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不如向中学习/南洋社论

 

 

冠病以来,政府直接派钱二次,首次112亿令吉,第二次近70亿令吉,共约180亿令吉,1060万人受惠。

内陆税收局今年目标1540亿令吉,因疫情冲击,只得放眼1000亿令吉。

 

对比之下,政府直接派钱,近人民总纳税20%。这么一来,“国民关怀援助金”成了10%纳税人支援90%国人。

专家认为,扩大税基,低税率下,让人人纳税,才是长远而公平的税务政策。但疫情跟前,政府还得先搞定人民的生活与收入稳定,否则一切免谈。

财政部长东姑扎夫鲁说,截至9月18日,薪资补贴已发出119亿3000万令吉,260万名员工受惠。

 

现金援助与薪金补贴措施,目的在于注入资金,鼓励人民消费和公司生产,以推动国内消费,确保内需循环流动,为经济制造乘数效应。

4次经济振兴配套,总额3050亿令吉的援助拔款,政府期望为国内带来3.7%至4%经济增长。

政府二次直接派钱,意味着首次成果不彰,说明派钱还得审慎执行,倘若疫情突变失控,则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其时,政府要否继续派钱?负利率、财政赤字货币化、直升机撒钱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或许对疫情经济有所帮助,不过,凡事留一线,良策也不宜用尽。

毕竟,非常规货币政策难以全身而退,货币放水“易放难收” ,直接派钱也非长远办法,对经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鉴此,政府不能毫无节制的派钱。

是以,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在应对疫情危机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人们的忧患仍未缓解,内循环几乎成了全球面对疫情的最新经济发展趋势。

日本前首相安倍的三支箭经济政策的失败,源于人民对前景的不稳定与不安,宁可储蓄,甚至减少消费。低收入家庭消费若放不开手脚,内循环必然难成功。

前瞻性的中国早已着眼“双循环”经济战略,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本身的经济加分求稳。

IMF估计全球经济今年普遍萎缩,中国是唯一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其向东学习,抗疫防疫与经济,今天不如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