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论坛》2013年7月16日 南洋商报/即时新闻
(吉隆坡16日讯)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指出,该部并不阻止任何学校学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试,也不建议强制独中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
他说,换言之,独中生可以选择是否报考大马教育文凭。
慕尤丁今日以书面方式回答行动党古来区国会议员张念群的提问时,这么表示。
另一方面,张念群针对上述书面答复较后在国会走廊召开记者会说,既然教育部不建议强制独中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希望该部能够修改关丹中华中学批文,让学生自行选择是否报考大马教育文凭。
她说,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大选期间宣布批准在柔佛巴西古当设立宽柔中学第二所分校,而就读宽柔独中的学生可选择是否报考大马教育文凭。
“就读关中的学生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但宽柔独中生则有选择权,教育部在这方面持着双重标准的态度。”
张念群强调,本身并非反对学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她也是独中生,也曾报考大马教育文凭;每个人的能力都不同,并非人人都能兼顾统考和大马教育文凭考试。
南洋商报/即时新闻
教部没强制独中生考SPM 张念群促修关中批文
《赤道论坛》2013年7月16日
(吉隆坡16日讯)行动党古来区国会议员张念群以教育部书面回答说明教育部并没有强制独中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为由,促请政府考虑修改关丹中华中学批文,取消学生必须报考大马教育文凭考试的条款。
张念群今天在国会走廊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根据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在7月3日的书面回答,教育部并没有强制独中生报考大马教育文凭,独中生可以私人考生名义报考该项考试。
慕尤丁说,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独中获准赋予保留原状的地位,这意味着,不会再增建新独中或分校,仅允准开办国中,以应付各族的教育需求。
“无论如何,在1996年教育法令下,私立学校可以根据18(1)条文阐明来执教。”
也是副首相的慕尤丁在书面回应张念群询问有关宽柔独中第二分校的学生是否需要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以及政府是否在昔加末开办独中时,如是回应。
张念群说,关丹中华中学的课题在社会引起很大争议,甚至为华教带来了分裂,如要停止分裂及平息纷争,教育部应考虑修改关丹中华中学的批文。
光华日报/国内版
三组织促关中书面声明可不考SPM
《赤道论坛》2013年7月16日
董总华教救亡与发展委员会等三组织促请关中董事部,就不强制学生考大马教育文凭一事做书面公佈。
(柔佛‧新山16日讯)董总华教救亡与发展委员会等三组织指出,关中董事部在新山匯报会上说明关中学生可以选择不考大马教育文凭,那么该董事部应发出正式书面声明向社会公开宣佈。
董总华教救亡与发展委员会委员许炳正、马来西亚猪肉商总会总会长吴春水,以及大马龙冈亲义总会长刘水钦,今日联合召开新闻发佈会时,作出呼吁。
许炳正表示,关中董事部除了要向社会公开宣佈之外,还应在招生入学文件上说明学生可以不用读考大马教育文凭。
他说,关中副校长蔡若峰声言关中不会为政治人物背书,意味著关中董事会將坚持他们的做法。
但他说,“我们要指出首相纳吉於去年10月17日说过批准关丹中华中学开办,该校学生必须考大马教育文凭;纳吉也在今年4月1日讲过,关中以考大马教育文凭为基础。”
许炳正质疑,在上述情况下,关中董事部本身是否有能力突破这个限制。
吴春水:关中问题出在批文
吴春水说,关中问题风风雨雨,问题就是出在批文,它闪闪缩缩、神神秘秘,批文也一直没有公佈,到底他们要办怎样的中学,在社会上也没有釐清。
他说,万一10年后政府要斧底抽薪,关中处境堪虞。
刘水钦则说《关中模式八重点》是否有违反批文?董事部是否应將上述重点呈上教育部,以便获得教育局明文的“通行证”。
他表示反对以隱瞒的方式办关中,如果关中可按董事部的要求办学,那是否会抵触到批文上的3.7条须考大马教育文凭的规定?一旦有所抵触,后果又將如何?
