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4-06-14 10:44
原為迪沙湖國小但目前被淪為廢置建築物,成為小型垃圾場和吸毒者的“追龍天堂”。(圖:光明日報)
郭素沁(左二)陪同居民視察廢置的建築物。站中間者為陳振勇。(圖:光明日報)
(吉隆坡13日訊)舊巴生路郊外嶺隔鄰的迪沙湖花園(Taman Danau Desa)路旁一所國小建築物被荒廢超過10年,原本為培育英才之地,卻淪為衛生環境糟糕、黑斑蚊滋長和吸毒者的“追龍天堂”。
國小名為迪沙湖國小,位於迪沙湖花園109/F路,面積約3英畝,根據居民了解,學校剛啟用不久,牆壁出現裂痕,後期更發生地陷,校方為了學生安全,在不到一年時間內搬離學校。
啟用不久牆裂地陷
吉隆坡郊外嶺居協主席陳振勇週五聯同民主行動黨士布爹國會議員郭素沁到廢置學校巡視,召開記者會時說,建築物人去樓空後欠缺管理,雜草叢生,衛生環境極為髒亂,校門鐵閘沒上鎖,外人可以自由進出,淪為了小型垃圾場。
“除了有人隨手將垃圾丟入建築物內,也發現不負責任的建築承包商把建築廢料丟進來,入夜後,罪犯更是潛伏在荒廢建筑物。”
他指出,居民希望政府將廢置學校改建成新的警區總部,因為已不適合學校或是居住用途,改為警局最為合適。
“如果政府有心要聽取我們的意見,只需要將屬於教育部的校地,改為屬於內政部管理的土地。”
他說,若對廢置建築物置之不理,居民擔心吸毒者的出沒,會威脅社區居民安全問題。(TCK)
抨賠償沒下文效率慢
郭素沁透露,在多次向教育部反映上述問題時,該部的處理態度散漫;她對於最近一次(6月12日)通過國會書面問答所取得的答案感到不滿。
她向教育部長丹斯里慕尤丁詢問,學校因建築物安全問題而被搬空多年,教育部如何處置建築物以避免成為蚊蟲滋長、垃圾場和吸毒者藏身處。
根據書面答案,吉隆坡區域仲裁中心(KLRCA)在2012年11月21日否決學校承包商“Dewan Perniagaan Melayu Kuala Lumpur”向政府索償的申請;目前,政府將通過總檢察署反向承包商索取賠償。
教育部正在委任估價單位,鑑定學校的建築物索償費,同時也指示吉隆坡聯邦直轄區教育局派員定期巡視該校的保安,以及每3個月為學校進行清潔工作,保安與清潔工作將維持至教育部跟承包商的賠償工作結束為止。
郭素沁指出,學校衛生環境至今未獲改善,且2012年開始的賠償工作至今還未有結果,辦事效率很慢,居民對此感到不滿。(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