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欲借“数字帝国主义”扭转颓势

萨米•奈尔 

美国近些年的全球监听战略性质极其严重,世人不能掉以轻心。不仅美国的对手被当作敌人,盟友也被当作敌人。监听范围已扩大到普通民众和国家元首私人生活的事实,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搜集战略、武器装备、技术和经济信息的范畴,显示出一种疯狂而专制的世界观。

认真审视美国的权力理论,就会发现其疯狂之处。美国对权力的认识可能在9•11事件影响下已变得非常偏执,安全机构不但被赋予监视本国居民的权力,还被赋予监控全世界的权力。

说它专制是因为,拥有了解一切以及威胁和操纵每一个人的能力,始终是专制国家的梦想。美国凭借超现代的技术手段,比20世纪的独裁国家更好地实现了这一梦想。这已成为一种新型帝国的代表,其目的不在于进行直接统治,而在于获得使任意一个看似危险的人失去行动能力的手段,敲诈数以百万计的个体,挑起国家或经济体之间的冲突。总之,尽全力对付在国际上反对它的人。

正因如此,奥巴马可以带着关于默克尔女士的绝密信息前往德国;爱丽舍宫的电话线在他抵达前就已遭窃听;西班牙前首相萨帕特罗经常遭监听;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谈判代表能实时了解其他国家代表从本国政府获得的指示。此外,全世界数亿民众都受到了监听。

一个非常有必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这么做?美国为什么在战略和政治上痴迷于此?

答案既不可能是心理上的,也不可能如奥巴马所说,只是一个“错误”,而是历史和经济上的。事实上,美国所僭取的不受节制的权力以及国家安全局的监听能力,是美国所处环境的直接后果:这个国家在经济上陷入危机,财政处于崩溃边缘,同时还要面对新兴大国(中国、印度和巴西)崛起和德国重返世界权力中心。

美国寻求通过控制全球信息扭转不可避免的颓势,把经济武器(与核武器和石油武器一样重要)作为未来的核心。之所以要控制信息,是因为未来世界经济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互联网等重要力量以及谷歌、苹果、微软等全球性运营商。而且可能还会出现更加强大的力量。美国要面对的正是这一历史挑战,为此不惜践踏最基本的民主法则。谁能最大程度垄断信息,谁就能掌握世界权力。通过监听整个世界精确跟踪民众的思想动态,正成为全球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美利坚帝国试图利用现代电子知识保护其正在衰落的经济力量并扭转这一趋势。这一战略的成败,首先依赖于受害者的逆来顺受。鉴于欧盟怯懦而心怀鬼胎的反应——10月24日至25日的欧盟峰会拒绝就这一问题采取坚决立场,华盛顿可以再得意几天。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1日西班牙《国家报》)

链接一:以自主创新维护“数据主权”

•黄堃 、 陈勇•

“棱镜门”丑闻持续发酵。法、德等欧洲媒体近日先后披露,美国情报机构大范围监听欧洲国家的公民和官员,连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未能幸免。

美国之所以能随意窃听欧洲国家,是凭借其网络和电信核心技术上的明显优势,以及欧洲国家对其技术的依赖。

众所周知,从芯片到操作系统,从网络路由器到数据库软件,美国在IT业界的几大企业在各自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斯诺登陆续“爆料”揭示,美国情报机构侵入其他国家的电信或网络系统获取数据,离不开这些大企业的合作。

此前有媒体披露,微软操作系统和英特尔芯片都留有“后门”,这很可能被美国情报机构所用。不仅如此,谷歌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合作也屡次被曝光。但人们从“棱镜门”事件可看出,美国硬件生产商、软件开发商、电信和网络服务商、社交媒体等一众企业——几乎全部IT产业链,一直在和情报机构进行广泛、深度的合作。

正是在这些企业的合作下,美国情报机构可以截取电信、移动通信、电子邮件以及社交媒体服务器上的全部数据,然后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筛选,再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可以把被监听者的行为规律、偏好特征等清晰地勾勒出来。小到普通公民,大到国家领导人,“棱镜”下无所逃遁。

在信息技术领域,欧洲曾是一个先行者,一度也占据较领先地位。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时代,欧洲企业科研创新明显滞后,技术上与美国企业拉开差距,仅保留了个别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核心技术依赖美国。

面对严峻现实,欧洲试图亡羊补牢。“棱镜门”事件后,德国总理默克尔等欧盟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些欧盟官员、专家呼吁,在欧盟及其各成员国政府的主导下,以空客模式组建具有竞争力的信息技术大企业,重建“技术自主权”。

欧洲国家的教训足够深刻:在经济总量上,欧盟是个“巨无霸”,但在关键的信息技术领域却受制于人,自身信息安全和“数据主权”难以保证。

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在信息时代,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要维护信息安全,还是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大力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掌握“技术自主权”,才能维护本国的“数据主权”。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0月28日《解放军报》)

链接二:“大数据战”时代需紧握“数据主权”

•杨运忠•

“世界的本质是数据,大数据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的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这句话在军事领域同样适用。大数据将使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发生重大改变,世界正进入“大数据战”时代。

大数据将开启一种新的作战样式——大数据战。狭义上讲,未来战争将是以数据攻击和防护为基本手段的全新作战样式。大数据是信息库,更是撒手锏。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跨网或离网攻击都将成为可能。即便是与互联网完全物理隔离的军事指挥控制系统和数据系统,都将成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攻击的对象。广义上讲,未来战争也具有“大数据战”的基本特性。实时的战场信息、各种侦察平台搜集的信息、作战指挥中心的每一项指令、传感器信息等,都是以数据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这些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构成了最基本的战场生态。拥有大数据,并将大数据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继而转化为战场优势,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决战焦点。

大数据将成为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关键。未来,拥有对海量数据占有、控制、分析、处理的主导权,就拥有“数据主权”,就能以此为基本参数和清晰坐标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并以系统集成的数据链,打造和提升体系作战能力。对数据搜索、分析、处理的争夺,将是赢得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颠覆性变革,对建设信息化军队将产生革命性影响。在作战指导上,大数据时代的无缝链接,要求指挥员更加具备基于体系作战的系统思维、基于内在联系的关键思维、基于数据模型的精确思维、基于对战争和战场进行预前设计的前瞻思维。在军队组织形态上,扁平结构、层次简捷、高度集成、体系融合,是大数据时代军队体制编制的基本特征。去年9月,美军颁布《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20》,首次提出“全球一体化作战”,要求美军各军兵种以及同盟伙伴国军事力量之间进行快速融合,形成一体化作战力量。这显然是大数据时代联合作战的高级形态。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上,要按照以数据为中心、以搜索分析处理数据为中枢的架构,自上而下地建设“数据网络”,加快组建云计算中心,把对大数据分析处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努力建构精确分析处理大数据的硬件系统和软件模型,实现大数据“从数据转化为决策”的智能化和瞬时化。在武器装备上,注重各作战平台的系统融合和无缝链接,保证战场信息的实时快速流转,缩短从“传感器到射手”的时间差,实现“发现即打击”“发现即摧毁”的作战目标。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92期,摘自2013年10月27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