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姚明、任正非身后的袁隆平

 来源:多维新闻     2021-05-28 12:05

有些外国人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91岁的老人去世,会让那么多中国人感到悲伤。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问,袁隆平是谁?

这让我想起20多年前曾被热议的中国粮食问题。

20年前,我在纽约做记者,就中国发展问题采访过一些美国学者。他们大多都会提到粮食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是极难实现粮食自给的。

他们的观点与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相同。

1994年,布朗撰写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发表于美国《世界展望》杂志,次年成书。

布朗断言,中国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人口增长快,二是水资源严重短缺,三是工业化扩张使农业用地大幅减少。

布朗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从当时的11.1亿增长到16亿,人均消费粮食从当时的300公斤增加到400公斤,粮食总需求将从当时的3.46亿吨,增加到6. 4亿吨。与此同时,到2030年,中国耕种粮食的面积将从当时的0. 91亿公顷,下降到0.48亿公顷。虽然单产水平可从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当时的3.4亿吨下降到2.74亿吨。到2030年,中国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需求的42.5%,其余的57.5%要靠进口粮食来满足。

差不多也是在那个时候,袁隆平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1995年8月,袁隆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开始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很快就达到150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大约50%。中国的年增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口,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英国。

中国当然不只有一个袁隆平,还有成千上万努力提升农业质量、产量的科技人员和农民。中国农业从那时起进入了一个全面腾飞的新时代。

2020年中国小麦的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了2700万亩,但产量增加1300万吨;水稻播种面积比2011年减少393.6万亩,但产量增加了897.7万吨。

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时,中国粮食总产量是4.666亿吨(1995年),能满足布朗测算的3.46亿吨的全国需求量。但布朗估计到2030年,总需求就会达到6.4亿吨,届时就需要大量进口了。

那么,2020年中国的总产量是多少呢?是6.6949亿吨!

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消耗量超过470公斤,比布朗估计的400公斤要多出70公斤,而且超过了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但是,中国人的主粮基本不需要进口。《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 2019年中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75%。

2020年,中国进口粮食1.4亿吨,比往年进口1亿吨要多出不少,但其中的8000多万吨都是大豆,主要用作饲料,用以满足中国人对肉类的消费需求。

最为关键的是,取得这一成绩不是靠耕地面积的增加。中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亿亩降低至2005年的18.3亿亩,粮食产量却大幅增加。多出来的地可以用来耕种其他作物,改善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可以用来发展工业、交通。

那么,是不是因为布朗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估计出了错,所以中国的粮食够吃了呢?

布朗预估中国的人口到2030年为16亿,而最新统计表明中国人口是14亿多。据专家估计,中国人口将于2025—2030年间达到不超过14.5亿的峰值。

其实,就算是到了16亿人口,中国的主粮也是可以自给的。袁隆平和更多的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并没有停步。

2019年10月,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第三代杂交水稻进行了首次专家测产,其平均亩产达到了1046.3公斤。这几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还研发成功了海水稻、耐盐碱的水稻,并且推广到了东南亚、中东和非洲。而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的产量也是在逐年上升。

实事求是地看,当年像布朗这样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一些预估,的确是看到了问题所在。他们提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有敲警钟的意义。同样实事求是地看,他们没有预估到中国人所具有的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假如在那时,他们就对袁隆平,对正在各行各业刻苦钻研的研究者有所了解的话,大概也就不会做出一些悲观离谱的预测了,“中国即将崩溃”的论调也不大可能在西方流行。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这些西方学者。毕竟,他们观察中国的问题是基于历史的经验。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也往往会受自身经验,以及意识形态、历史和传统的刻板印象束缚。

但凡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就会知道温饱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大饥荒在中国历史占有不可或缺的篇章。在美国很多二三十年前出版的童书中,有不少都将中国人的形象画成面黄肌瘦。

直到2000年,还有一个叫作IceBox的公司拍了一部名为《黄先生》(Mr.Wong)的连续剧,剧中的黄先生就是一付猥猥琐琐的样子(下图)。连续剧播出后,招致美国华裔和亚裔团体的强烈批评。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件往事。

2003年,我在美国见证了姚明热。当时许多美国人纳闷,怎么一夜之间从跨越13个时区、相隔万水千山的中国蹦出了这么高大的小伙?

姚明的不同在于,他来自中国,他长得高,会打篮球,而且打得和美国篮球明星一样棒!

美国人没想到的是,中国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中国年轻人的个头和体质早已今非昔比,出上几个姚明,那是必然的。

2018年7月25日,英国研究机构推出报告,公布了多国成人身高百年变化数据。1896年,中国人的男/女性身高只能分别排在全球的130位和134位,而现在中国大陆的男性平均身高171.8cm,女性159.7cm,百年来分别长高11厘米和10厘米,分别排在世界第93位和87位。

医学杂志《柳叶刀》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30年来,中国人的身高不断增加,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75.7厘米,是亚洲第五高。中国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63.5厘米,为东亚第一。

从1985年到2019年,在接受调查的20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幅最大,而女性的平均身高排名第三。

这当然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变化有直接关系。科学家普遍认为,钙含量丰富的牛奶和肉类食品有助于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改善身高和体质。

数据表明,1978年,中国的牛奶产量仅为88.3万吨,而2018年,全国牛奶产量增至3075万吨,鸡蛋、肉、新鲜蔬菜和海鲜的消费量均有较大增长。

中国人吃饱吃好,体质增强,再加上医疗条件的改善,预期寿命也大幅提升。197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59.08岁,到了2018年,就达到了76.70岁。

中国的巨变正是从中国人的变化,从中国人口质量与素质的变化开始的。从这个角度看,袁隆平就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只是这个爱因斯坦不是“投奔”中国的外国人,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直到有一天,美国人突然发现,他们要使用的5G手机和技术来自一家叫做华为的中国公司。

写作此文时,我读到彭博社发的一条消息。

5月2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在斯坦福大学主办的一个活动上说,被广泛称为(与中国)接触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对华政策现在将在一套新的战略参数下运作。他补充说,主导模式将是竞争。

那些站在姚明、任正非身后,成千上万像袁隆平一样的奋斗者会怎样看待这场竞争呢?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学者、教师……他们今天纪念袁隆平,就是在向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学家致敬,向他们那一代人的创新和奋斗精神致敬。

这才是未来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最重要的因素。

是时候换个思路来认识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