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强•
窃听风暴引起全球反弹
连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设点监听的行动不断遭媒体曝光,窃听风暴引发多个国家的强烈反弹。
斯诺登披露的文件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在80个驻外使领馆安装了监听装置,开展一项代号为“包房”的监听行动,其中19个站点设在欧洲,包括德国、法国和西班牙这些“伙伴”国家。
在盟友体系中,美国将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视为可信任度最高的国家,并与四国签署了“五只眼”的情报共享协议,约定不对彼此进行监听,其他盟友则难以享受这种“待遇”。
美国不仅对德国、法国和西班牙数百万民众的电话通信进行监听,对这些国家的政府首脑也不“放过”。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的监听持续了10年以上。美德关系由此跌入低谷。德国还考虑邀请斯诺登前往作证。
美国的监听行动也招致亚洲多个国家的批评。马来西亚称将严肃对待相关报道,并将展开核查。泰国表示美国此举违反了泰国法律,泰国的安全机构已就此处于警戒状态。印尼则“强烈抗议”美国在其驻雅加达使馆安装监听设施,称这“严重违反了外交准则和道德”。
奥巴马总统试图以“不知情”置身窃听风暴之外,政府官员则极力为监听计划辩护。10月29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在众议院作证时说,国家安全局对7000万法国民众和6000万西班牙民众进行监听的报道是“完全错误的”,媒体“误读”了斯诺登披露的文件内容。
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罗杰斯则表示,美国的监听计划让欧洲盟友“更安全”,这是值得“开香槟庆祝的事”,奥巴马总统无须为此道歉。
IT巨头沦为美窃密工具
美国国家安全局不仅利用海外据点实施监听,而且还通过“入侵”网络巨头谷歌和雅虎,从中获取海量的通讯信息。
10月31日的《华盛顿邮报》披露,根据《外国情报监控修正法案》第702条,美国国家安全局与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暗中入侵谷歌和雅虎的全球光纤网络,实施一项代号为“肌肉”的信息搜集行动。
《华盛顿邮报》从斯诺登曝光的文件以及与奥巴马政府“知情官员”的访谈中,获悉了国家安全局的这一秘密项目。报道称,根据今年1月9日的一项“绝密”统计,国家安全局每天从谷歌和雅虎的内部网络获取数百万条信息,发回其位于马里兰州的米德堡总部。在随后的30天内,国家安全局的一线搜集人员从这些网络中发回了近2亿条信息,其中包括大量的“元数据”。
谷歌和雅虎则分别发表声明称,它们并没有对国家安全局的窃密行动提供授权。“我们一直为这种可能的窃密行动感到担忧。”谷歌公司首席法律顾问戴维•德鲁蒙德说,“政府部门大规模地从我们的私营光纤网络中获取信息,我们对此感到愤怒。”
德鲁蒙德表示,这种状况凸显了对国家安全局的监听项目进行改革的“紧迫性”。美国各大IT巨头也发出呼吁,要求以立法形式终结国家安全局针对民众电话的监听项目。
10月31日,谷歌、脸书、微软、雅虎、苹果和美国在线6大IT巨头发表声明,要求奥巴马政府提高向IT公司索要信息的“透明度”,并以此为“关键的第一步”,推动立法改革加强对政府监听项目的监管。
参院提案欲为监听“正名”
斯诺登揭露美国政府的监听计划以来,美国国会一直面临着推动立法改革的压力。日前,参议院通过一项议案,试图为国家安全局的监听项目“正名”。
10月31日,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以11比4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名为《外国情报监控改善法案》的议案,对国家安全局搜集美国民众电话通信在内的监听项目予以“认可”,同时要求在此过程中强化对公众隐私的保护。
“国家安全局对手机通信的监听项目是合法的,而且处在国会和司法程序的广泛监督之下。”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范斯坦说,“我相信监听项目对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但我们应该而且能够做的是提高项目的透明度,从而在隐私保护方面争取公众支持。”
议案要求对总统授权的海外监听项目加强监管,国家安全局局长和总检察长需听从参议院的指令。议案准许国家安全局继续执行现行政策,对截获的电话通信保留5年,但调查其中超过3年的信息需获得司法部长的批准。
但是参议院的议案受到保护隐私组织的质疑和批评。这些人士认为,议案表面看来是要对国家安全局的权限作出限制,但“核心”却是使监听项目“合法化”。从这个角度说,议案不仅没有对国家安全局设限,反而强化了其实施监听的权力。
审理泄密案复杂性增加
在斯诺登和曼宁等人的曝光之下,美国庞大的监听计划让世界侧目。而如何审理越来越多的“泄密”案件,也让美国司法界倍感头疼。美联邦法官日前作出的一项决定,更加剧了泄密案件审理的复杂性,被告将处于更不利的位置。
10月28日,华盛顿地区法院法官科琳•科特利发布指令,准许政府部门在泄密案审理中向其“私下通报”案件涉及的机密情况。科特利曾是外国情报监控法庭的首席法官,正是她授权国家安全局对数百万美国民众的手机通信进行监听和搜集。
