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都需要一次“失败的会谈”

撰写:     来源:多维新闻    2021-03-20 04:42:02
3月19日,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中美首次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AP)

3月19日,美国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的中美首次高层战略对话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举行。(AP)

目前中国官方对于中国国际定位的表述,用的词是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而新浪微博上24.5亿阅读量、116万讨论量,全球媒体的集中报道,至少说明正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中美高层2+2会谈,已经确定无疑地“走进”了舆论舞台的中心。

截止3月20日凌晨,新浪微博的热搜榜前10中,有三条内容都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即便是中国国内的热点话题,如此高的关注度也并不多见。中共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在会谈中的“我们把你们想的太好了”、“你们在中国面前没有资格说,你们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美国不代表世界舆论”、“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等表述,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有点“病毒式”传播的意思。

即便是中国官媒报道中没有收录的那句“难道我们吃洋人的苦头还少吗”,也通过在会谈现场的视频触达网友,在某种意义上向民众普及了一下“外交场合原来也是可以这样说话的”。英国广播公司(BBC)亦认为,“洋人”这种强硬大白话出现在外交场合,“更多是说给中国国内的听众。”

原计划几分钟的开场白,在双方你来我往的拉锯中,进行了将近一个半小时。很多西方媒体打出了与现场会谈气氛相匹配的标题,比如英国《卫报》用词是“公开斥责”(publicly rebuke ),《独立报》称中美“公开会谈中对撞”(clash at public talks),《泰晤士报》形容双方“互呛”(trade barbs),《金融时报》称双方“大抛指责”(hurl accusations),天空卫视新闻台(Sky News)的报道更直白:“开场很糟糕,双方互相攻击了一个多小时”。

不少评论者认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与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Jake Sullivan)对于中方的表现似乎有些错愕。毕竟此前刚刚结束的美日2+2会谈,美日双方发表了一份多处针对中国的措辞严厉的声明,这或许让美国有了“联手制华”的心理优势。中国方面的“硬怼”显然出乎了相当一部分国际舆论的预料。

中文互联网上则是一片欢欣鼓舞之声,“美国应该认清现实”、“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经不是清朝末年的那个中国了”。流传最广的一张图是一张经过拼接的图片,上半部分是120年前《辛丑条约》签字现场的合影,下半部分就是此次阿拉斯加会谈的现场(2021年恰好是农历辛丑年),显然是想要表达出“强烈的对比”。

有观察者对此感叹,发生在阿拉斯加的事实,要“强过中国官方一万次刻意的正面宣传”。

大陆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更是发文认为这场阿拉斯加会谈可能会“载入史册”,因为这是“中美两大国前所未有的公开面对面交锋,极具象征意义”,既给美国国内政客“恶补了关于中国是谁的认知”,又给美国的一些盟友看看中国怎么与美国打交道,“总主动招惹中国,别指望中国会对他们客气”。

点击大图观看让很多人大呼“刺激”的中美2+2会谈第一场⇩

3月18日,中美高级外交官员在库克船长酒店(Captain Cook Hotel)举行会晤。这家酒店位于阿拉斯加安克雷奇。(AP)
3月18日,杨洁篪和王毅进入库克船长酒店。(AP)
杨洁篪在会晤上发表讲话,批评美国干涉中国内政。(AP)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白宫国安顾问苏利文出席会谈。(AP)
布林肯(左)和沙利文(右)也对中方的言论进行了回击。(AP)
第一场会谈的气氛变得如此紧张出乎很多人意料。(AP)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在参加中国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表示,今天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

所以有国际媒体表示,阿拉斯加的唇枪舌剑,正是为习近平的“中国已经可以平视世界”作出注解,堪称“一场平视世界的外交演练”。

对此,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对中方的表现颇为赞赏,她在自己的脸书上转载了中美阿拉斯加首场对话的视频,并写道“当美方试图故意贬损伙伴方时,这才是应该如何在他们面前‘就座’的方式。”

不知道美国媒体是不是想在3月19日的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找回场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记者在提问中引用美方官员的话,称中方来阿拉斯加“似乎更倾向于作秀,更聚焦的是戏剧化表现而非实质性会谈”,并将中国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把杨洁篪的发言做出的图片称为“红底黑字的‘大字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在有关消息稿中明确表达了中方的立场。是由于美方不遵守事先有关发言时间的约定,是美方挑衅在先,挑起争端在先,所以双方从一开始在开场白的时候就充满了火药味和戏剧色彩,这不是中方的初衷。

不过在中文互联网大V“兔主席”看来,美国才是作秀的一方。在布林肯与苏利文的开场白中,两人一如既往的在新疆、香港、台湾等问题上批评中国,并指责中国破坏国际规则、“用经济手段胁迫其他国家”等。

