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想用一张旧船票,登21世纪新巨轮

2021-11-17        来源: 华山穹剑

中美峰会开到美东时间半夜12点,超时不少,我这33岁的驻美记者都困了,78岁的拜登和他团队真能熬,明显有求于人。中国没在核心利益上做任何让步!

外交部表示:“会晤谈得非常实、非常深入,坦诚而富有建设性。我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两国元首把舵引航,对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想用一张旧船票,登上21世纪的一艘新的巨轮。这完全是刻舟求剑,不可能成功。”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这样解读美国近期对华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出现了方向性的错误,它还想用那一套过时的理念方式,来应对今天的全球问题,特别是针对像中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国的崛起,它并没有真正的与时俱进。”阮宗泽说。

“追根溯源,美国从一开始就内嵌了一种认识论谬误。它觉得只要把中国纳入美国主导体系里,就能使中国逐步朝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北京大学中美关系专家王栋表示。

“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能说明这一点,这个人在船上刻记号,就是美国当初在接触共识里,对中国的那种期望,它期望中国向着它所期待方向发展变化。过了20年30年,船到岸了之后,它发现找不着这把剑,觉得很失落,由失落,开始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

我认为这对美国最近几年的反华心态,解释得入木三分了。

今天中方怎么说?

——“中美两国是两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我们要把稳舵,使中美两艘巨轮迎着风浪共同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这就是格局。

拜登美东时间今天下午4点多刚签了1万亿基建法案(图1),算是执政一年来终于干成的一件事。然后他几乎没歇着,晚上7:45又跟中国开视频峰会(图2),一直干到半夜。

这工作时间已经远超996了。

这一年来拜登又是阿富汗惨败、又是盟友反水、又是疫情失控经济下滑、又是执政一年支持率暴跌至史上第二低(特朗普垫底),如果真能就此把稳舵、真能让中美关系回归正轨,或许这一天的加班,能成为他搞定烂摊子的开始。

但这要看美方是打算继续刻舟求剑了。

为了这次会晤,拜登政府已经铺垫了很久。从6月起,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就开始频繁释放消息称,白宫正在考虑中美领导人会谈。

《纽约时报》也注意到了,这次会晤是由美方邀请发起的。权威人士告诉谭主,其实早在9月10日中美元首通话时,拜登就主动提及与习近平主席会晤。美方工作组此后也一直在等着中方的回应。

这次视频会晤的时间,很多人也注意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刚刚闭幕,完成了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总结。

反观美国,国内问题丛生,总统拜登上任以来的前三个季度支持率更是下降了11.3个百分点,打破二战以来美国总统上任前三季度支持率下降最多的纪录——之前的纪录还是10.1个百分点。

恶化中美关系,损害的是自己。“审题”之后,“做题”的这些人,要看清大势,也要认识到中美关系的灵活性。

这次会晤陪同拜登参加的5人,分别是: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坎贝尔、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罗森伯格。

其中,耶伦专攻经济与政府财政问题。一众国家安全和外交官员之外,带上她,足见经贸问题的分量。就在会晤前,耶伦直白表态,希望取消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

过去几个月,耶伦前后两次与中方交流,美媒还说过耶伦曾希望访华。

虽然和不少美国官员一样,上任之初,耶伦对于上届政府确定下来的对华加征的关税,意见还是谨慎保留,但是随着互动了解增加,连带着美国从4月起破13年纪录的通胀,耶伦的态度,变了。

耶伦不会不知道,2020年中国商品占美国进口商品总量的19%,占比居首,同年美国增长最快的10类进口商品中,4类主要进口自中国。耶伦也肯定知道,美国的最新民调显示,最近经济问题重新回到了美国人的关切中心。

中美两国,经济彼此依存度高,要办好各自国内的事情,离不开彼此。有了理解和尊重,两国完全可以展开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

毕竟问题就是多层次的。眼下面临的高通胀难题,既与供应链危机有关,也与是否能应对疫情有关。

美国现在最大的新闻之一可能就是滞留、堆积在港口的货船和集装箱,这是全球供应链危机的缩影。中美在全球供需两端有很大分量,供应链是很好的合作契机。

几天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主持召开的新冠疫情视频外长会上,专门邀请了中国代表参加。

中美合作,空间广阔,反过来,挖掘更多合作潜力也可以为两国关系增添更多积极因素。

就在本月,中国石化与美国的一家天然气公司签署了达20年的长期采购合同,打破历史纪录。中美都是能源消费大国,美国也是能源生产大国,两国能源结构十分互补。

创纪录订单的背后,是中美双方对全球能源转型的高度共识。本次会晤前,布林肯与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也打了一通电话。通话中,双方专门提到了能源问题。

对国际战略形势和中美关系都有研究的王鸿刚,从能源安全的角度,阐释了中美合作的意义:

“全球能源短缺威胁着全球经济的总体稳定和各国的稳定,甚至是政治社会的稳定,中美在确保全球能源稳定上肩负重要责任。

管中窥豹。中美展现合作担当,才能引领全球应对新的挑战。毕竟,中美合作也许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中美合作是万万不能的。

世界的愿景,是中美的共同使命。

视频会晤中,两国元首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美关系对于世界的意义。

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中美两国必须回应两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历史是公正的,一个政治家的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历史都要记上一笔。

方向,习近平主席早已给出:坚持向前看、往前走。

向前,需要战略胆识和政治魄力。中美关系向前走,过往美国却一直试图从历史中找答案,用旧有的框架看待中美关系,也没有跳脱“美国优先”的底色。

其中一个框架,是对华接触政策失败论。王栋用“刻舟求剑”一词解释了美方的心态。美国期待中国向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最终把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这样的认知框架偏差,来源于美国长久以来改造他国的惯性。这样的想法对于世界局势的稳定而言,陈旧且危险。船已到岸,美国的思想与行动,不该还留在过去。

正确的朝向,习近平主席也早已点明——顺应世界潮流。

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待中美关系,需要战略谋划。中方一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不因一时一事而改变。

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未来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

但美国的视线,似乎仍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徘徊。

不久前,中国进行了一次航天器试验。就是这样一次例行试验,在美方嘴里,成了试射“高超音速导弹”,美军高层甚至用“斯普特尼克时刻”来形容这次试验。

“斯普特尼克”事件是冷战重要的转折点,就连《纽约时报》都总结,总统的行动表明,他的对华战略还是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

这次会晤,美国再次明确提出反对新冷战,这样的表态也应落到实处。

短视心态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王鸿刚,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分析了美方的真实意图:

“美国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金融帝国主义的迭代,美国的愿景,是继续维持这种等级式的、排他性的国际体系,所以,在美国的思维下,别国的发展,就是一种威胁。”

如今,这些陈旧过时的框架都在被现实一一打破。今年9月,美国主持召开全球抗疫峰会,关心的,是将病毒溯源政治化,利用所谓价值观抹黑别国抗疫成果,但应者寥寥。

对比之下,中国累计向100多个国家提供17亿剂疫苗和原液,今年全年将超过20亿剂。

刚刚结束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签署了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而这份宣言促成了共识的达成。六年前《巴黎协定》签署时,中美发挥关键推动作用的故事,再次上演。

在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前,中美合作,在惠及人类文明。

事实上,中方一直站在人类文明高度上思考中美关系。人类社会已经到了共同演进、深度融合的新阶段,这也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理解中美关系,这也是题眼所在。

点题之后,心态会平衡,眼界也会开阔。

登高,才能望远。

只有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看,中美关系,才能造福两国,兼济天下。

这道必答题,中美双方作答,见证者,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