科特利的指令让前国务院武器专家斯蒂芬•金更难为自己辩护。金被控向福克斯电视台的一名记者“非法泄露了国防机密”,而金正寻求法官的批准,以便在法庭上展示相关“国防机密”为自己辩护。
“政府部门可借此向法官渲染各种可怕的后果,被告就像被缚住了一只手,只能以单手之力来打官司。”在另一起泄密案中,为一名前中央情报局官员辩护的律师爱德华•麦克马洪说,“这种程序不公正地改变了游戏的规则,在我看来与法律的宗旨不符。”
金的代理律师洛威尔表示,政府部门不能被允许借助“秘密证据和秘密辩论”来剥夺被告利用“机密信息”辩护的权利。而联邦检察官则反驳说,政府部门起诉泄密案时面临“泄露额外敏感信息的风险”,政府需要避免向被告披露“高度机密的信息”,因为被告无权知晓这些信息。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5日《法制日报》)
链接一:苹果自曝被美当局“强索”信息
•马丹 、卜晓明•
美国苹果公司5日发表报告,披露今年上半年不同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提出的索要其用户信息的请求数量,以及获得苹果公司配合的请求数量。这是自“棱镜门”事件曝出美国主要互联网公司配合美国情报部门实施网络监听的消息后,苹果公司首次发表这种透明度报告。
苹果公司说,用户有权知道他们的个人信息被怎样管理,苹果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披露了相关信息。报告显示,今年截至6月30日,美国执法部门向苹果公司提出的涉及其用户账户信息的请求在1000个至2000个之间,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执法部门提出了700余个此类请求。各国和地区执法部门提出的涉及苹果用户设备信息的请求数量有12000多个,其中美国的请求数量为3500余个。
报告还列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执法部门提出的请求,分别涉及多少账户、有多少账户的信息被披露、有多少请求被拒绝等数据。根据报告,苹果公司对美国提出的88%的涉及具体设备的请求提供了信息。
报告中涉及美国的数据并不详细,为0至1000或以1000为单位递增的区间数。苹果公司解释说,美国政府目前只允许其公布非常有限的涉及国家安全的请求信息,因此这份报告只提供相关的区间数。
苹果公司还表示,政府部门提出的请求大部分涉及具体设备,通常与设备遗失或失窃有关。而大部分涉及账户信息的请求与抢劫、人员失踪等犯罪行为有关。
苹果在报告中说:“我们强烈感到政府应该取消封口令,允许公司披露关乎《涉外情报监视法》和‘国家安全信函’的完整准确数据。”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7日《文汇报》)
链接二:美科技公司遭遇严重道德危机
•丁小希 、马菲 、莽九晨•
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施密特11月4日再次代表公司痛批美国国家安全局对其公司数据中心的监控行为,称如果情况属实,那么这种行径不仅“可恶至极”,也可能违反法律。 施密特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表示,国安局采取的行动缺乏理性的判断,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找到合适的监管尺度,是平衡国家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开端。
美科技公司遭遇严重道德危机
根据美国情报机构前雇员斯诺登披露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已经秘密侵入了雅虎和谷歌数据中心的通信连接装置,可以随意搜集上亿用户的账户数据。国安局可能不会保留全部,但会有很多信息进入其审查范围。
施密特表示,谷歌已经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安局和国会议员提交注册申诉。“国安局搜集了近3.2亿人的电话记录,只是为了找到大约300个可能存在潜在威胁的人,这是非常糟糕的公共政策,而且还可能违法。”施密特说。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2013年1月的一份绝密文件显示,国安局信息搜集部门每天将雅虎和谷歌内部网络的百万条记录传输到国安局总部。在接下来的30天里,工作人员通过筛选,已经将大约1.8亿个包括元数据的新记录,传输回安全局的系统进行处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开启,客户网络数据的存储、整理和分析成为许多科技公司的主要业务。这些公司的数据中心也是其存储用户信息的“心脏”,而国安局对这些数据的窃取和监控不仅让这些公司违反其承诺的“用户隐私保护协议”,还让他们遭遇严重道德、商业和公关危机。
不少美国企业可能是监控项目“帮凶”
监听丑闻曝光后,美国科技公司纷纷与国安局撇清关系。“脸谱”公司首席执行官曾在近期公开对国安局的做法表示厌恶,称“政府把事情搞砸了”。谷歌公司发表声明说,公司长期以来都对这种窥探十分担忧,并且从没有给政府提供过侵入其系统的权限。“我们对政府长时间通过我们的光导网络拦截数据表示愤怒,这同时也表示现状必须得改变。”雅虎公司发言人则表示,公司对国安局的窥探毫不知情。
