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美国梦”渐成“噩梦”

阿根廷媒体:贫富差距日益悬殊

戴维•布鲁克斯

阿根廷南南网站9月23日报道称,被视为世界典范的美国经济模式运行得非常良好,这对于其他国家那些致力于在经济政策上达成多党共识的人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范本,这种模式帮助政府履行职责,保障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当然,这些都是对于富人们来说的。

对于其他人来说则是另一番景象。美国模式下的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结果可以被简单总结如下: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爆发至今,美国富人们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集中控制大量财富,而其他人——尽管其生产率自1979年以来上升了40%——最好的情况是与30年前持平,更多的则是每况愈下。

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指出,2009年至2012年间,美国获得的经济利益中有95%集中在占全国人口1%的最富裕人群手中。他的结论是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贫富差距最大的发达国家。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的经济报告,“大萧条”结束以来几乎所有的经济收益都集中到全国最富裕阶层手中。而最近的一次经济危机在2009年结束以来,占人口5%的最富裕人群已经收回了损失,且2012年的收入已经与危机前持平。而占人口80%的底层民众的收入却比危机爆发前更低。此外,36年前的官方统计将11.6%的美国人定义为穷人,时至今日,以相同的方式统计出来的这一数字保守估计在15%左右,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生活在贫困中。

包括奥巴马及其各位前任在内的政治家们总是强调所谓的美国经济和社会堡垒是中产阶级的卫士,但他们却在不断推行一些摧毁这个堡垒的政策。

就在近期,距“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已满5年,奥巴马坚称政府对华尔街和汽车工业的救助是其稳定经济和推动增长及就业的成功策略的一部分,尽管他承认国家存在严重的经济不平等状况,并愿意为这种状况的持续恶化承担责任。

这场经济危机是美国史上最大的丑闻,其中充斥着谎言、骗局和非法操作。没有一个参与制造了这场危机、摧毁了800万个工作岗位、导致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使贫困不断蔓延的官员和银行家承担任何责任。恰恰相反,他们面带笑容地享受着他们的“丰功伟绩”,还理直气壮地问:“谁说这个体制不行?”

施蒂格利茨最近在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的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指出:“这样的贫富差距并非不可避免,这不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结果。这是我们通过政策制造出来的。”此外,日益有更多的基础需求无法被满足,从基础设施到教育。(阿根廷南南网站9月23日)

英报:中产阶级不堪重负

加里•扬格

另据英国《卫报》网站9月22日报道,当奥巴马准备谋求连任时,他手下的民调人员注意到,民众情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乐观主义基本上看不到了,同时消失的,还有民众的兴奋与错觉。

奥巴马民调团队的重要成员乔尔•贝嫩森说:“关于‘美国梦’的语言,已经得不到同以前一样的响应了。一些实现‘美国梦’的标志,正在成为负担——贷款买房的代价太高;有两辆车的话,债务就更高了;再加上孩子上大学。这些贷款的成本,正在让越来越多美国人的情绪变得矛盾起来。他们不确定,上大学到底值不值。”

这并非完全是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尽管衰退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期望的降低从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原因在于,支撑“明天会更好”这一信念的,是人们相信,只要能够保证机会平等,贫富差距是可以容忍的。但这些年来,这两者都在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人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进步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从2007年到2010年,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足足丧失了一代人的财富,他们的经济状况与1992年时相当。与此同时,2010年,中产阶级男性的实际收入,只相当于1964年的水平。美国工人的生产力仍在不断提高,美国企业仍在不断盈利。去年,企业盈利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自二战结束以来的最高水平。问题在于,这些利润没有返还给美国人。

随着工资增长停滞和财富减少,生活成本暴涨。在过去10年里,家庭医疗保险成本增长了90%。过去5年里,除去通胀因素,公立大学的学费增长了27%,私立大学的学费增长了13%。一个向来以思想超前为荣的国家,正在放任自己退步。

这种倒退的根源并不难找到。新经济学基金会的高级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韦说:“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去工业化。在西方,制造业过去曾为技术工人提供了薪资有保证的工作,但这些工作机会如今大都流向了新兴经济体。”

