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新社:中国将成为太空领导者!

2013-10-15 13:10:12 环球时报

r_18090710_2013101513283637919000.jpg 按计划2020年中国的空间站建成时,目前正在太空运转的国家空间站正是退役之时。

法新社10月14日文章,原题:蒸蒸日上,中国庆祝载人航天10周年

周二(10月15日),中国迎来载人航天10周年纪念日。在中国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飞速推进之际,其对手美国航天局却因联邦政府停摆而几乎关门。

2003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开辟了中国进军宇宙之路,也让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当时,北京对该项目的可行性有所担忧,因此在最后关头取消发射行动的全国性电视直播。自那以后,中国通过5次发射将10名航天员(8男2女)送入太空,并成功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中国最近一次载人航天飞行是6月的神舟十号,而这次发射不仅进行全面的电视直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亲临现场。

北京将投资数十亿美元的太空项目视作中国全球地位上升、专业技术攀升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扭转这个曾经贫困的国家的命运的象征。中国的雄心壮志体现在未来的太空计划中,包括将一名中国人送上月球,2013年年底向月球发射首个无人探测器,两年内建成第四个发射中心,以及2023年建成第一个永久空间站。

而大约同一时期,美、俄、日、加和欧洲共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将退役。分析家称,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巧合,也反映出地球上权力平衡的变化。

18090710_201310151337246024400.jpg 中国的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被美国航天专家认为是世界一流。

中国航天项目目标明确,发展迅速,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美国最近一次发射航天器还是在2011年。由于国内支持度不断减弱,美国航天的下一步依然不明朗。

悉尼太空专家莫里斯•琼斯表示,杨利伟10年前首飞太空“是中国技术和工业飞速进步的极其清晰的标志,其含义远远超出宇宙飞行本身”。专家表示,探索太空的大部分技术可用于军事,但中国还从太空项目中收获很多其他利益。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际安全事务教授琼•约翰逊-弗里泽说,“中国被看做本地区的太空领导者,这让它获得地区利益并转化为军事和经济方面的威望”,“中国有经济优势,世界各国不会将中国看作只能制造山寨名牌服装的国家。中国在教育领域也有收益:学生们对技术更感兴趣”。

在航天方面,中国依然落后于美俄。但杨利伟称,目前已接到多个发展中国家希望搭载中国航天器进入太空的请求。在上月的一场研讨会上,杨说,“我们愿意给有需求的国家及机构培养航天员,并开展联合飞行。”巴基斯坦已表示希望成为第一批抓住机会者。

约翰逊-弗里泽认为,中国发射空间站的时机与美国的缺席“将在事实上让他们(中国人)成为太空领导者”。 (作者费莉西亚•桑梅兹,陈宗伦译)

r_18090710_2013101513372428072700.jpg 通过多次试验,中国的空间站建设、空间实验室舱室等技术已经成熟。将在长征5号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后,正式启动空间站建设。 r_18090710_2013101513372055223400.jpg 美、俄、日、加和欧洲共同运营的国际空间站是目前人类唯一有人职守的载人航天器。实际上这个纪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的神舟飞船打破。
r_18090710_2013101513372246439400.jpg 国际空间站曾经依赖美国的航天飞机进行人员、物资补给。如今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后,国际空间站的补给一度陷入尴尬境地。 r_18090710_2013101513372340779300.jpg 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对国际空间站进行维护作业。
r_18090710_201310151337211109100.jpg 俄罗斯进步M-12M货运飞船现在是国际空间站的后勤运输主力。进步M-12M与中国的神舟飞船相近。 18090710_2013101513372387317200.jpg 俄罗斯货运飞船正与国际空间站对接.jpg

俄:中国航天赶超俄 日本抱怨大批科学家投中国

2013-10-21 09:48:28 环球时报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352987900.jpg 根据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具备全面的宇宙空间探索能力,届时我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

俄罗斯《焦点新闻外的俄罗斯》专刊英文网10月20日文章,原题:太空竞赛,中国会超过俄罗斯吗? 据2011年的公开数据,中国出口了价值30亿美元的高科技(包括航空航天领域)产品。俄罗斯的相应数字是11亿美元。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正快速赶上俄罗斯,成为航空航天业的领头羊?