一般来说,科技公司只对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加密,而不会对内部数据加密。但在监听丑闻曝出后,谷歌、脸谱和雅虎公司都表示将加固内部网络的保密性,增加密钥的长度。
同时,有一些人怀疑,美国一些科技公司是国安局监控项目的“帮凶”。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成千上万的科技、金融和制造公司都和美国国安局有密切合作,提供敏感信息以换取国安局独家掌握的一些机密情报。据4名知情人称,许多公司都主动给国安局、中央情报局等情报机构提供信息,互联网和通信公司、银行、网络安全供应商、卫星通信公司等尤其如此,有的企业甚至参与了情报组织的项目。有些时候,这些信息并不一定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而是帮助其渗透“敌手”的网络和电脑。例如,微软公司在其公开发布任何信息“补丁”前就会先给美国安局“过目”。
韩要求美就监听作出详细解释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韩国是美国国安局进行监听的主要对象之一。韩国外交部发言人赵泰永5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韩国政府已向美方表示了对监听丑闻的忧虑,并要求美方作出详细解释并迅速采取改正措施。韩国政府目前正在等待美方答复。赵泰永表示,韩国首先需要做的是,确认美国是否有窃听的事实,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纽约时报》此前曝光了美国国安局的一份文件,显示美国在外交政策、情报机构活动等方面,将韩国列为对美国利益十分重要的“焦点地区”。此前,韩国政府曾要求美方确认相关事实真相,即今年7月美国国安局对韩国驻美国大使馆等38个外国驻美大使馆进行监听、上个月曝光的美国国安局对35个国家的领导人进行监听消息等。美国政府曾向韩方表示,理解同盟国的担忧,将重新思考情报活动。韩国媒体对此评论称,这相当于美国默认了监听行为。
韩国《中央日报》发表评论称,韩国应该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要求美方道歉和采取措施杜绝类似事件。韩国各有关部门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弄清美国是以何种方式在监听,并提高自身安保水平,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朴炳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早就开始对包括盟国在内的国家进行监听,这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韩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如果不向美国表达抗议,那就相当于默许美国的监听行为,这会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短期来看,美国的监听行为不会立即严重影响韩美关系,但从长期看,这一事件会使韩国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感增强。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5日表示,马方已向美国驻马大使馆以及澳大利亚驻马高级专员公署递交抗议照会,同时要求两国驻马使节作出解释和说明。纳吉布说,马方正在等待奥巴马所要求的有关监听项目的审查结果。他同时表示,马来西亚原则上反对针对任何国家政府的间谍活动,原因在于相关活动可能涉及主权。
点评
曾剑秋(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监听门”暴露了美国政府没有任何信誉可言。美国不仅监听其他国家政府官员,还监控企业和企业家,可以说是肆无忌惮。谷歌、脸谱等企业为挽回企业声誉而采取的所谓加密措施,实际上也是无奈之举,象征意义更强一些。
如果美国政府决心要通过网络进行监听,这些企业所谓的加密措施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现在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对网络用户而言,无论使用哪个网络公司的产品,都不可避免被监控。
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是国家应尽的义务,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关键,是国家制定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可能指望企业采取什么切实的办法。另外,国与国之间也要“讲规矩”,美国肆意监控其他国家,是霸权主义做法,是靠着自身实力欺负他国。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链接三:华盛顿声称绝不宽恕斯诺登
