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大學錄取制弊端

《星洲日报》2013年7月17日上午8点34分

教育部日前公佈2013/2014年公立大學新生錄取名單,在5萬7千802名符合資格的申請者當中,有4萬1千573名學生成功擠進大學之門,而申請大學的華裔學生1萬2千零65人,卻只有19%或7千913人被錄取,比去年的8千986人(23.3%),少了1千零73人(4.3%)。而去年被錄取的華裔學生人數,又比前年的9千457人少了471人。換言之,過去3個學年公立大學總錄取學生人數及華裔申請者人數雖然有所增加,但被錄取的華裔學生人數卻在逐年減少,今年減至19%尤其不尋常,成績優異卻不獲錄取的投訴比過去多,反映我國錄取大學新生的制度出了紕漏,政府必須儘速檢討和糾正。

高教局總監莫西迪在文告中說,當局是採取績效制錄取新生,即以90%學術分數及10%課外活動分數作為審核標準,不考慮申請者的宗教、種族、背景及居住的州屬等因素。然而,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是,既然是採用績效制,為何仍有不少在大馬高級學校文憑(STPM)考獲全科A(4.0滿分)成績的學生投訴,申請醫學系被拒?吉蘭丹州哥打峇魯的优秀生李平輝的遭遇便是最好例子,他從小立志當醫生,為達到目標而努力不懈的苦讀,卻無法擠入任何一所大學的醫學系,或葯劑系和牙醫系。

不但如此,8個熱門科系包括醫學系、牙醫系、藥劑系、電子電氣工程系、化學工程系、機械工程系、法律系及會計系的總錄取人數,雖然比前一學年增加了611人,但被錄取進入8大熱門科系的華裔生卻持續減少至只剩下1千196人,只佔總數的20.7%,可說創下歷年來最低的紀錄。所謂數據會說話,這些數據無疑正向華社發出閃爍的警訊,它告訴我們,公立大學以固打制錄取新生的影子仍清晰可見,雖然政府在2002年已宣佈採用績效制。

優秀學生無法進入大學就讀志願科系的案例,每年都重複發生,說明錄取制度存有一定的弊端,例如遴選過程欠缺透明度,官員沒有根據既有的錄取標準分配學額與科系,才會發生學額已滿,成績最優異的學生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怪現象。如果立志從醫,又在高級學校文憑考獲最高平均積分4.0的學生不獲資格就讀醫學系,誰能有資格呢?在外國,成績特優的學生無論是甚麼種族與背景,皆能自動進入大學修讀他們興趣的科系,他們無須通過媒體公開投訴,也不必通過政黨上訴。

政府是時候徹底檢討大學錄取制的弊端了,優秀生因為制度的缺陷而無法修讀本身志願的科系,是學生個人的遺憾,也是國家的重大損失。被排拒門外的優秀生,一旦選擇到外國深造,便可能因此一去不回頭。這些年來,一個個未獲得政府珍惜的優秀生被新加坡大學錄取,畢業後為新加坡政府服務或在私人領域發揮專業能力,幾年後順理成章成了新加坡公民,我們的人才就是如此流失的。政府若能釜底抽薪糾正制度的弊端,讓更多華裔學生有機會入讀公立大學,何須出動人才機構到各國招攬人才回國服務?

(星洲日報/社論)

登入为: admin
2013年7月要闻精选/糾正大學錄取制弊端.txt · 上一次变更: 2013/07/17 00:14 通过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