根据正式公布的统计数字,2012年有24颗地球观测卫星(分属13个不同国家和组织)发射入轨。自2007年以来,中国第四次成为发射遥感卫星最多的国家–发射了8颗遥感卫星。中国大大超过俄罗斯,后者只发射了3颗。

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为本国提供雷达、光学和其他遥感卫星,并不再购买外国卫星的数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顾问瓦列里•扎伊奇科称,俄计划大幅增加遥感卫星数量–从4颗增至26颗。

数据只反映俄罗斯航天的一部分。毕竟还有载人航天器,俄罗斯在该领域的领袖地位好像一如既往地无可挑战,然而事实就是事实。

事实一:中国从首次载人航天到航天员在轨活动比苏联快一年。首批苏联航天员于1971年登上“礼炮一号”太空站,这是加加林飞天10年之后。而中国航天员登上天宫一号是在2012年,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9年后。

事实二:中国神舟飞船的设计被认为是基于苏联的“联盟”号。不过,中国对飞船进行了根本性重新设计和改造,可以说,中国拥有自己的载人飞船。特别是神舟飞船在航天员返回地球时,可以释放轨道舱,其他航天员留在太空,在当做自动化实验室的其他舱内工作。“学生”与“老师”的另一个根本不同,是神舟飞船更佳的动力-重量比及大得多的内部空间。

事实三:毫无疑问,长期的轨道空间站是俄罗斯载人航天的骄傲。不过,国际空间站的重头是可多次使用的美式航天器。当然,从轨道太空站数量讲,中国仍远落后于俄罗斯。但数量与经验一样,是可以逐渐获得的。

重要的是先进技术,它在两国太空行业所占比重十分关键。2012年,全球研发经费中国占14.2%,仅次于美国(31.1%)和欧洲国家(总共占24.1%)。俄罗斯仅为1.9%。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继续推进告别世界“装配线”的路线,欲将中国打造为全球高科技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前哨基地。一些邻国,特别是日本,已经在抱怨本国大批科学家出走中国。

时间是无情的。今天,中国的太空项目在质量上已与俄罗斯旗鼓相当。而在数量上,“学生”仍远落后于“老师”。但中国渴望成为太空第一强国,加上中国稳定、现代的科学技术政策,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中国迅速缩小差距。

(作者安德烈•基斯亚科夫,汪析译)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395099500.jpg 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升空的瞬间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447574100.jpg 中国的卫星技术正在迅速提高,最近发射的一系列卫星代表了中国卫星水平已经开始比肩世界先进水平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512034700.jpg 中国的空间站正在稳步推进,图为空间站的基本构型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564890100.jpg 年轻的中国航天人实现了中国的千年飞天梦想
18099584_2013102109123613329500.jpg 中国宇航员穿着的太空服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626092700.jpg 中国航天的成就少不了幕后辛勤工作的科学家们
r_18099584_2013102109123661601700.jpg 测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的工作中

美政府关门致航天瘫痪 科学家或考虑投奔中国

2013-10-16 08:18:42 环球时报

原标题:外媒:中国太空计划雄心勃勃 美科学家或考虑投奔中国

“载人航天:中国崛起,美国无奈”“德国之声”15日以此为题说。美国政府本月关门以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8万余名工作人员已有97%被迫休假,电视直播已停。《环球时报》记者15日打开NASA网站,只看到一句话:“由于没有联邦政府拨款,该网站现在无法使用,我们为此造成的不便真诚道歉。”美国媒体称,正在太阳系边界飞行的“旅行者2号”在推特“发文”:“再见,人类,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而“好奇号”火星探测车已经进入休眠模式。美国《福布斯》网站以“美科学家因钱荒考虑投奔中国”为题说,自今年3月以来因联邦预算暂扣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损害已迫使近1/5的美国科学家考虑移居海外,而罪魁祸首就是政治。弗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一名教授说,“如果我不把实验室搬到中国去,实验室就有可能关闭。”

《费加罗报》认为,10年过去,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在继续,而NASA的各项计划却因政府“停摆”而暂时瘫痪,且预算问题也制约了美国对太空探索的投入,这让中国感到更加自豪。文章说,对于中国的航天进步,美国显然并未做好准备,他们反复强调中国和美、俄在这方面尚有很大技术差距,NASA更拒绝中国科学家参加其主持的太空大会,引发全球激烈争议。中国针锋相对,官方媒体发表“世界应开始去美国化”的文章,称“新世界秩序应该诞生”。