白宫拒绝斯诺登赦免要求
【埃菲社华盛顿11月3日电】据白宫一名官员透露,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打算赦免“棱镜”项目曝光者爱德华•斯诺登。这位中情局前雇员目前暂时在俄罗斯避难。
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主管丹•普法伊费尔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奥巴马“向来对泄密问题深感失望:他痛恨泄密。全世界都痛恨这种行为。我认为所有泄密者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他强调白宫不会原谅斯诺登,后者被控犯下间谍罪、盗窃和转移政府财产罪。
斯诺登近日在莫斯科与德国联邦议会议员施特勒贝勒会面,并请他捎去一封致德国总理默克尔、德国议会和德国联邦检察官的信,希望得到国际社会支持,从而说服美国停止“恶意行为”。
施特勒贝勒还透露,斯诺登表示愿意在美国国会就泄密事件作证。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表示,他认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赦免斯诺登。“他应当回国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我们可以进行对话”,他说,“他窃取了信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泄露了机密,使得三个听命于‘基地’组织的恐怖组织为避免被监听而改变了通讯方式。”
参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民主党人黛安娜•范斯坦同样认为斯诺登“对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害”,不应给予他赦免。
“我们曾经信任他,因此对他毫不设防,但他辜负了这种机会。”范斯坦对媒体说。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1月4日报道】题:美国:不会考虑斯诺登的赦免要求
美国白宫和国会资深议员都表示,不会考虑中情局前雇员斯诺登提出的赦免要求。
斯诺登最近在莫斯科会见到访的德国议员施特勒贝勒时交给其一封信,要求国际社会劝说美国政府撤销对他的间谍罪指控。
斯诺登在信中说:“说出真相不是犯罪。”他还指责美国政府指控他犯有间谍罪是对他的迫害。
白宫顾问普法伊费尔3日发表讲话称,斯诺登违反了美国法律,他应当返回美国并接受审判。
美国参众两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民主党资深议员范斯坦与共和党资深议员罗杰斯——也表示他们不会考虑斯诺登的赦免要求。
范斯坦说,斯诺登是一个真正的告密者。他原本可以把对情报机构的不满私下汇报给国会情报委员会,但他却选择把国家机密公布于世,给美国国家利益造成巨大危害。她说,因此斯诺登的赦免要求不会被考虑。
现年30岁的斯诺登在6月份公开披露了美国情报机构在世界各国开展的监控活动后,被美国政府以间谍罪通缉。
斯诺登批美英对其搞迫害
【埃菲社柏林11月3日电】斯诺登日前在一封公开信中呼吁拿出一个“全球解决方案”,通过法律手段限制那些针对公民和政治人物的间谍行力。
德国《明镜》周刊3日独家公布的这封信强调,“不能忘记大规模间谍行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必须找出一个全球解决方案”。
斯诺登认为,他所揭露的那些监听和截取通讯内容的计划“不仅仅是对隐私的威胁”;更是“对言论自由的破坏”。
斯诺登指控“一些政府”——暗指华盛顿和伦敦——开始了针对他的迫害行动,并企图平息对间谍风波展开的公开辩论。
“他们妄图平息的辩论如今遍布世界各国。他们非但没有得逞,反而只能眼睁睁看着新的社会认知趋向明朗,因为无论是监督政策还是法律都在萌生改革,”他说。
此外,斯诺登还鼓励公民参与因他的揭露而掀起的公共辩论,并认为一些政府就间谍计划做出的种种决定是“错误的”。
最后,斯诺登用其日前致德国政府信中的一句话作为公开信的结尾:“说出真相不是犯罪。”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国际公司网站11月4日报道】一封据说出自斯诺登之手的公开信说,美国国安局及英国政府通信总部是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监视的“最差劲的犯规者”。
这封公开信昨日刊登在德国《明镜》周刊上。这封题为《真相宣言》的信在一位德国议员与这位美国国安局前雇员会面仅数日后发表。
斯诺登写道:“尽管美国国安局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似乎是最差劲的犯规者,可是我们不能忘记,大规模监初是个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
该信还指责美国政府试图压制关于大规模监视的讨论声音,“用前所未见的政治破坏手段”,这一手段威胁到记者,并将公开关于该监视计划细节的行为定为犯罪。
斯诺登说,他相信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美国将放弃其“将政治异见分子当作叛逃者对待”以及“将政治言论定为重罪”的做法。
