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当天皇登基遭遇王妃被贬,皇室大典远不及王室宫斗吸引人

撰文/张明扬,专栏作家     2019-10-23

这两天“时运”最不济的可能就是日本皇室了。10月22日,日本第126代天皇德仁在皇居举行了即位仪式,场面不可谓不盛大,参贺的民众排队排了两公里,安倍也三呼了“万岁”,但在中国的舆论场上,比如说在微博热搜上,天皇即位就毫无新闻头条的运气,生生的被泰国王室的一则突发八卦牢牢压制着。

日本天皇登基仪式

10月21日晚,泰国王室发布消息称,剥夺王妃诗妮娜的全部头衔,理由是对“国王不忠”和“挑战泰王对王后的任命”。而就在不到三个月前,诗妮娜刚刚被任命为王妃,这也是自1932年以来,泰国王室首次公开承认一夫多妻制。

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册封诗妮娜为贵妃

记性好的人应该记得,泰国王室此后还发布了一组新王妃的照片,这一组驾驶飞机、训练跳伞、参与射击的照片关注度之大甚至导致了网站因访问量过大崩溃,而在中国,这组照片也毫无意外的上了热搜,除了美貌之外,中国群众对于“王妃”这个充满宫斗色彩的概念明显热情更为洋溢。

诗妮娜曾拥有少将军衔

玛哈·瓦吉拉隆功国王与诗妮娜在泰国大王宫(又名大皇宫)内

然后,有研究精神的网友还会继续扒下去,发现泰王在王储时代就有很丰富的离婚史,王妃的背景也很多元……

从泰王王妃的各路新闻跟帖里,可以明显看出这一届网民对宫斗剧的感情之深,跟帖中到处都是《甄嬛传》《延禧宫略》或《如懿传》的宫斗梗,《泰国“甄嬛”宫斗惨败:当贵妃不到3个月,被剥夺一切头衔》类似的标题也是满天飞,“贬为庶人”的宫斗说法甚至比很多现代概念都更精准。

网络评论

无论天皇即位是件多么隆重的正经新闻,败给泰国王室也是一件特别可以的事,毕竟后者有宫斗概念。但是,就在这两则皇室新闻对决的当天,天皇即位甚至还被一则西班牙王室连新闻都算不上的“花絮”抢了些风头。“西班牙公主给两米高国王撑伞”在当天也赫然成为了一条热搜,14岁的西班牙小公主靠着撑伞这一个动作就成功俘获了中国公众的心。

14岁西班牙小公主给近两米高的国王爸爸撑伞

如果说小公主有颜值,自带童话体质的话,就在前一天,“哈里王子承认和威廉王子有裂痕”这样一条新闻也在中国舆论场成为了热点,我的惊讶在于,在两位高颜值王妃和几位走可爱系的王子公主都没有出现的情况下,中国人竟然对一对兄弟的连八卦都不是,也没有什么正经新闻价值的信息也能产生如此的兴趣……各位观众,英国正在脱欧的漩涡中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呢。

威廉王子与哈利王子

从即位,到婚变,到父女小清新,到兄弟相爱相杀,四条王室新闻在两天内同登热搜,我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是多么热爱国外王室啊。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人只关心王室的家长里短,日本天皇即位之所以看上去没那么火,除了缺乏八卦以外,原因之一还是因为此前火了好几把了了。你难道忘了,就在几个月前,像日本改元“令和”这么硬核的新闻,也只能算是靴子落地引发了朋友圈的热议,一下子俨然人人都成为了日本古籍《万叶集》的爱好者。

当然,对于日本皇室的八卦,中国人更是保持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关注。比如,美智子“上皇后”是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后,是在网球场和还是皇太子的明仁认识的;雅子皇后是外交官出身,婚后长期“抑郁”,没生出皇子,当然,爱子公主小时候在中国也算是网红;秋筱宫亲王的女儿真子公主(内亲王)订了婚,却发现未来夫婿家中丑闻缠身……