“中国超过美俄成为世界航天领头羊是个警示。”美国佐治亚贝里学院政治学教授希克曼的心态在西方有一定市场。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中国今年神舟10号的发射将奠定航天大国在最后“战场”竞争的基调。对华盛顿来说,继续无视北京的果断太空政策并非表明没有竞赛,而意味着中国在其他国家确信的情况下赢了。

NASA国际会议禁中国人参与 美科学家集体抵制(1)

2013-10-06 10:19:48 中国网

2013100610194863731500.jpg 中国网10月6日讯 据英国《卫报》网站10月5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影响国家安全为借口,拒绝中国科学家(包括在美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参加一项学术会议,这一禁令遭到美国科研人员的强烈对抗。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员援引今年三月通过的一项法律,拒绝了中国科学家参加一个将于下月在加州埃姆斯研究中心(Ames)举行的会议的申请,该法令禁止任何中国人踏入美国航空航天局大楼。

该法律是由美国国会议员弗兰克•沃尔夫(Frank Wolf)发起的具有侵略性的举动的一部分。沃尔夫是众议院拨款委员会的主席,权限在宇航局之上,该法规表面上以反间谍为由,拒绝外籍人士进入美宇航局的所有设施。

但该禁令激怒了许多美国科学家,他们表示他们实验室的中国学生和科研人员受到了针对性歧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拒绝参加该会议并加入到抗议行列,一些知名学者以个人或科研团队名义退出该会议。

此次会议是为国际及美国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研究项目而举办,该项目主要是寻找太阳系以外星球的迹象,对于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科学家而言,这次会议是学术日程上的重大事件。

艾伦•波斯(Alan Boss)是本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他拒绝谈论事态发展,但表示:“这不是科学事件,是不幸的政治问题。”

加州伯克利大学的天文学教授格夫•马尔西(Geoff Marcy)称,这场禁令是“完全可耻和不道德的”。他因研究地外行星或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做出了杰出贡献而有望赢得诺贝尔奖。

在给会议组织者的一封邮件中,马尔西表示:“出于我的良知,我不能参加这种歧视性的会议,本次会议主要讨论位于数万亿英里外的行星,毫不涉及所谓国家安全。”

他告诉《卫报》记者:“美国将纯粹进行科学研究的特定国家的科学家排除在外,这是完全不道德的行为。违反良知的行为不能接受,这是底线。”

r_18075937_2013100610235932595100.jpg耶鲁大学天文学教授戴布拉•费舍尔(Debra Fischer)表示,当她实验室的中国博士后王吉(音)被拒绝参加会议时,她才真正了解到禁令的存在。美国宇航局证实因国籍而拒绝了王吉的请求后,费舍尔决定退出会议,她告诉王吉:“我不能说我不去,但是我要抵制这场会议。”紧随后,她的科研团队也宣布退出。

法律允许美国宇航局在一些特殊情况申请禁令无效,但美国宇航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Charles Bolden)已将申请特赦延期,因而任何上诉都将被驳回。

中国申请者会收到谢绝参加的回复邮件,寄信人是宇航局开普勒项目组的专家马克•麦瑟史密斯(Mark Messersmith)。“非常不幸……今年3月美国通过的法律禁止任何中国公民参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部门举办的会议,考虑到安全问题,近期国会已采取行动,在美国其他机构工作的中国公民也同样适用该禁令。”

美国国会近期的举动包括今年六月通过了该法案的新增条款,禁止美宇航局基金以任何形式与中国合作。该条款引起了由美宇航局提供基金支持的科学家们的恐慌,他们可能不得不断绝与中方的合作,并不再接收中国学生。

马尔西表示,该法案损害了中美科研人员间的联系,如果将来中美冲突爆发,这就是一条导火索。

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表示,他完全支持马尔西的观点,称“美国的禁令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克里斯•林陶特(Chris Lintott)是英国牛津大学的天文学家,他呼吁彻底抵制这次会议直到问题完全解决为止。他说:“将政治因素强加于科学,我感到震惊且不安,科学本应面向所有人,因国籍问题限制科研者参加会议,这违背了多年的实践原则,好像又回到冷战那时的俄罗斯与西方物理学家的关系。”

“开普勒项目会议应挪到其他地方举行——我希望所有人都抵制这一禁令直到完全解决。”

r_18075937_2013100610235981266300.jpg r_18075937_2013100610240034326300.jpg r_18075937_2013100610240072294900.jpg r_18075937_201310061024014278100.jpg r_18075937_2013100610240141459900.jpg 18075937_201310061024017544840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