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想看到华社大分裂?

《东方日报》2012年9月24日

•作者: 陈锦松•

926董总准备到国会拉布条抗议,並呈函首相纳吉,要求政府正视与解决华教当前的问题。这是继325华教抗议大会、520关丹復办独中大集会到725昔加末復办独中大会后,差不多每两个月就有抗爭活动的另一波诉求。

前3次的诉求,可说登高一呼,群山响应。华团纷纷表態支援,在华教课题上,没有人愿意掉队。

这次的抗议,剑指副教育部长魏家祥,以致要华团表態是否出席926,个个顾左右而言他。魏家祥不少朋友在华团,董总声音再大,政府不会应声把魏给「斩」了。华团领导还是识时务,不愿得罪「官人」,与其跟魏过不去,不如给双方留点余地。

魏只是贯彻政府政策的执行人,一个魏走了,另一个魏来了,週而復始,换汤不换药,结果还是一样的。

儘管魏处理华教问题不当,言而无信,操守有问题,325华教大集会诬赖被人打更是「形象大跌」。董总希望他引咎辞职,但对挺魏的马华党员而言,上述问题他们不会看在眼里,就是首相知道魏家祥处理华教事务「一塌糊涂」,政府要將他辞退,也得看马华的態度,搞不好,他还可能大讚魏干得好。

要换人,说来容易,但要换谁取代?若首相突然问,你们要谁接其位,恐怕董总將无从回答。

华教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看清政府的「单元主义政策」是一以贯之的,就知道把魏当靶子意义不大。

马华当家不当权,由来已久。关丹独中的申办,从「华文独中」摇身变为「私立国中」,为了自圆其说,硬是说「办了再说」,与自欺欺人无异。如果政权易手,关丹独中就有望水到渠成的「名正言顺」。难道关丹独中工委会成员已经「心中有数」?准备协助「易权」?那「易权」就多了一点希望。

董总诉求是否合情合理?

真正对魏有威胁的,是准备来届大选,力促选民在魏及马华出战的选区对他们投不信任票。这也就直接使马华在大选损兵折將,间接使马华在民联的巨大政治压力下,不得不正视民间的力量与诉求。

作为一个从政者,做不好面对群眾千夫所指,不可避免。毕竟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必然要为民眾所监督。

马来西亚人民力促两线制,就是希望国家有望实现政党轮替,也只有政党轮替,才能打破政治的魔咒,才能改变不满的现状。

治安不靖,匪徒横行无惧,难道政府没有责任?

国债攀升,国民负债纍纍,难道政府没有责任?

贪污严重,朋党勾结舞弊,难道政府没有责任?

打压民间非政府组织,选择性办案的政府,难道人民可以不闻不问?

民间反环境污染群眾运动,难道政府可以无动於衷?

要一个公平乾净的选举,难道政府可以隨意定调为「反政府」?

在爭取华教的公平权益上,董总一向不落人后。926的大集会是否应政治的需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董总的诉求是否合情合理?华小的师资、董事会主权、拨款、增建已是老掉牙的问题。承认统考文凭、復办独立中学等也是经年累月一再被政府忽视的问题。儘管示威与抗爭难一时获得解决,但如果华社不在这时展现团结的力量,向当政者施压,你敢期待政府会轻易俯顺民意?

华社不应让董总独行

有人形容董总的举动,有如反对党。民间组织的诉求,不可能討好。而如果反对党能接纳董总的诉求,董总根本不必畏惧被標籤为好像「反对党」。

当前的政治形势转变,两线制的隱然成形,如果执政党仍然「高不可攀」,董总更应乘势结合反对势力寻求政治的路径,以期为一劳永逸解决华教数十年悬而未决的问题。董总不必为政党服务,但政治的氛围已使董总无法抽离其身,必须寻求政党接受其诉求,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的政党,以作为支持与动员力量的依据。

董教总在1982年曾经號召「打入国阵,纠正国阵」,以期走出华教的困局,但最终没有成功纠正国阵,反而被国阵纠正。走了30年,华教有看到光明了吗?如果华教至今没有发展得更好,或没有符合董总数十年抗爭的成果,是否是政治形势所逼,还是政府「没有融通」的政策使然?如果是的话,那政治形势不改变,华教的斗爭不论付出再大的努力与牺牲,最终也將是缘木求鱼?

926的大集会,董总號召华教支持者的踊跃出席,由於没有获得教总的认同,使得华社无法不联想到董总与教总的渐行渐远。在这节骨眼上,教总离队显然非明智之举。

我们期望华社不应让董总独行,华教的队伍儘管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在大是大非上,不应分你我。希望叶新田与魏家祥和解,已无关意义。

要问的应该是华社要什么?董总又为谁而战?马华在朝,出卖了华教,还是確实爭取了华教应有的权益?

从独立至今,政府的高压,一党的独大,政治的改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显著,为何我们华社不能在这个政治大气候下团结一致,共体时艰,一举壮大力量,向政府要「权」(基本人权与母语教育权益)?

如果董总需要在各报大作广告才能號召群眾参与,確实是华教的危机,也是华人社会的一大警钟与隱忧。

如果我们认同华教不能后退,926请给董总更大的力量,以抗拒政党的干扰。

只有杂音能归於统一,典当华教的歷史才可能不会「復辟」。

谁最想看到分裂的华社,以坐收「渔利」?还请华社及华教工作者认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