真子公主与未婚夫

在虚君制(当然,在泰国未必有那么“虚”)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君主制在本国还能起到这样那样的类似“稳定人心”和“传统象征”的作用,但如果放在全球范围内,纯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君主制对于全球公众最大意义就在于“八卦”了。

在西方童话的语境内,最美好的爱情总是属于王子和公主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海的女儿》、《豌豆公主》、《纳尼亚传奇》……这些新老童话经典中哪个少得了王子公主“最后,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的桥段,而这些童话,也在儿时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

好莱坞电影里的公主和王后

迪斯尼动画片里的女王

同样,君主制的存在是给成年人营造了一个“童话世界”,王室的生活和各种充满仪式性的典礼,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秀,这个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现实政治和真实情境中那些令人糟心的事情,而虚君制恰恰完美契合了这一童话属性,国王永不犯错(因为不管事),王子公主的存在的意义就像童话中一样,主要是为了寻找爱情和一场盛大的婚礼,然后,我们可以在电视上,在网络上,观看威廉王子和凯特的婚礼,观看哈里王子和梅根的婚礼,事实上,不止是婚礼,从王子公主出生开始,到谈恋爱到生娃,我们都在目不转睛,甚至是王妃们孕后第一次亮相穿的衣服,中国人也和英国人一样心心念念。

而在中国,对于王室八卦的热爱,除了人类共享的童话记忆以外,更特殊的语境,或者说另一个相对次要的思想资源是宫斗剧在这些年的流行,这就好比中国人对于考古新闻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盗墓小说一样。

在宫斗剧的世界里,君主制分前朝和后宫两大体系,而后宫则是那个更精彩的存在。如果说在中国真实历史中后宫的存在感是被夸大的话,在前朝功能基本被剥离干净的现代君主制中,剩下的也就只是后宫那些精彩了,而这又恰恰精准契合了宫斗剧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只有后宫的现代君主制中,倒也落得纯粹,我们可以心无旁骛的在全球媒体中寻找各种王室八卦,寻找一切符合宫斗剧“审美偏好”的东西,王室婆媳矛盾啊(太后与后妃),兄弟失和啊,王室婚变啊。西方王室八卦因为一夫一妻制的“限制”会显得单调一些,因此,当泰国这种更“经典”的后宫相争桥段出现,就真的圆满了……

当然,中国人对于“后宫八卦”的偏爱应该比宫斗剧的历史更悠久,从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全人类共享的偏好,君不见,英国人也就罢了,美国人对亨利八世那些后宫绯闻也热爱的不行,拍了部叫《都铎王朝》的美剧,还有电影《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都铎王朝》剧照

英国王室

说到底,君主制的魅力至少包括这三点:提供了一个充满仪式感和传统色彩的“平行世界”,在这个变化快到令人无法适从的现代世界里,像活化石一样的王室会给你一个“总有一些东西永不改变”的心理暗示,毕竟,是人总有保守传统和惧怕改变的那一面;提供了充沛的八卦和后宫话题,让你可以随时对接王子公主的儿时记忆;虚君制,也就意味着从不犯错,可以让人对现实政治重拾信心,就像英国人糟心的看到近三位脱欧时代的首相时,再郁闷也还是可以从女王身上寻找慰藉,幻想着女王可以像《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一样一言兴邦,因此当女王发表一些按照宪制体系完全是念内阁稿子的演讲时,群众们也会自我暗示为女王“发话”了,一切都安排了。

英国女王

君主制已经不断证明自己可以和现代社会共存,在脱欧或地震一类的危机时刻可以为公众提供那种比罗斯福“炉边谈话”还要暖心的心理支撑,在更长久的承平时代还可以“额外”提供很多花絮和八卦,此时,你非要说自己就是对王室和八卦深恶痛绝,那就真的是焚琴煮鹤了。

毕竟,王室八卦,真的是白送给你的。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时,当1945年麦克阿瑟趾高气昂的和裕仁天皇见面时,都没有人没有想到,君主制,还可以有这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