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实说,马来西亚的政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的扑朔迷离和令人捉摸不清,没有一个政党,也没有群众能众口一词地认为,首相人选已尘埃落定,不是A君就是B君。例如在1990年的大选,首相人选不是敦马哈迪医生就是东姑拉沙里。巧合的是,后者也是来自巫统的,都曾是同一屋檐下的人。
结果东姑拉沙里的四六精神不济事,在大选中即使与伊斯兰党和行动党及沙巴团结党结盟,也只赢得8席,加上伊斯兰党的7席、行动党的20席及沙巴团结党的14席,才有53席,与国阵所赢得的127席有天壤之别。
换句话说,马哈迪领导的国阵轻易地打败了来势汹汹的四六精神。如果当年是东姑拉沙里取胜,也不过是巫统人打倒巫统人,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
自此之后,巫统的执政权固若金汤,已不是任何人可以改变的。例如拿督斯里安华与马哈迪闹翻后,在1999年的大选依样画葫芦拉大队另组国民公正党,与马哈迪的巫统相互对峙,而且也同样联合伊斯兰党及行动党组成“替代阵线”,一起面对国阵的大军压境。
其结果只是扶起伊斯兰党空前的胜利,赢得27个国席,但公正党只拿下5席、行动党10席及沙团结党3席,合起来也只有45席,威胁不了马哈迪领导的国阵,反之国阵共夺得148席。
虽然在马哈迪退休后(2003年),巫统势力有所下降,但接位的敦阿都拉(2003-2008)及拿督斯里纳吉(2009-2018)依然主政,只是在阿都拉时代及纳吉时代,虽然反对党势力已有所增强;尤其是在2008年的大选后带来的巨大变化,开始让人相信政权是可以被改变的,首相人选也不一定是来自巫统的,反对党也有机会伺机而上。
马哈迪变身反对党角色
最大的改变发生在2018年的大选,马哈迪摇身一变,从执政党的角色换成反对党的角色,进而领导反对党组成的希望联盟(希盟)与纳吉领导的国阵一决高低。
2018年大选后的变化是始料未及的,但上位的马哈迪还不是来自巫统的吗?从这样的先例和后来的局势演变来看,马来西亚不论上层人物如何斗,都是巫统斗巫统,哪有大变化呢?从马哈迪重作冯妇(2018年)算起,下来的丹斯里慕尤丁夺权(2020年)及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的上位(2021年),在在都证诸了马来西亚的政治脱离不了巫统的大影子。
最糟糕的局面就是今日不清不楚的领军人物:马哈迪想回来;慕尤丁想回来;纳吉不忘在朝的荣耀;安华更想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而巫统主席拿督斯里阿末扎希也不会放弃这出人头地的好时机。
现在更有人把卫生部长凯利也算进来,间中也提到国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现任首相依斯迈沙比里、巫统署理主席拿督斯里莫哈末哈山、公正党署理主席拉菲兹及安华女儿努鲁依莎、伊斯兰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乃至已被判入狱的纳吉(他已经请求特赦,有待结果公布)。
尽管有媒介提出新看法,但都没有新亮点。例如Endeerour-MGC研究中心的民调也是一顿家常便饭而已。
这个民调研究中心于今年7月23日至8月15日对3279位选民进行调查显示,有16%的选民希望安华成为下一任首相,而卫生部长凯利则有12%的支持率。
个人魅力安华仍领先
这就是说,以个人的魅力而言,安华仍拔头筹,主要是他的阅历和经历都极其不平凡,而且已有足够条件成为未来首相。如果不是马哈迪的阻挠,相信安华在两年前已担任首相。
问题是马哈迪一直对安华不放松,以“安华非适当人选”的理由,切断安华通往布城的道路。
安华连连受挫,其一度亲信和得力助手拿督斯里阿兹敏也背叛,率10名国会议员投向慕尤丁。可是阿兹敏始终跳不出阿末扎希的大手掌,任副相落空了。
至于卫生部长凯利出生于1976年,现年46岁。毕业于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考获经济学士及政治学硕士,曾任记者,最大的身分是第5任首相敦阿都拉的女婿。
他在2008年起担任国会议员,2009年当选巫青团团长,2013-2018年出任青体部长,2020年出任科学工艺部长,及2021年出任卫生部长,表现不俗。
巫统人选仍举棋不定
凯利最大的赌注是在2018年大选后的巫统党选时,直接提名党主席而与阿末扎希正面交锋。虽然败下阵来,但名气已浮现。如今担任卫长时同样有可圈可点的表现而人气急升,也难怪他近期获得民调12%的支持。
虽然整体上,选民在答问时有表示国阵主政的几率较高,达到46%,而希盟只有24%及国盟只有17%,但这是指政党而言,并非针对个人的才情。
这就是说,在今天的乱局中,安华在经历20余年的打压和折磨后,依然能排名在前,算是不简单的成绩。如果下来的大选再出现希盟较占优势,那安华可能就会圆首相梦。
不过,若是安华失去机会,也不见得凯利会顺序而上,毕竟他还很年轻。
如果安华能在未来两个月内重整声望与队伍,他还是有望脱颖而出的,先决条件是巫统人选举棋不定,选民就只好把希望放在安华身上。
这是一场不明朗的博弈,因为安华的敌人太多了,我们只能再观察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