【俄新社柏林11月3日电】斯诺登在德国《明镜》周刊上撰文表示,由自己提供的资料引发的爆料风波对社会有益,有助于强化立法从而保护民众免受监控。
斯诺登坚信,自己爆料带来的益处显而易见,因为会促使人们提议在政治和立法方面进行改革,对情报机构工作的监管也将发生变化。
他还认为:“间谍技术不应决定政治。我们的道德义务在于让我们的法律和价值观来限制监控计划和捍卫人权。”
又有盟友被曝遭美方监控
【中央社台北11月3日电】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日就美国国安局的情报收集活动称,国安局的主要海外活动据点除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以外,还包括日本。
《纽约时报》列举了美军基地及使馆等活动据点,但未涉及国安局在这四个国家的活动内容。虽然该报提及日本也是监视对象之一,但没有谈到具体内容。
奥巴马政府将监听等行为的目的解释为“反恐”。但这一报道认为,国安局“不分敌友,一贯实施间谍活动”,目的还包括“对法国和德国等盟友在外交上取得优势”,以及“对日本和巴西等国取得经济上的优势”。
据悉,报道援引了国安局前雇员斯诺登提供的机密文件。根据国安局的要求,报道省略了部分具体内容的描述。
报道说,国安局的情报收集对象包括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索马里和阿尔及利亚等,并详细描述在这些国家的秘密情报活动。
【以色列《国土报》网站11月3日报道】题:斯诺登文件显示,美国家安全局跟踪以色列军事目标美国
《纽约时报》昨日报道,以色列不仅是美国的盟友并因此以共享美国的情报,同时也是美国暗中监视的目标。
报道援引美国国安局前雇员斯诺登泄露的文件,描述了国安局与以色列军事情报部队“8200”之间的密切关系。报道说,国安局与以色列情报部队相互提供原始监听信息。
但是与以色列共享情报并不意味着以色列不受美国的监控。据《纽约时报》报道,斯诺登披露的文件表明,美国国安局在跟踪监视“以色列重要的优先军事目标”,比如无人机。文件中提到的另一个以色列军事目标是“黑麻雀”导弹系统。以色列最近在一次反导防御演习中使用了这一系统。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1月4日报道】今年9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再次坚称,美国没有动用对外情报能力“窃取外国企业贸易机密,以增强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或提升它们的盈利”。
然而,自从斯诺登开始透露其掌握的美国监听机密以来,欧洲政府和商界领袖再也不能确定能否相信克拉珀的话了。
近期报道称,美国国安局曾监听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并已掌握相关技术手段,能够获取谷歌和雅虎等美国云服务提供商保管的数据。这些报道加剧了企业对于政府监视的恐慌。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11月5日《参考消息》)
链接四:看待“监听丑闻”切莫简单天真
•张兴慧•
凡天下有事,表现得最为积极和兴奋的莫过于两类人:政客和记者。但两者兴奋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前者常常揣着明白装糊涂,目标是利用民意;后者往往是故意跟风炒作,目的是吸引眼球。斯诺登泄露的美国“监听丑闻”便是突出例证。
斯诺登才30岁,经历却丰富得很:当过兵,在中央情报局(CIA)干过,还当过国家安全局(NSA)的合同工。今年5月他跑到了中国香港,此后便不停地抖露NSA庞大监听计划的相关内容,一桩桩一件件,过程和内容曲折起伏,几乎可以比肩莎翁戏剧。
斯诺登爆料说,多少多少美国人和外国人的电话被监听了,于是美国人愤怒了;斯诺登爆料说,一天之内就有多少多少法国人的电话被监听了,于是法国人也愤怒了。斯诺登说,美国监听了梅德韦杰夫的手机、监听了默克尔的手机,当然,这两位也像被监听了的普通民众一样愤怒。但与愤怒的普通百姓不同的是,梅德韦杰夫和默克尔贵为一国政府首脑,有能量有途径直接向奥巴马“兴师问罪”。
出了“监听丑闻”,无论是美国的对手还是美国的朋友,都一哄而上,把美国批得狗血喷头,几乎腰板都直不起来了。
大家同仇敌忾地骂美国,难道在这些骂人的人中间就没有受益者?当然有!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新闻媒体。起初,斯诺登只爆料给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接着,各国媒体呼啦啦涌上来,争先恐后地跟风。为什么?因为跟风能赚眼球。而“眼球经济学”认为,赚了眼球就等于赚了钱。
斯诺登一直信誓旦旦,说他这么做是为了捍卫言论自由。他似乎把自己也算作捍卫言论自由的新闻从业人员了。一直呼应斯诺登的原《卫报》记者格林沃尔德也因此发达了。据《纽约时报》披露,eBay的老板皮埃尔•奥米迪亚将慷慨解囊2.5亿美元,资助格林沃尔德“与美国政府对抗到底的新闻事业”。请注意,这么大一笔金钱,与亚马逊老板杰夫•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的钱一样多。