《星洲日报》/国内版
单元教育与族魂
《赤道论坛》日期:2013年7月16日 上午11点04分
文化,是人类为求生存而与人、兽及大自然互动所“发明”或产生的种种生活技能与方法。这生存技能与方法不断的经过岁月考验,然后就在适者生存的规律下被流传下来,慢慢的成为某种生活方式,民情风俗;或不适者被淘汰出去,成为过去而变成历史(的见证)。以上的成立、改变与消失,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往往也因外来者的影响或破坏的关系而造成的,如交流、逼迫、战争等。基本上,文化可略分为三个层面:
风俗习惯,即衣、食、住、行等的生活习惯。如用餐时华人以筷子、洋人以刀叉匙、印度人用手,马来人也用手。虽同是用手,但二者间还是各有不同。衣着等都各有特色。
语言文字:在生活上的互动需要沟通,也为了可以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感情,所以发明了语言文字。当人类的思想越深细、感情越丰富、知识越发达,所需要的词汇相对的就越多、越精细、越多采多姿。也就是说一个民族越文明,其语文自然就越丰富多采。
如欧美国家的科学发达,因此他们有许多科学词汇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中国人对山水特别有感情,所以他的诗画非常有特色;印度对超越自我的修行非常重视与普遍,因此他在修行上的词汇也就与众不同,如“涅盘 – nibbana”这个字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是从佛教进入中国之后经过翻译才开始应用。一个人沉浸在文民丰厚的语文中,自然会影响眼光、心胸、思想等。当然,为了社会的顺畅运作,法律、政治、经济等文化也会因应而生。
由于人有着自我提升的动力,因此会进一步的追求精神与心灵上的粮食。于是演发出艺术、哲学、宗教等其他的高尚活动。从此而到达人格的完满提升。
从以上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与时并进的结果。它反映出人类与民族的历史、文明与精神。而这文化的流传,主要是经由语言文字而完成,因此语言文字也就同样的反映着人类、民族的历史、文明与精神。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负载着人类的文明思想,它代表了一个个的民族,因此没有了语文(或文化)的任何族群,自然会慢慢的从历史中消失。从这里应该知道,语文本身就是一个族群或人类的灵魂,如果人活着而没有了本身的语文,就如失去了灵魂的人,等同于一个活着的死人,是一具行尸。没有了生命力,失去了创作力的这一族群,怎么可能不退出历史的舞台或被消灭?
如果语文仅是一种沟通工具,失去了也就算了,可以另外学习新的。但语文本身并不单是沟通工具,就如上面所说,它运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因此人活着不可没有自己的语文,失去了他就失去了一切。相信当年林莲玉先生是因为看到了这一重点,看穿了教育政策的最终目的,因而知道没有了华教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个人宁愿丢了一切也要保住华教。
十三届大选前,许多的NGO努力的反Lynas、反公害,为了争取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大家都同心协力。虽然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与背景,但却都以华文作为沟通的平台。可见华文在华社中确实是占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因此说华文是华人的根,不容磨灭;说华文是华族的灵魂,不许掠夺,实不为过。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大蓝图,一直都以单语源流为目标来限制“华印”教育的发展,甚至造就它们的死亡。也就是说,如果此大蓝图得以通过,华教的死亡就是迟早的事,一旦华教死亡,华族就没有了灵魂。一个没有了思想,失去了高尚、丰富内容的教育文化,更丧失了民族灵魂的生命,即便是争得了健康的生活环境,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希望NGO的各位战友,为华教的未来,为子女、为下一代的前程,再次的出战,一起站出来,支持董总举办的《728-反对教育大蓝图集会》。告诉政府,单元教育已不合时代需求,并违反学习母语的基本人权。因此呼吁大家一起来捍卫以母语作为各族的主流教育权力,并反对2013-2025教育大蓝图的落实。
来源:《当今大马》•作者:释空理
陈耀宽:教育是长远计划 朝令夕改师生受害
《赤道论坛》2013年7月16日
(麻坡15日讯)柔州潮州会馆联谊会值年主席陈耀宽指出,教育是长远计划,教育政策却朝令夕改,不但让国人无所适从,教育工作者与莘莘学子将首当其冲。
“教育部突然施行新规定,针对本年度申请华小华文组教育学士课程(PISMP),必须报考中国文学的条件史无前例。”
他是昨晚出席麻坡潮州会馆庆祝成立76周年、青年团50周年、妇女组12周年、三机构新届理事就职典礼暨庆贺会员荣膺荣任联欢宴会致词时,发表上述谈话。
出席嘉宾有马潮联会主席拿督吴源盛、麻坡潮州会馆主席拿督刘文源、柔潮联会13属会主席等,场面热闹。
中国文学不应列必考课
