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届全国大选过后的政治局势会是一副什么模样,此刻没人能说明白。
迄今为止,只有国阵巫统自称胜券在握,众在野党则仍在一筹莫展的窘境中极力挣扎。
在野党之间,存在不少化不开的利益冲突和矛盾,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议席分配;可最重要的是,谁愿意先踏出第一步退让?
人民看在眼里,如今的在野党太在意大选的胜与败,因为如此,政治“大帐篷”概念应运而生。
人民公正党各级改选即将开跑,准备卷土重来的署理主席职参选人拉菲兹就公开反对“大帐篷”,并揶揄认同这个选战攻略者,是一遇上热天就急着找帐篷。
而在政治上与拉菲兹同气连枝的公正党峇东埔国会议员努鲁依莎更直截了当地说,希盟需要至少10年或两届大选,才有望再次入主布城。
对此,民主行动党新科秘书长陆兆福不表同意,声称大选不能未打先认输,“我们需要的是战斗到底,第15届大选要赢回布城。”
中立来说,希盟在马六甲、砂拉越和柔佛的3场州选,都败得十分难看,以此审视,希盟确实欠缺凭一己之力在来届大选重新执政中央的基本条件。
换言之,除非能获得外来助力,否则努鲁依莎指希盟需要10年时间来攻下布城的看法,并非胡说。
来到这个节骨眼,希盟如何看待政权和政治理念的比重,或将成为希盟政治“大帐篷”会否在来届大选落实的最主要考量。
其实,从以民为本的方向观之,“道不同不相为谋”本就是负责任政党所该坚持的政治操守,唯有如此,才不会将己身置于养虎为患的险境。
2018年5·09大选前,以公正党、行动党和国家诚信党组成的希盟,接受了以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为首的土著团结党加盟,并将推翻国阵和赢得大选列为最大目标;结果,希盟政府的生命,只能维持22个月。
很显然,马哈迪和土团党的政治理念,跟希盟南辕北辙;如果说当时希盟是为了胜选而选择铤而走险、与虎谋皮,相信不会是过于偏激的说法。
既然曾经受过这个教训,希盟对“大帐篷”的设立,是不是该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