斯、格二位都是美国公民,都因为“泄露美国国家机密”而一夜成为世界名人。现在,斯诺登躲在俄罗斯,格林沃尔德藏在巴西。哥儿俩虽然“有国不能回”,却“坚持战斗在保护世界人民隐私权和言论自由权的第一线”。
这两位美国人使劲鼓噪的“监听丑闻”,近来还惹恼了另两位“铁娘子式的国家领导人”:巴西总统罗塞夫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因为斯诺登抖出的NSA秘密文件表明,罗塞夫的电话和邮件被美国人监控了,默克尔的手机已被监听了10多年。
一气之下,罗塞夫干脆取消了原定10月对美国的国事访问。她是如何通知奥巴马的?一则流传甚广的“笑话”说——她自己给自己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默克尔则直接打电话责问奥巴马:“你监听我的电话了?这是不可接受的。”奥巴马解释说:“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媒体解读说,奥巴马这是在“耍滑头”,现在没有、将来不会,不表示过去没干过。
分析人士说,关于“监听丑闻”,老百姓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对秘密情报活动知之甚少。但那些“掌握着情报业务大政方针的国家领导人”也表现得十分愤怒,就有点装腔作势在演戏的成分了。因为,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不仅知道自己国家的情报机构是否在监听别国领导人,而且肯定也会想得到,自己也可能被别国监听。
奥巴马是位“黑莓手机迷”。他之前的美国总统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奥巴马当选后,执意要带着黑莓进白宫。经过与安全部门反复磋商,奥巴马终于成了第一位在白宫使用手机的总统。但条件是,他的手机必须经过严格的加密处理。
默克尔也喜欢用手机。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报道,在日常交往中,她用的是诺基亚手机,而在工作中,她用的则是加密黑莓。给默克尔的黑莓手机加密的,是一家叫Secusmart的德国本土通讯公司,该公司曾声称其加密系统十分安全可靠,NSA即使“花1490亿年也不能破解它”。
默克尔事先完全应该意识到她的手机可能被监听,不然怎么会使用加密手段?所以,默克尔的愤怒,除了“被监听的尴尬”之外还另有原因。作为政治家,默克尔深谙如何顺应和利用民意。德国总理的手机被美国盟友监听了,德国老百姓想不通,所以很愤怒;自己的选民愤怒了,领导人岂有不表示愤怒之理?!所以默克尔只能顺应民意,“与人民同仇敌忾声讨美国”。
默克尔声讨美国的理由是,“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不能互相监听”。但有分析人士反问:美国和德国做朋友和盟友才有几天?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德曾是不共戴天的敌人。10年前的2003年,默克尔的前任施罗德还曾与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站在一起反对布什总统对伊拉克动武。
二战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个国家签署了情报共享的“五眼协议”,而德国一直被排斥在外。美国监听默克尔电话被曝光后,默克尔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主动进攻,乘势拉近与美国的情报合作关系,从而为德国的国家安全撑起一把可靠的保护伞。目前,美德情报部门正在磋商,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签署相关协议。
中国典籍《孙子兵法》第13篇详细论述了“用间”的方法及意义。孙武强调,一个国家应舍得动用资源从事间谍活动,以获取可以制胜的“敌情”,否则就是“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孙子兵法》早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上广为传播,说不定奥巴马和默克尔等都读过该书的“用间篇”。但孙武一定想不到,美国目前的“用间”手段已今非昔比。美国不必派出真人,仅仅运用科技手段,就可以远程获取他们所需的情报,覆盖面之广几乎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用梅德韦杰夫的话说,这是“厚颜无耻”;用美国国务卿克里的话说,是“走得太远”。
美国是一个在印第安人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美国NSA“监听丑闻”之所以在国际上引起一片批评声,恐怕就是因为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超过了其他国家可以接受甚至想象的程度。
美国人的监听步伐的确走得太远太快,现在最好停下来,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92期,摘自2013年11月6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