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評論 潑墨 2012-09-24 21:04
本報長壽系列《警察故事》週一報導,丹州一位資深華裔警官龔祥來受訪時透露,他因不諳華文,在應對升職考試的口試環節時頻頻遇挫,以致他升至助理總監警階後“行人止步",無法更上一層樓。他瞭解到母語的重要性,堅持把兩名孩子送入華小就讀,並向孩子學習中文。
這位警官的肺腑之言,道出華小生的競爭能力:“華小比較好,每種語言都有學到,不像我們,完全不會讀華文,機會比別人少一點。"在上個世紀,懂得英文才是王道,許多人寧可放棄華語,全家只說英語,以身為黃皮膚但白人心的“香蕉人"而驕傲。當年的香蕉小孩如今都長大了,但西方世界疲弱、中國崛起,中文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語言,但這些香蕉孩子不懂中文,就少了一些機會。
隨著時勢演變,華小的存在價值已經不容質疑,再也不會有政客笨到想要消滅華小。儘管有人依然認為華小和淡小是國民團結的“絆腳石",但消滅華小等於消滅國家的競爭力,誰要為了一個不能成立的藉口來跟財富過不去。
這時代,不必說是“華教救亡"了吧?今時今日,華教何亡之有,就只是一些小拿破崙在搞鬼,幸好有董總先賢數十年來風雨如晦之中守護華校和獨中,不讓小拿破崙毀了中文教育,所以才能等到今日苦盡甘來,華校生終有揚眉吐氣的新時代。
如果經濟就是搞政治的王道,華校的“經濟價值"已經水漲船高,一直以來重視和發展馬中關係的國陣政府,更應該順應時勢,為國內中文教育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當然也包括重新正視對國家發展建設有功無過的獨中。
926華教救亡大會即將到國會外舉行集會,如箭在弦不得不發,反正已是召集了一批愛華教之士去交備忘錄,那就去吧。不過,政黨和華教組織都是從表面來解決各種“技術問題",例如救亡大會的8大要求當中,師資短缺、改正關丹獨中批文、批准昔加末獨中、華小董事部註冊遭刁難等,都是技術上的問題,就算獲得解決也沒有真正改善中文教育的地位。
要做嘛,就從教育政策和高官思維做起,只要政府大方向認同華教的價值和地位,制訂政策和機構,以上問題根本不會發生。華教救亡的角度也許可以提昇為“華教振興運動"之類,把身段和眼光放得更高,憑著自我增值和加強競爭力,理直氣壯要政府給錢、給地、給師資,而不是乞求生存的空間而已。
(光明日報/潑墨‧文:戴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