更关键的是,两人花了相当的篇幅去讲“美国故事”: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上任以来在抗疫方面取得了怎样的“巨大成就”,稳定和复苏经济,特别是着力宣讲美国制度怎么优越,价值如何崇高,人民如何优秀,如何能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如何有一颗持续改善自己和追求完美的心,如何在一次次困难中变得更强等等。

这些内容显然与本次中美高层战略会谈没有直接关系。“兔主席”认为,这些话的受众,很明显并不是坐在对面的中国外交官,而是美国媒体与国民、西方舆论及美国要争取的传统盟友。

会谈的火药味渐浓也就不难理解——“你就不是来跟我进行双边谈判的,你关心的其实是台下和幕后观众,你关注的是他们的反应,你请我来只是把我当成你游说本国选民、说服本国政客、拉拢其他国家的工具。”

在这个意义上,杨洁篪的讲话其实是中国对过去几年针对美国积累的不满和怨气的集中表达,“憋了很久的话都拿出来不吐不快了”。以美国的种族不平等及暴力问题等为例,杨洁篪对美国的制度进行了正面的、直接的批评,指出了美国民众对自己政府、政治的不满和失望,指出了世界舆论对美国看法的变化,而且毫不客气地指出,美国是在转移自己国内的问题和矛盾。

“在这样的场合下,中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面对美国最高级别的外交官,对美国制度、国内政治、外交提出这样的尖锐批评,在当代史上应该是非常罕见的。”

中方代表团犀利的反击恐怕不只是出乎了美方代表团的意料,国际舆论也普遍感到惊讶。(Reuters)

中方代表团犀利的反击恐怕不只是出乎了美方代表团的意料,国际舆论也普遍感到惊讶。(Reuters)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还瞄准了美国之前的小动作,特别是美国在中国代表团飞赴阿拉斯加之前以香港问题为由制裁中国官员的做法,“希望基于此获得谈判优势的小算盘”,当面予以反驳。

其实早在中美确定要在阿拉斯加举行高层2+2会谈以来,包括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内,不少声音都表示不用对这次会谈抱有太大期望。而首场会谈进行的如此紧张刺激,或许更会让不少人觉得拜登政府对中国“原来也这么不友好”。

但在一些评论者看来,如果说布林肯和苏利文代表了美国民主党政府的对华态度,在目前美国的语境下,已经算是“好”的了。民主党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美国国内的左翼政策,解决本土问题。但经过特朗普(Donald Trump)执政的四年,极右翼和民粹已经改写了美国政治,限定了民主党的选择。“处于被动地位的民主党需要顺应和呼应共和党设定的议程,否则很难推动自己的左翼政策。”

而两党目前唯一的共同语言,就是“对付中国”。所以,“民主党需要通过攻击和打击中国‘攒人品’”,籍此获得共和党政客和中低层白人的更多支持,并寻求推动其在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及议程(例如种族平等、最低工资及各种减贫扶贫、医疗改革、教育政策改革等)。

同时,布林肯和苏利文在开场白讲话中强调美国奉行“多边主义”,显得颇为突兀,其实也是在说给美国的盟友听,包括说给美国的势力范围国家以及美国想要拉拢的那些国家。

由此可见,美国的外交议程中,拉拢盟友是第一位的,中国等议题都是后话,所以在同中方会谈的时候也不忘了说自己最需要说的内容。有观点认为,为了修复与盟友的关系,“如果需要牺牲和中国的关系,(美国)也是在所不惜的。”

内政优先于外交,外交政策中盟友优先于中国。无论是美国国内的政治动员,还是面向盟友的国际动员,中国都是美国的“资源、筹码、润滑剂”。

这也是为什么来自北京的安邦智库(ANBOUND)提前预测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将是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勉力之行”。中美两个大国的确有必要重启沟通与对话,即使双方有明显的分歧和地缘政治摩擦,但双方都无法忽视并绕开对方。基于理性,中美两国必须着眼于大局,打开沟通窗口,这样才能打破僵局,避免误判。但另一方面,目前两国基于各自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对此次会谈达成有效的成果又不能抱过高的希望,一次“不怎么成功的会谈”对于双方都是可以接受的。

何况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当中美“公开吵”了以后,“双方接下来的对话反而能多些理性和务实。”据一些国际媒体报道,虽然开场部分比较激烈,但后续双方又闭门进行了实质的、严肃的、直接的会谈,在两个小时内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立场和优先考虑,进度超过预期,气氛也有所缓和。

中国外长王毅似乎也在间接证实这一点。到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第二场会议结束后,王毅对媒体表示,第二轮会谈还算顺利,谈了很多地区问题,之后的第三场会议还有很多问题要谈。有记者追问第一轮会谈时的紧张气氛,气场向来强大的王毅表示,“谈不上紧张,双方阐述各自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