两党都认为金融去监管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为这种失望打下了基础。两党都在指责对方造成了这一切。谁都无能为力,因为造成这种局面的经济利益,也成就了这些政治家。

报道称,美国这个所谓自由世界的领导者,正在成为一个低工资经济体,它的社会阶层的结构比其他国家更苛刻,它的中产阶级正在贫穷与不稳定之间摇摆。缺乏有效合理的工资薪酬体系,作为“美国梦”基石的职业伦理,是无法发挥作用的。(英国《卫报》网站9月23日)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9月25日《参考消息》)

链接:美报:“美国梦”越来越遥不可及

斯科特•克莱门特

《华盛顿邮报》和米勒中心就美国人对成功的定义以及他们对本国未来信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经济复苏四年来绝大多数好处都被最富有群体收入囊中的背景下,大多数美国人认为,美国梦对他们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

调查结果显示:

——维持生计已经越来越难了。近三分之二的人对于维持家庭基本开销表示了担忧,而四年前这个比例只有不到一半。

——在职场上,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在原地踏步。一半以上的人怀疑自己在今后5年能不能涨薪或者找到收入更好的工作。事实上,58%的人说自己的劳动和收入不成正比。

——对失业的恐惧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之最。每10人中有超过6人担心自己会因为经济形势而失业。如今的担忧甚至超过了1975年,那年正值高失业和高通胀导致的严重衰退的尾声。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国人认为今后几年自己的经济阶层会上升。更多的人认为自己只会原地不动——或者下降一个档次。

——在费力挣钱的同时,大多数人开始质疑美国梦的基本准则——下一代人的生活水平会更高。有5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比父母一辈好,而只有39%的人相信子女一辈的生活会比自己好。

28岁的发型师兼家庭主妇蕾切尔•布赖恩特说:“美国梦就是有一所自己的房子,四周围着白色的栅栏,院子里养条狗,一家人其乐融融。我是有一所房子。我没有大学欠款要还。我有两个孩子。我就是美国梦的典型。但现在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了。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我父母那代实现理想要容易得多。而想想我孩子们的将来,我都担心得要命。他们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不堪重负。我非常担心这个国家的未来。”

许多人仍然坚信勤奋工作是通向成功的最保险途径。调查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说努力工作不能保证成功,而三分之二的人认为通过努力就能在经济上取得成功。事实上,在决定经济成功的因素方面,勤奋工作和教育在调查中所得的分数远远高于社会关系、出身或天生的能力。

不过,很多美国人也开始对老观念提出质疑,并且开始改变对成功的定义。拥有一所房子长久以来一直是美国梦的主要内容,而现在,房子的光环正在褪色,因为超过四分之一的房屋主人所背的房贷比房子本身价值还高。25年前,有80%的人认为拥有一所房子是美国梦的基础,而现在有这种想法的人刚过一半。虽然教育仍被认为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大学文凭的追求却失去了三十年来的吸引力。只有刚过一半的人认为上大学是美国梦的重要部分,而在1986年,这个比例是68%。

像玛丽•爱德华兹一家这十年来就飞快地走了下坡路。她丈夫原本是工程师,但失业了。在换了一连串一个不如一个的工作后,他如今在一家工厂从事体力劳动。2008年股市崩盘让他们的大部分积蓄打了水漂,剩下的不多的钱也在她丈夫生病时花完了。他们的房子抵押后差点丧失赎回权。

在18岁到29岁的人当中,认为自己经济上更有保障的人和认为自己会退步的人一样多。有80%的人觉得自己将来的社会阶层会上升。相比之下,在30到64岁的人当中,认为经济上更不安全的人是认为收入仍在增长的人的两倍。对社会阶层上升的希望与年龄成反比,在50到64岁的人当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阶层会上升。

此外,在调查中,人们认为缺少好报酬工作的主要责任在政府。10个人中有7个认为政治僵局是罪魁祸首,其次则是海外廉价劳动力的竞争。超过一半的人说,两党以及奥巴马政府没有拿出有效的方案来帮助中产阶级。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84期,摘自2013年9月29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