“教育部若有意实行以上条例,应有选择性,同时至少将中国文学纳入中学综合课程内,并给予几年时间让学生们做好准备,而非贸然实行,如此只会显示教育部没有周详计划,将对学生申请华小华文组师训造成一大阻碍。”
他说,目前中国文学不属于重要科目,很多学校没有正式列入课程中,而去年报考中国文学的考生只有1000人,占总考生人数1.6%,是一项很不合理的条件。
他指出,最低薪金制课题未解决,又面对政府将在明年落实电费自由浮动机制,这些新措施将导致通货膨胀,不利出入口市场甚至各阶层人民。
13属会下月办出花园成年礼
柔州潮州会馆13个属会将定于8月11日同步举行2013全柔“出花园”传统仪式,以推广潮人传统文化。
柔州潮联青团纪继耀于昨天傍晚出席麻坡席潮州会馆会庆时,发布这项信息,出席者包括马潮联会主席拿督吴源盛及柔州潮联会属会会长与代表,包括柔潮联会值年主席陈耀宽、马潮联青总团长李富新;柔潮州八邑会馆会长拿督陈联顺、副会长陈振发;麻坡潮州会馆会长拿督刘文源、居銮潮州会馆会长黄维发、东甲潮州会馆代表张文荣与永平潮州会馆代表刘益华等。
包装宣传传统文化
他说,此项活动主题是“创新潮人文化、延续潮汕精髓”,凡有意为孩子参与“出花园”仪式的潮籍家长,可以联络当地潮州会馆,以便做出安排。
吴源盛指出,一般会馆很少针对小孩子或青年办活动,唯潮人成年礼出花园传统文化,经过包装与宣传后注入新元素,也让年轻人对会馆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他表示,过去全国58个属会各自选择不同时间办出花园,而此次柔潮联青发起全柔同步主办,是一项令人鼓舞的消息。
“我认为,出花园应推广至全国,就像是潮汕小吃多达300种,接下来可以朝向传统小吃主办更富意义的活动。”
他补充,通过出花园活动中仪式祭拜公婆神,培养孩子敬畏天地,从而让孩子惜福感恩,环保爱地球的情操。
“希望借这活动,加强青年了解华团,让他们知道乡团组织不只是老一辈聚集打发时间的地方,同样可办一些青年相关的活动,拉近青年与华团组织的距离。”
大学录取制度不透明 优秀生被逼出国留学
陈耀宽指我国国立大学录取新生制度不透明,每年皆发生考获满分的华裔学生无法进入热门科系,如此的问题不应发生,若政府欲培养并留住人才,这些学生应在本地大学升学,若他们未获批理想科系,被逼出国留学,学成回国就业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刘文源致词时感谢三机构通力配合,积极推动及传承潮州文化、习俗及传统节庆,有效发展会务。
“随着时代进步,除拓展会务,也加强与本地各社团与宗乡会馆联系,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麻坡潮州会馆喜庆不忘教育事业,捐出1万2000令吉予两所独中为教育基金,计麻坡中化中学1万令吉;利丰港培华独中2000令吉,由财政刘克惠、副主席陈图楠、副主席郑锦成、副主席蔡明贵移交,中化中化董事长林明才与培华独中董事长陈苏潮接领。
晚宴也庆贺乡亲荣膺荣任,分别是刘正源荣获2013年亚太区最佳信誉企业大奖(卓越企业精神奖)、余德华蝉联峇吉里区国会议员、蔡伟明荣选文打烟区州议员,分别由刘文源、署理主席杨树杰、副主席李树珊、姚坤亮、蔡德生及张烈武代表颁送。
要像明潮州状元林大钦 咬鸡头出人头地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意味孩子长大可走出花园。
咬鸡头代表占鳌头
一般选择农历七月初七这天举行,用浸泡过数种不同的鲜花的水为孩子沐浴,还要喝凉茶以洗去体内的污秽。
扎上新红肚兜,穿上新衣服与红木屐,接着祭神拜别床脚下的公婆神。
少年那天还要咬鸡头,一般男孩就咬公鸡,代表独占鳌头,女孩就咬母鸡,代表儿女成群,还有喝吃汤圆,乌鱼和豆腐等,皆有其特定的意義。
关于咬鸡头还有一个典故,来源于明嘉靖的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据说林大钦少时读书,因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一天,你他放学回家,碰见一位老人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副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那位老人要求路过行人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张红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子,对曰:“牝羊颔下须”那位老人情不自禁地说:对得对,对得好!便将公鸡送给他。
林大钦抱着大公鸡回到家里,其父亲高兴极了,暗自称赞孩子有出息,并将公鸡宰了,煮熟后,还把鸡头奖励给林大钦,并拍拍大钦的肩膀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好好应读书,争取以后出人头地,独占鳌头。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自那以后,潮汕人就认孩子吃鸡头是个好兆头,便在孩子入学时,象林大钦一样,着红皮屐,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让他(她)咬鸡头。
《南洋商报》/地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