》曰: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笔者诗云: 当今弱者为强者,仗势霸权伥霸主。
狐假虎威松苦藤,偎魔作父儿凌母。
疆台蒙藏虑中华,越印倭韩联姆虏。
龙战洋天洗宇寰,云开雾散春风煦。

登入为: admin
探索与研究/探索2012(1)/西方文明的兴亡原理.txt · 上一次变更: 2012/07/11 22:42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Donat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Driven by Doku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